..续本文上一页君惜取少年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说亦同此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精进不是钻营。若是将佛教的精进精神用到功名利禄的求取上,用到一些见不得光的旁门左道上,这就大错特错了。佛教既讲精进,又讲随顺,教人在认清宇宙规律的前提之下做出努力,最终解脱生死。而对于悖逆正道,违反宇宙规律的事情,佛教是坚决反对的。
九、觉悟愚痴生死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如果说第四常行精进觉所能够解决的是人的怠惰本性,那么第五觉佛所要求“大人”修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愚痴无明的问题。在自己省觉、得到智慧以后,佛还进一步要求“大人”要“教化一切”。先讲自度,然后度他,最后达到自他圆满,就是佛的境界。
“佛教”一词,亦即“佛陀的教育”,由此可知教育乃是佛教最为重视的一件事情。寺院自古就是论师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一样,是一个传播学问、传承智慧的场所。我们香海禅寺一致致力发展的也就是发扬佛教的文化,恢复寺院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不但成立的禅修院、舍得书院、读书会,而且专门有居士楼与关房提供有志者在此静修。
既然佛教重视教育,当然也就非常看重论师的辩才。佛教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非常善于讲经说法,口吐莲花,教化一切。这是建立在博闻强识、精进修行的基础之上的厚积薄发,绝非一日之功。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不仅学养深厚,而且非常善于论辩。在印度那烂陀寺时,戒贤法师曾派他为寺内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传说当时有一位婆罗门前来向他挑战。在寺门前书论点四十条,扬言谁能破他的论点,他就以头相谢。好几天过去了,都没有人出来与他对抗。最终,玄奘法师为了保护那烂陀寺的尊严,决定挺身而出。他命人将婆罗门唤入,请戒贤大师等人为证人,与此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将对方的论点逐一驳倒,对方哑口无言,心悦诚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脑袋。玄奘当然没有要他的性命,从此那个婆罗门便跟随玄奘,做了他的仆人。
佛教要求论师成就辩才的原因,并不是希望以诡辩之术来博取名誉与资产,佛陀明确地开示“大人”要以辩才度化一切众生,使众人得到共同的快乐。
十、觉知贫苦多怨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一觉也称“布施平等觉”。意思是要以觉知因果来修行己心,广行布施。贫苦的人,内心缺乏而不满足的人最容易滋生怨念。因为财物上的缺乏或者因为心理上的不满足,人常常滋生怨天尤人之心。但是这种怨心一旦产生,马上就会种下逆增上缘的因,结出种种人际关系上的不顺利。一个总是嫉妒、抱怨的狭隘之人,往往在无形中结下许多恶缘,而这种恶缘如果从这一世延续到下一世,那么来世贫苦就会更加厉害,恶缘又会随之而来,形成一个恶循环。
当然,并不是说贫穷的人一定就会多怨,这里所说的贫苦更多的还是指内心的不满足。贫而乐道的人有很多,他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殊具风度的人物,如孔子、颜回、庄子、陶渊明等等。他们即使身在困厄之中,依然能够体道自乐,丰盈的内心带给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使他们无须向外索取。相反,许多人虽然很富有,却依然不满足,有了一套房子就想要第二套;有了车还希望能够再拥有名车,这样内心不能满足的人才是真正贫苦的人。而要摆脱这种贫苦,就要奉献,要行布施,以此积累顺增上缘,使你在事业上与家庭中都能够左右逢源。布施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因此并非只有有财者才可以布施。你若有力气,就用力气帮助别人干一点活儿;你若有才华,就用才能帮助别 和;你若勇敢,就布施以无畏……
菩萨行布施的时候,是不分仇人与爱人的,他爱一切众生,因此平等地度化一切众生。他不结恶缘,不憎恶人。因为这世上本来没有绝对的善恶,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以宽容来对待他,具有大心量、大胸次的人,就是菩萨。
十一、觉悟五欲过患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尘境,佛教认为这五种欲望如蛇如毒,害人不浅,因此又称“五箭”。为什么说五欲害人呢?佛教所说“色”,基本等于“物质”,一切物质皆有形有色,有生有灭。也因为有生灭,所以物质都没有其自性,因为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这样的“色”,是不值得执着的。美人、美酒、美玉,不仅不值得贪求,相反的,对于这些东西若追求过甚,还会引火焚身。《聊斋志异》中《画皮》的故事人人皆知,鬼怪通过形貌的修饰来引起人对于色的贪求之心,最终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书生。这个故事的书生就是因为被女子的相貌所迷,故而将她收留下来。而这个美貌的女子竟然是鬼怪用人皮装饰而成的。蒲松龄栩栩如生地描摹画皮的情状道:“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这个故事影射出一个道理:执着于色的人终被色所害命。
现在科技发达了,许多女士会利用高科技的方式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容貌。人对于美的追求是合理的,只是不要过度。许多因整容过度而适得其反的例子警示世人:美应当顺应自然,而不要过于假手人工。红女白婆、死死生生,这就是自然。对于声香味触的追求也不宜过度,否则,当某种欲望的追求成为你人生的坐标时,你就沦为它的俘虏。
佛教用戒定慧三学来对治人过盛的欲望,劝人适可而止,省觉自性,切勿迷失。
十二、觉知生死炽然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最后,佛要“大人”觉知的乃是生死的问题。佛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生论,它最终的指向不是宇宙观,而是解脱生死。这个问题最为困难,对于人来说,也最为根本。
“生死炽然”,其实是一个偏义的说法,令人炽然难安的最大问题还是死亡。但是,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哪怕是最智慧的,也无法谈论它。因为确实知道死亡的,在彼岸而不在此岸。但是这个永恒的谜题,却也造成了人无量的苦恼。每当有一个人预言了一种灾难或者一个末日,听者便会感到恐慌,因为这种语词直接指向死亡。任何一个有觉知力的人,天然地会因为关于死亡的思考而感到发背沾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古诗中写满对于死亡的惊怖而感怀,兴发之处,令人苦叹。佛陀之所以出家,所要解脱的也正是生死问题。
在这里,佛陀所提出对治生死问题的方法即是“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是一个关于奉献与利他的无上愿景。以众生的苦乐为自身的苦乐,超脱小我的偏执境界,达到一种与天地众生同在的博大胸次。每一个人,要成为菩萨,都要发四大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种利他的宏愿也就是“大乘心”的根本,只有突破自己眼前的利益、突破自己的爱憎、突破对于死亡的恐惧,最终突破自我,放下我执,以天地众生的喜乐为自我的喜乐,才能做到不着两边,自他圆满。这种菩提心落实到生活当中,就好比当我们见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就把那个需要帮助的人当作自己一样来尽全力帮助他。
只有当我们忘记自己,托身于清风明月之中,才能够真正与自然合一;也只有当我们忘记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时,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
《《佛说八大人觉经》今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