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压卷之作《文心雕龙》。这部体大思精的文论在其潜默整理佛学论稿的时候便已经孕生出最初的因子。这就是积累的意义。使命与坚持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你今天做一下,明天放弃了,一样没有办法得到最后的果报。
“大人”的境界兴起于我们将自己活着的意义与他人、民族、国家、地球、宇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刻,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产生巨大的能动性。
现在很多企业提出要向宗教学习其持久的生命力。而宗教的生命力向所从来呢?它来自于持久的愿力、强大的使命和忘我的精神。比如佛教誓要将佛陀的教育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所有的出家人,只要身披僧衣,便要弘法利生,使更多的有缘人能够了解到佛陀的智慧,利益诸有情,使他们都得到幸福的生活,得到圆满的自由,这就是每一个佛弟子活在世间的唯一意义。
我们寺院里成立了读书会,定期分享很多好书。我们的香海读书会现在已有固定会员500人。我为什么要让在我们寺院学习、静养的每一个人都读这些书呢?我就是想让他们了解事物存在的基本规律,只有当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以后,我们才能够拥有幸福,拥有智慧。
四、“觉”的关键意义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题眼就在于一个“觉”字。这部经的题目点明这个核心以后,每一句都以“觉”字总领,佛要“大人”觉悟、觉知。什么是觉呢?从不明白到明白就是觉,从黑暗走向光明就是觉,从混沌到清明就是觉。人生在世,诸多挂碍、烦恼之根由,就是因为不觉,就是因为“无明”。
这部经要“大人”所觉知的,正是世间种种苦痛的根源。经文若是竖行排版,我们便可以很清楚地进行“横读”(读每段第一句,这是读《诗经》的主要方式),从中可以发现这些烦恼依次包括:无常、多欲(主要指贪欲)、心无厌足、懈怠堕落、愚痴生死、贫苦多怨、五欲过患、生死炽然等八项。而对治这八种苦难的唯一办法,总起来说,仍旧归到一个“觉”字上。
佛学中有一门因明学,专门讲逻辑,略等于西方所说的逻辑学。由此可见,佛经是非常注重逻辑的,言必有据,事必有因,绝少牵强附会。
佛教中称为“经”的,都是通过世世代代的实践,认为该种道理是正确的,以此所著的文本,才能够被称为“经”。
下面开始进入经文正宗分的解读。
五、觉悟世间无常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段说无常、无我的觉悟。当我问你,这世间什么不变时,你会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何其困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大地,孰能不变?唯有“变”的规律不变而已。
人都想拥有永恒的东西,但是这样的东西却是不存在的。我们身边有许多女士,花在脸上的钱可能都比黄金还要贵重。她们都希望青春永驻,或者至少使青春暂留。这都是违背宇宙的规律的。其实美容最好的圣品就是开心。如果不开心,多少化妆品都没有办法拯救你。
其实,“无常”这两个字谁没有听到过呢?但是人往往容易落入永恒的妄想之中。当你创办了一个企业,就希望它能够持久地运行下去;当你与自己的恋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便希望能够永浴爱河。是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这样呢?结果都能够实现吗?世事变化,虚伪无主。苏轼在《赤壁赋》中大叹生命的短暂:“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确就是如此。只要你的身体存在,任何的疾病都有可能降临;只要你的心在,任何邪恶的念头都有可能会产生。这就是“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以前有一部电影说,一个男人目击了一个车祸现场。当时他见到伤者倒地,就抱起那个伤者去就医。没有想到这个受伤的人竟然携带有艾滋病毒,而那个救人者正好手上有一个小伤口,于是伤者的病原体就通过血液传染给了他。那个人没有任何的罪行,可是不幸还是照样还是来到了他的身上。
再比方说,我们可能交到一个好朋友,就推心置腹,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跟他分享,结果有一天,他却可能突然因为利益而背叛你、出卖你、诋毁你,这样你能够接受吗?当我们拥有一份幸福,一份友谊,就好好去珍惜它,若是有一天失去了,也要马上做好自我调整,做到心无挂碍。
佛说,只有“大人”能够觉悟到无常这一点,不断进行观照与修行时,我们才能够渐离生死。当我们正确地认识生命时,我们对于生死便是没有恐惧的。
六、觉知多欲为苦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里要通过觉知来对治的就是“欲”。而诸多欲望之中,最为首要的就是要对治“贪欲”。所谓“富贵如浮云,贪字变成贫”,许多罪恶的渊薮,不幸的开端,就是在于一个贪字。
内心不足,所以要贪。“贪”字上面是一个“今”,下面是一个“贝”,贝字从财。你今天所最宝爱的东西,就是你目前所想要“贪”的东西。而“贪”字同样还指出了一个时限问题。亦即你今天所贪慕的东西,它所能留存的时间非常短,过了今天,这个“贪”字也就不成立了。你今天所贪爱的,可能明天就不喜欢了;但是你今天如果一味贪求,他日就必得报应。为了一些自己以后可能根本不会喜爱的东西,而不惜搭上自己的良知和性命,这不是很不值得吗?
在民间故事中,有一个故事类型非常有趣,它所讲的都是贪得无厌者的故事。这个故事母题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其中的一个版本说:相传上古帝王舜有一子,名曰象。舜曾为他发明了象棋以训练他的智慧。象饲养了一条大蛇,颇通人性。一日,象的母亲生病了,需蛇心一片以为药引。象与蛇商量,蛇因可自行修复伤处,遂同意。象持刃入蛇腹,想:取心一片若母病不愈,奈何?乃将蛇心全部割下。蛇亡口闭,将象吞入腹中亦死。这就是多欲的果报。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它所讲的也正是此理。
佛说要“少欲无为”,这并不是教大家不要作为。否则,这话就和第四觉中的“常行精进”自相矛盾了。这里的“无为”是叫人“不妄为”,也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正道的事情就应当去做,恶事就一概不做。这便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七、觉知心无厌足
第三:觉知心无餍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紧接着少欲无为来讲,第三点要“大人”觉察的就是“心无餍足”的问题。人总是想追求更多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也总是以“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为最大的想望。岂止这一行止会增长罪恶?你越是着意追求什么,就越是成为这样东西的奴隶。你所追求的东西,反过来成为心魔。因此,佛教一直教人打破自己心中最为牵念的东西,教人休息诸事,放下万缘,以免被自己无止境的贪婪所淹没。
世人所毕生追求的东西,在佛看来都不是究竟。有以财相交者,则财尽人唾;有以名相交者,则名淡人离;有以文相交者,则思竭人谤;有以情相交者,则情灭人散;有以身相交者,则身死人去;有已神相交者:此一物生于清风明月,流水落花,苍山大海,寰宇六合之未发处,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说,菩萨与世人行事不同,在于菩萨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这也就相当于大家非常熟悉的儒家所说的“孔颜之乐”。颜回甘于清贫生活,能够守持住自己的内心,所谓:“子颜子,一箪食,一瓢浆。”“知足”是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对于“知足”都持赞同的态度。人的生命有限,经历有限,资源有限,能力有限,而要去一味追求无限,这岂不是荒诞之说吗?
可惜很多人就是“不觉”,就是不愿意接受这种“知足”的智慧,而认为房子、车子、票子是他人生价值的标签,于是在世界各地都购买房屋。结果却不知自己与房子哪一个才是主人了。
八、觉知懈怠堕落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人的惰性常常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佛陀教“大人”要常行精进。
之所以发愿容易而践行为难,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人具有惰性。心理学上有一种拖延症,据说很多人都有这种拖延的倾向,就是不到规定的期限就不会提前将一件事情完成,一定要磨到最后一天才省觉自己未完成之事,于是匆匆忙忙,应付了事。现在有一些年轻人所信奉的信条是,能躺着就不要坐着,能坐着就不要站着,能站着就不要走着,能走着就不要跑着。一切都总是寻求最省力的方法为宜。其实,一直行进在顺境之中,长养在温室之中的人所具有的正面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根本不足以应付。反之,只有以逆境为人生前行之动力的强者,才有足够的心量与能量以成就大事。因此,佛教以精进这一方法来制伏人心中的四魔。
什么是四魔呢?《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说:“当知诸魔,略有四种。魔所作事,有无量种。勤修观行诸瑜伽师,应善遍知,当正远离。云何四魔?(一)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魔。”在佛经中,有用“苦集灭道”四谛来对治四魔的具体办法,而这里又将降服四魔的办法归结到一个精进上来。这其实都是相通的。
圣者要证得“四谛”,必用精进之法。若不精进,谈何修证呢?佛教的修行讲究精进,因此大家常会见到寺庙里使用木鱼。木鱼象鱼之形,鱼精进少息,即使休息,也只在水中停留片刻而已。这就是木鱼的象征意义。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即使不是佛教徒,也要注意精进。这是一个很素朴的道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
《《佛说八大人觉经》今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