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其心,唯道是从
贤宗法师开示
杜柯整理
一、思维定人生, 正本须清源
每个人活着状态不尽相同,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有的人婚姻出了问题,有的人健康出了问题,有的人工作、事业出了问题,有的是子女教育出了问题。总之,只要活着,就有问题一个个袭来,因此,从某种角度讲,人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必然关乎到思维。思维是什么,就是方法。比如得了肝炎,用什么药?得了胃病,应该怎么治?同样一种病,在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幼儿身上又有不同,这就是思维,是面对具体问题的不同对待。所以高手的区别就在于此,他可以不断地化解人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最后使它不再出现问题,而没有智慧、思维方法错误的人,可能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将他击倒了。
思维决定人生,有怎样的思维就有怎样的人生。
譬如我们这里禅修,大家坐在禅堂里。有的是团队参加,被领导绑架来的,坐在这里会很难受,因为他自己不想来,心是抗拒的;而有的人是自己报名来,本来想体验一下禅修的生活,想了解禅修对于人生的益处,于是心就能安静下来,慢慢地体验、感知,便能体会到坐禅的愉悦。
心是万能钥匙。当心是封闭、不敞开的时候,这把钥匙就不灵光,生了锈,就很难接纳外物,硬把它塞进去,感觉很痛苦。禅修亦是如此,依次推广下去,一切无不如此:工作如果只是为了糊口、为了拿钱,那工作是不是逼的?如果没有钱就不能在上海买房子,房子是不是逼的?不能买房就不能结婚,那是不是逼的?不能结婚,就不能生孩子,繁衍后代,是不是逼的?孩子长大了我就要衰老,是不是逼的?老了之后,就要死亡,是不是逼的?……如此推演下去,这就是个“苦逼”的人生。很多人不都是这样吗?奔忙了一辈子,不知道为什么。若是反过来想,我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让自己活着,还掌握了一项技能,了解生存的意义和奥妙;我买房子不过是让自己的身体有个暂住之所,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圆满;结婚是为了让我的事业和生命的意义有了继承和延续;老了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让我体会到万物都在迁流不息;死亡,是生命的完成,让我进一步反省宇宙大道,人生实相。……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珍惜人生的每一个过程,享受每一个瞬间,积极主动地化解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愚昧地妄执,无谓地狂热。他可以很稳健、很通透、很洒脱,操持有度,收纵自如,融激情于冷静之中,寓高远于淡泊之象。
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样一杯水,恨它和爱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晶。所以,心是一切的来源。对宇宙、对人生、对名利金钱的理解不同,产生的结果就全然不同。同样是赚钱,有人为了个人享受,满足膨胀的私欲;有人为了完成某项事业,钱只是作为一个工具、载体而已,有人是为了利他,以便帮助到更多的人。也许,他们表面看起来对金钱是一样的执着,但内在的境界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中国古代,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的本质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争持了几千年。一个小孩子,看到动物受伤,他为之流泪,去爱护它,救助它;而另一个小孩看到动物受伤,却心花怒放,用脚去踢它、鞭打它,以虐待为乐。这是为什么?难道是父母教的吗?我有个宁海的朋友,他女儿才几岁,非常善良,走到哪里看到流浪狗、流浪猫,就抱回家,找各种药医治它,有的最后没救过来,死了,她会哭好几天。父母没有这样教过她,他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很多人不解,你说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人的本性是既善既恶,或者说非善非恶的。就像我们常说的,人都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那么为什么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状况?拿个简单的比喻,人体就是一台机器,看你如何调控。调控的好,善人;调控的不好,恶人;当然,多数人都是又善又恶的,那就是一种中间游离的状态。怎样调控呢?——你一生的修行就是调控。但是,为什么有的小孩一生下来就是善良或顽恶的?也是他前世“修行”的结果。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唯心的,但是我们可以想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超级聪明,考清华北大如家常便饭?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大笨蛋,怎么努力也靠不上普通高中?智力是如此,良善也是如此。它是前一期生命的展现,也许还是好多世累积的结果。
不了解因,就不知道果。不了解过去,就把握不了未来。所以必须找到生命的源头,找到了源头就找到了人生智慧。那些所谓有智慧、开悟了的人,就是能够正本清源的人。
只有明白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生命存在的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这一期生命。生命的本质是无数次,无限地循环,每一期生命无疑是循环上的一个点,这个点是上次的终点,又成了下次的起点。因此,每一个点都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每一次人生,都非常具有意义。
由此可知,人和人是没法比较的。一比较即产生失落与痛苦。为什么别人住高楼大厦,金碧辉煌,我住小茅棚,风雨不遮?为什么别人挥斥千金,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我节衣缩食,仍然三餐不继?为什么别人貌美如花,光艳照人,而我相貌猥琐,丑陋不堪?……一对比,痛苦和不平衡就产生了,自怨自艾,愤世嫉俗,迷茫不解,潦倒绝望,等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
同样是比较,有智慧的人和没智慧的人大相径庭。没有智慧的人,常常拿自己最坏和别人最好的地方比,一比,筷子比桅杆,鸡蛋碰石头,结果只能是悲剧了;而有智慧的人会拿自己好的地方和别人不好的地方比,比如,自己是骑三轮车的,前面开汽车的我不比,身后拉架子车的,我和他比,一比,心里就获得了安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还不是最惨的。我不羡慕别人有好鞋,只幸庆自己还有好脚。
快乐的秘籍很简单,就是心存知足。知足就能常乐,千古亦然。快乐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外在条件决定的。不知足的人即便身家千万,重权在握,名贯全球,也照样会抑郁,会自杀,会活得很痛苦。
还是那句老话: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这就是有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二、万物皆流转,高风岂可攀?
人常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希望什么东西都保持如意的状态,一直不变。结婚时候说:宝贝,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海誓山盟真的很感人,可是往往不到三天,就吵架了,不到三年,就离婚了。身体能永远健康吗?生命能一直长寿吗?美貌能保持不老吗?财、色 、名 、食、睡,人人都趋之若鹜,爱不释手,却没有一样东西长久。芸芸众生就在这些虚妄的追求中耗尽了一生,然后随着业力再流转到下一生。
作为人,应该考虑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为此做过讨论。孔子问,人为什么活着呢,你们的理想又是什么?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和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享,用坏了也毫不遗憾。这就是我的理想。”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优点,有劳苦的事自己能够胜任,不推加给别人。”大家问孔子,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便是孔子活着真正的意义,把老人安顿好,让他没有疾病、痛苦,怡养晚年;朋友可以把他的财产、生命和我互为寄托而不疑虑;让年轻人得到关怀,可以依靠。能做到这些,其实是很高的境界。
单说第二点,朋友信之。现在的朋友可以信任吗?我有个熟人,他告诉我,自己最近要买房,先后给十个朋友打电话借钱,每人借五万,结果只有一个愿意借给他,其他的都以各种理由推脱。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古代,一个人判了死刑要去枪决,还有一个月时间,他想回去看看父母,官府说,除非你找个担保人来坐在这里,如果一个月没回来,这个人就替你偿命。他最后竟然找到这样一个人愿意为他担保。一个月快要过去了,他没有回来,临上刑场的时候,很多人都替那个朋友可惜,就在这时候,他赶回来了。后来皇帝也免了他的死刑。这就是朋友“信之”。有人可以用性命来为你担保。能做到这一点,起码说明人生不完全虚度吧。
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快乐的。即使偶有快乐,更多时候却在痛苦。一个自私的人组成的家庭,肯定是不幸福的,因为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一个自私的人没有真心朋友,他的朋友也会唯利是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都是感召来的。同理,一个快乐、无私、宽容的人,他的朋友、家庭也往往是快乐和宽容的。
以前有个出家人,在海边打坐,早晚听到鸟鸣让他心烦,白天听到鱼跃使他不安。他很生气,因为一念的嗔恨心,第二次转胎时就变成了两栖动物,下水吃鱼,上山吃鸟,五百世做这么一个动物,而五百年后他还要偿还,就因为一念嗔恨,冤冤相报,生生不息。
一个有觉性的人内心一定是安静的,内心安静就会清明,无染,就会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那么这种觉性是靠什么训练出来的?禅修就是最好的方法。
禅修就是训练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虚静空明。一个是虚,就是空虚,可以容纳万物;一个是静,就是安静,不躁动;一个是明,清明澄澈,净而不染。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状态。但是禅修也有自身的规律,想要“静”,往往先要经过动。所以一个真正的禅修者是什么样的生活都经历过的,大喜大悲,大起大伏,生老病死,穷愁潦倒……曾经沧海,万山看遍,这个时候就明白了生命的本质,才能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
所以,禅修是在生活中禅修,而非一禅修就远离了生活。只有低到尘埃里,才能开出洁白的花来。
这个时代,对于佛教的误解由来已久。有人把佛教当做迷信,整天拜佛求神,保佑发财。有人把佛教当做心理医生的教科书,只为让自己…
《善用其心,唯道是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