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今說▪P3

  ..續本文上一頁君惜取少年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說亦同此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精進不是鑽營。若是將佛教的精進精神用到功名利祿的求取上,用到一些見不得光的旁門左道上,這就大錯特錯了。佛教既講精進,又講隨順,教人在認清宇宙規律的前提之下做出努力,最終解脫生死。而對于悖逆正道,違反宇宙規律的事情,佛教是堅決反對的。

  九、覺悟愚癡生死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如果說第四常行精進覺所能夠解決的是人的怠惰本性,那麼第五覺佛所要求“大人”修證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愚癡無明的問題。在自己省覺、得到智慧以後,佛還進一步要求“大人”要“教化一切”。先講自度,然後度他,最後達到自他圓滿,就是佛的境界。

  “佛教”一詞,亦即“佛陀的教育”,由此可知教育乃是佛教最爲重視的一件事情。寺院自古就是論師講經說法、教化衆生的場所,相當于現在的大學一樣,是一個傳播學問、傳承智慧的場所。我們香海禅寺一致致力發展的也就是發揚佛教的文化,恢複寺院的教育功能。因此,我們不但成立的禅修院、舍得書院、讀書會,而且專門有居士樓與關房提供有志者在此靜修。

  既然佛教重視教育,當然也就非常看重論師的辯才。佛教史上有許多高僧大德非常善于講經說法,口吐蓮花,教化一切。這是建立在博聞強識、精進修行的基礎之上的厚積薄發,絕非一日之功。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不僅學養深厚,而且非常善于論辯。在印度那爛陀寺時,戒賢法師曾派他爲寺內僧衆開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傳說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前來向他挑戰。在寺門前書論點四十條,揚言誰能破他的論點,他就以頭相謝。好幾天過去了,都沒有人出來與他對抗。最終,玄奘法師爲了保護那爛陀寺的尊嚴,決定挺身而出。他命人將婆羅門喚入,請戒賢大師等人爲證人,與此人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將對方的論點逐一駁倒,對方啞口無言,心悅誠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腦袋。玄奘當然沒有要他的性命,從此那個婆羅門便跟隨玄奘,做了他的仆人。

  佛教要求論師成就辯才的原因,並不是希望以詭辯之術來博取名譽與資産,佛陀明確地開示“大人”要以辯才度化一切衆生,使衆人得到共同的快樂。

  十、覺知貧苦多怨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這一覺也稱“布施平等覺”。意思是要以覺知因果來修行己心,廣行布施。貧苦的人,內心缺乏而不滿足的人最容易滋生怨念。因爲財物上的缺乏或者因爲心理上的不滿足,人常常滋生怨天尤人之心。但是這種怨心一旦産生,馬上就會種下逆增上緣的因,結出種種人際關系上的不順利。一個總是嫉妒、抱怨的狹隘之人,往往在無形中結下許多惡緣,而這種惡緣如果從這一世延續到下一世,那麼來世貧苦就會更加厲害,惡緣又會隨之而來,形成一個惡循環。

  當然,並不是說貧窮的人一定就會多怨,這裏所說的貧苦更多的還是指內心的不滿足。貧而樂道的人有很多,他們成爲了中國曆史上殊具風度的人物,如孔子、顔回、莊子、陶淵明等等。他們即使身在困厄之中,依然能夠體道自樂,豐盈的內心帶給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使他們無須向外索取。相反,許多人雖然很富有,卻依然不滿足,有了一套房子就想要第二套;有了車還希望能夠再擁有名車,這樣內心不能滿足的人才是真正貧苦的人。而要擺脫這種貧苦,就要奉獻,要行布施,以此積累順增上緣,使你在事業上與家庭中都能夠左右逢源。布施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等,因此並非只有有財者才可以布施。你若有力氣,就用力氣幫助別人幹一點活兒;你若有才華,就用才能幫助別 和;你若勇敢,就布施以無畏……

  菩薩行布施的時候,是不分仇人與愛人的,他愛一切衆生,因此平等地度化一切衆生。他不結惡緣,不憎惡人。因爲這世上本來沒有絕對的善惡,當別人犯錯的時候,以寬容來對待他,具有大心量、大胸次的人,就是菩薩。

  十一、覺悟五欲過患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五欲是指色聲香味觸五塵境,佛教認爲這五種欲望如蛇如毒,害人不淺,因此又稱“五箭”。爲什麼說五欲害人呢?佛教所說“色”,基本等于“物質”,一切物質皆有形有色,有生有滅。也因爲有生滅,所以物質都沒有其自性,因爲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這樣的“色”,是不值得執著的。美人、美酒、美玉,不僅不值得貪求,相反的,對于這些東西若追求過甚,還會引火焚身。《聊齋志異》中《畫皮》的故事人人皆知,鬼怪通過形貌的修飾來引起人對于色的貪求之心,最終用殘忍的手段殺死書生。這個故事的書生就是因爲被女子的相貌所迷,故而將她收留下來。而這個美貌的女子竟然是鬼怪用人皮裝飾而成的。蒲松齡栩栩如生地描摹畫皮的情狀道:“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人皮于榻上,執彩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于身,遂化爲女子。”這個故事影射出一個道理:執著于色的人終被色所害命。

  現在科技發達了,許多女士會利用高科技的方式來改變和調整自己的容貌。人對于美的追求是合理的,只是不要過度。許多因整容過度而適得其反的例子警示世人:美應當順應自然,而不要過于假手人工。紅女白婆、死死生生,這就是自然。對于聲香味觸的追求也不宜過度,否則,當某種欲望的追求成爲你人生的坐標時,你就淪爲它的俘虜。

  佛教用戒定慧叁學來對治人過盛的欲望,勸人適可而止,省覺自性,切勿迷失。

  十二、覺知生死熾然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最後,佛要“大人”覺知的乃是生死的問題。佛學歸根到底是一種人生論,它最終的指向不是宇宙觀,而是解脫生死。這個問題最爲困難,對于人來說,也最爲根本。

  “生死熾然”,其實是一個偏義的說法,令人熾然難安的最大問題還是死亡。但是,這個世界上活著的人,哪怕是最智慧的,也無法談論它。因爲確實知道死亡的,在彼岸而不在此岸。但是這個永恒的謎題,卻也造成了人無量的苦惱。每當有一個人預言了一種災難或者一個末日,聽者便會感到恐慌,因爲這種語詞直接指向死亡。任何一個有覺知力的人,天然地會因爲關于死亡的思考而感到發背沾衣:“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塵”;“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古詩中寫滿對于死亡的驚怖而感懷,興發之處,令人苦歎。佛陀之所以出家,所要解脫的也正是生死問題。

  在這裏,佛陀所提出對治生死問題的方法即是“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這是一個關于奉獻與利他的無上願景。以衆生的苦樂爲自身的苦樂,超脫小我的偏執境界,達到一種與天地衆生同在的博大胸次。每一個人,要成爲菩薩,都要發四大弘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種利他的宏願也就是“大乘心”的根本,只有突破自己眼前的利益、突破自己的愛憎、突破對于死亡的恐懼,最終突破自我,放下我執,以天地衆生的喜樂爲自我的喜樂,才能做到不著兩邊,自他圓滿。這種菩提心落實到生活當中,就好比當我們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就把那個需要幫助的人當作自己一樣來盡全力幫助他。

  只有當我們忘記自己,托身于清風明月之中,才能夠真正與自然合一;也只有當我們忘記自己,與他人和諧相處時,我們才能夠實現自己。

  

《《佛說八大人覺經》今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