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我國古代文論史上的壓卷之作《文心雕龍》。這部體大思精的文論在其潛默整理佛學論稿的時候便已經孕生出最初的因子。這就是積累的意義。使命與堅持對于一個人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你今天做一下,明天放棄了,一樣沒有辦法得到最後的果報。
“大人”的境界興起于我們將自己活著的意義與他人、民族、國家、地球、宇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刻,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産生巨大的能動性。
現在很多企業提出要向宗教學習其持久的生命力。而宗教的生命力向所從來呢?它來自于持久的願力、強大的使命和忘我的精神。比如佛教誓要將佛陀的教育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所有的出家人,只要身披僧衣,便要弘法利生,使更多的有緣人能夠了解到佛陀的智慧,利益諸有情,使他們都得到幸福的生活,得到圓滿的自由,這就是每一個佛弟子活在世間的唯一意義。
我們寺院裏成立了讀書會,定期分享很多好書。我們的香海讀書會現在已有固定會員500人。我爲什麼要讓在我們寺院學習、靜養的每一個人都讀這些書呢?我就是想讓他們了解事物存在的基本規律,只有當大家都明白了“爲什麼”以後,我們才能夠擁有幸福,擁有智慧。
四、“覺”的關鍵意義
《佛說八大人覺經》的題眼就在于一個“覺”字。這部經的題目點明這個核心以後,每一句都以“覺”字總領,佛要“大人”覺悟、覺知。什麼是覺呢?從不明白到明白就是覺,從黑暗走向光明就是覺,從混沌到清明就是覺。人生在世,諸多挂礙、煩惱之根由,就是因爲不覺,就是因爲“無明”。
這部經要“大人”所覺知的,正是世間種種苦痛的根源。經文若是豎行排版,我們便可以很清楚地進行“橫讀”(讀每段第一句,這是讀《詩經》的主要方式),從中可以發現這些煩惱依次包括:無常、多欲(主要指貪欲)、心無厭足、懈怠墮落、愚癡生死、貧苦多怨、五欲過患、生死熾然等八項。而對治這八種苦難的唯一辦法,總起來說,仍舊歸到一個“覺”字上。
佛學中有一門因明學,專門講邏輯,略等于西方所說的邏輯學。由此可見,佛經是非常注重邏輯的,言必有據,事必有因,絕少牽強附會。
佛教中稱爲“經”的,都是通過世世代代的實踐,認爲該種道理是正確的,以此所著的文本,才能夠被稱爲“經”。
下面開始進入經文正宗分的解讀。
五、覺悟世間無常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段說無常、無我的覺悟。當我問你,這世間什麼不變時,你會發現要回答這個問題何其困難。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川大地,孰能不變?唯有“變”的規律不變而已。
人都想擁有永恒的東西,但是這樣的東西卻是不存在的。我們身邊有許多女士,花在臉上的錢可能都比黃金還要貴重。她們都希望青春永駐,或者至少使青春暫留。這都是違背宇宙的規律的。其實美容最好的聖品就是開心。如果不開心,多少化妝品都沒有辦法拯救你。
其實,“無常”這兩個字誰沒有聽到過呢?但是人往往容易落入永恒的妄想之中。當你創辦了一個企業,就希望它能夠持久地運行下去;當你與自己的戀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便希望能夠永浴愛河。是不是每個人都希望這樣呢?結果都能夠實現嗎?世事變化,虛僞無主。蘇轼在《赤壁賦》中大歎生命的短暫:“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的確就是如此。只要你的身體存在,任何的疾病都有可能降臨;只要你的心在,任何邪惡的念頭都有可能會産生。這就是“心是惡源,形爲罪薮”。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事情不可能發生呢?以前有一部電影說,一個男人目擊了一個車禍現場。當時他見到傷者倒地,就抱起那個傷者去就醫。沒有想到這個受傷的人竟然攜帶有艾滋病毒,而那個救人者正好手上有一個小傷口,于是傷者的病原體就通過血液傳染給了他。那個人沒有任何的罪行,可是不幸還是照樣還是來到了他的身上。
再比方說,我們可能交到一個好朋友,就推心置腹,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跟他分享,結果有一天,他卻可能突然因爲利益而背叛你、出賣你、诋毀你,這樣你能夠接受嗎?當我們擁有一份幸福,一份友誼,就好好去珍惜它,若是有一天失去了,也要馬上做好自我調整,做到心無挂礙。
佛說,只有“大人”能夠覺悟到無常這一點,不斷進行觀照與修行時,我們才能夠漸離生死。當我們正確地認識生命時,我們對于生死便是沒有恐懼的。
六、覺知多欲爲苦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這裏要通過覺知來對治的就是“欲”。而諸多欲望之中,最爲首要的就是要對治“貪欲”。所謂“富貴如浮雲,貪字變成貧”,許多罪惡的淵薮,不幸的開端,就是在于一個貪字。
內心不足,所以要貪。“貪”字上面是一個“今”,下面是一個“貝”,貝字從財。你今天所最寶愛的東西,就是你目前所想要“貪”的東西。而“貪”字同樣還指出了一個時限問題。亦即你今天所貪慕的東西,它所能留存的時間非常短,過了今天,這個“貪”字也就不成立了。你今天所貪愛的,可能明天就不喜歡了;但是你今天如果一味貪求,他日就必得報應。爲了一些自己以後可能根本不會喜愛的東西,而不惜搭上自己的良知和性命,這不是很不值得嗎?
在民間故事中,有一個故事類型非常有趣,它所講的都是貪得無厭者的故事。這個故事母題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其中的一個版本說:相傳上古帝王舜有一子,名曰象。舜曾爲他發明了象棋以訓練他的智慧。象飼養了一條大蛇,頗通人性。一日,象的母親生病了,需蛇心一片以爲藥引。象與蛇商量,蛇因可自行修複傷處,遂同意。象持刃入蛇腹,想:取心一片若母病不愈,奈何?乃將蛇心全部割下。蛇亡口閉,將象吞入腹中亦死。這就是多欲的果報。
《佛說四十二章經》說:“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它所講的也正是此理。
佛說要“少欲無爲”,這並不是教大家不要作爲。否則,這話就和第四覺中的“常行精進”自相矛盾了。這裏的“無爲”是叫人“不妄爲”,也就是要“有所爲有所不爲”。符合正道的事情就應當去做,惡事就一概不做。這便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七、覺知心無厭足
第叁:覺知心無餍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緊接著少欲無爲來講,第叁點要“大人”覺察的就是“心無餍足”的問題。人總是想追求更多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也總是以“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爲最大的想望。豈止這一行止會增長罪惡?你越是著意追求什麼,就越是成爲這樣東西的奴隸。你所追求的東西,反過來成爲心魔。因此,佛教一直教人打破自己心中最爲牽念的東西,教人休息諸事,放下萬緣,以免被自己無止境的貪婪所淹沒。
世人所畢生追求的東西,在佛看來都不是究竟。有以財相交者,則財盡人唾;有以名相交者,則名淡人離;有以文相交者,則思竭人謗;有以情相交者,則情滅人散;有以身相交者,則身死人去;有已神相交者:此一物生于清風明月,流水落花,蒼山大海,寰宇六合之未發處,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佛說,菩薩與世人行事不同,在于菩薩常念知足,安貧守道。這也就相當于大家非常熟悉的儒家所說的“孔顔之樂”。顔回甘于清貧生活,能夠守持住自己的內心,所謂:“子顔子,一箪食,一瓢漿。”“知足”是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的內容之一,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對于“知足”都持贊同的態度。人的生命有限,經曆有限,資源有限,能力有限,而要去一味追求無限,這豈不是荒誕之說嗎?
可惜很多人就是“不覺”,就是不願意接受這種“知足”的智慧,而認爲房子、車子、票子是他人生價值的標簽,于是在世界各地都購買房屋。結果卻不知自己與房子哪一個才是主人了。
八、覺知懈怠墮落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人的惰性常常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因此,佛陀教“大人”要常行精進。
之所以發願容易而踐行爲難,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人具有惰性。心理學上有一種拖延症,據說很多人都有這種拖延的傾向,就是不到規定的期限就不會提前將一件事情完成,一定要磨到最後一天才省覺自己未完成之事,于是匆匆忙忙,應付了事。現在有一些年輕人所信奉的信條是,能躺著就不要坐著,能坐著就不要站著,能站著就不要走著,能走著就不要跑著。一切都總是尋求最省力的方法爲宜。其實,一直行進在順境之中,長養在溫室之中的人所具有的正面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一旦遇到什麼困難,根本不足以應付。反之,只有以逆境爲人生前行之動力的強者,才有足夠的心量與能量以成就大事。因此,佛教以精進這一方法來製伏人心中的四魔。
什麼是四魔呢?《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說:“當知諸魔,略有四種。魔所作事,有無量種。勤修觀行諸瑜伽師,應善遍知,當正遠離。雲何四魔?(一)蘊魔,(二)煩惱魔,(叁)死魔,(四)天魔。”在佛經中,有用“苦集滅道”四谛來對治四魔的具體辦法,而這裏又將降服四魔的辦法歸結到一個精進上來。這其實都是相通的。
聖者要證得“四谛”,必用精進之法。若不精進,談何修證呢?佛教的修行講究精進,因此大家常會見到寺廟裏使用木魚。木魚象魚之形,魚精進少息,即使休息,也只在水中停留片刻而已。這就是木魚的象征意義。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即使不是佛教徒,也要注意精進。這是一個很素樸的道理:“勸君莫惜金縷衣,勸…
《《佛說八大人覺經》今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