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莲花开
贤宗法师开示
宇瑾整理
心灵要学会独处
世间的万事万物,莫不存有一种心灵相应的共通。听者和讲者、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配合或神交亦属此列。因此,讲课时,我从来不强迫对方去聆听,心没有生起求知的欲望时,逼迫自己坐在那里,一直追随着各种妄想,既浪费时间,又会影响身边的人,完全没有必要。所以听课之前,或者阅读之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
推荐一首歌,名字叫《醒来》,我非常喜欢。闲时,静静地坐在那里,轻轻地闭上眼睛,做两个深呼吸,然后倾听着这首灵魂之歌,随着歌声悠悠的结束,慢慢地把眼睁开,搓搓手,搓搓脸,搓搓耳朵,敲敲头,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再做几个深呼吸,你会觉得就像歌名一样,一切似乎刚刚醒来。……
以前讲过一个主题——“独一静处,专精思维”。其实,就是回归“宁静”。宁静,直白点说,就是要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即做任何事情,要沿着其事不断地、深入地、究竟地、彻底地展开想象力,这一状态我们称之为“凝神”。人只有处于独处、安静状态时,才能做到凝神。
我们寺院,近几年来,一直在开设一个训练班,主题为禅修。禅修,实际上就是训练凝神的状态。人如果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比如思考问题,或者做杂物,其心就处于散乱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无法做到凝神。所以,平时,一定要找一个时间让自己独处。
古人对“慎独”两个字情有独钟,因为每天做很多事情,很难让自己静下来。所以,一定要找个一个时间,让自己独处。但独处并非谁人都能做得到,实际行持起来相当困难,非思想境界高远,内心知识丰富,解读事物透彻之非常君子,所不能轻易做到。普通之人,一提到独处便坐立不宁,即便无事,也习惯性地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或者约上几个朋友,三五成群,喝酒聊天,一醉方休。平时真是如此,其实最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我为什么不能独处?我为什么就不能安静?
只有能做到独处,才能对世间、对人生、对所做的每一件事,进行甚深思维。尤其是学者,只有学会独处,才能利用好自己的专业,做出究竟圆满的成果。所以佛教修行为什么要求一定要打坐,一定要禅修,实际上只有独处,独一静处,才能专心思维,才能透过人生的常乐,去思考生老病死,去体悟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的真谛。如此,才能从苦和无常当中去想象空的境界。继而,达到无我的状态。这就是佛教中解脱道的修法。
每一个人要想走出一条自己理想的道路,就要养成这样一种生活习惯: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找个时间,关掉电话、关掉电视、合上书本,拿一个凳子,寂然面壁而坐。如果每天能坚持坐两个小时,即使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抓到牢里,被关到黑暗的小屋内,一定也不觉得那是苦难的降临。
你知道答案吗
人最怕的是黑暗,最怕的是独处,最怕的是没人理,如果有人跟你吵架还是个好事情,最怕是吵架的人都没有。所以,佛经记载,佛陀即将离开这个世间时,阿难曾经向佛陀请教如何对付恶性比丘和犯戒比丘,佛告之曰:“默而摒之。”默而摒之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见他、不看他、不跟他说话,他站在面前,就像空气一样。其实,对人最大的一个惩罚莫过如此。如果你告诉身边所有的人都不要跟其中一个人讲话,他走过来,就当他空气一样,那对他而言是非常残忍的。
有一本书叫做《水知道答案》,作者为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他花了八年的时间不断地做一个试验:同样三杯水,第一杯每天对他赞美,比如我爱你、我喜欢你,你长得真漂亮,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喜欢你,等等;第二杯每天骂他,唾弃他,说些你很丑、很难看、见到你就恶心,等等,凡能想象出来的脏话,全部拿来骂他;第三杯就放在原地,置之不理。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来自同一地方的这同样三杯水,其晶体的结晶,却大出人意料:得到赞美和爱慕的第一杯水结晶像花一样,非常漂亮,甚至惊艳,每一朵都很美;每天辱骂的第二杯结晶非常丑陋,结晶的流线是紧张的不安的;不被理睬的第三杯结晶很普通,不会引起人们丝毫的注意,完全等于被遗忘。
我有一个经营企业的朋友,听到这个故事以后,半信半疑,回到工厂里面也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个电饭煲煮了一锅饭,打出三碗,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并要求员工每天对其分别赞美、辱骂和遗弃不理。一个月之后去观察,果然腐烂发霉后毛的长短、颜色发黑的程度和腐臭的味道的确大不相同。于是,他开始深信不疑,并唤起了他对“爱”与“感谢”的珍惜和共鸣。
每一滴水都有一颗澄亮的心,缄默地感受着整个眩幻世界的每一面——善恶、美丑、真假……从这里面我们悟出一个什么道理?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如果每天都跟自己讲,或者是对着镜子讲:哇!长得好漂亮啊!哇!笑得很灿烂啊!每天都要告诉自己——我是最好的自己,那身体的水细胞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巨大变化。每天不断地赞美自己,并不是内心需要,而实际是身上每一个水细胞的需要。当笑、灿烂、自信心生起来时,就会明显发现,脸上的皮肤,一下子绽放了;笑容打开了;眼神充满了亮度;自信心自然生起……这一天带着这种感觉,见到每一个人,肌肤都发出青春、健康、喜悦的光芒,办任何事情能不顺利吗?肯定非常顺利。一切美好萦绕心头之时,即使别人要想打击你,足够的自信也能防卫使你受不得一点点伤害。这是《水知道答案》带给我们的启示,亦是科学对万物相应相通的佐证。
推而广之,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赏识性的教育办法。当然,对象不同,方法迥异。对自我感觉太好的孩子,应该采用打击性教育之法;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要用赏识性教育对策。因材施教,方符合自然之道。
心静的力量
最重要的事就是修炼内心,如何让自己安静下来,让自己凝神想象,让自己每天虽置身于纷纭复杂的事情之中,却能善持一颗平和之心,即使在奔跑中,也能处于寂静的状态。
我有个弟子,是上海一家最大培训公司的高管,她经常来我们寺院。有一天她跑过来跟我讲:师父啊,我们公司里面要组织去戈壁滩,这几年,各所高校EMBA都会重走玄奘路,去戈壁滩走那个荒无人烟的道路。顶着烈日的炙烤,行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要走三天,而且还要取得好的名次。公司里的男生为了抢到第一名,都已经开始采取跑步、举哑铃等各种措施以增强体力。下个礼拜就要出发了,我还没任何锻炼办法呢,怎么办啊?这对大城市里长大的她,的确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考验。我安慰她说:我偷偷教你一个秘诀,如果真能按照秘诀去做,你一定能跑出很好的成绩。秘诀就是,到了现场之后,一踏入陌生而神秘的戈壁滩,你的同事一定会很兴奋好奇,忙着照相、欢呼、歌唱……而你此时先不要做这些,唯一要做的就是身装最少的东西,带点水,调整好自己的呼吸,眼睛看鼻子,鼻子看地上,基本上在三米远的地方,按照你所能接受的速度开始行走,每一步注意把呼吸调整好。找到规律后,接下来的三天,就要按照这种速度走。最后奇迹出现了,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这种艰苦环境的弱女子,居然可以走出最好的成绩出来。
道理非常显然,一颗宁静的心所产生的力量,足以烛照未来……
其实,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很早就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心灵指导和训练。工作越忙,心就应该越静。如果因为身体很忙,心就在加力,那整个人势必惶恐不安。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开车可能会无端发生车祸;做事情,心如乱麻,毫无头绪;考虑问题,顾此失彼,情急之中草率做出错误的决策……你也许听说过,有人家里闹火灾,跑进去,情急之下,弃存折而不拿,慌乱中提个尿壶跑了出来。那时的头脑想的是什么?就想抓点东西就走,大脑一片混乱,根本无暇分清何为重要,何为不重要了。
因此,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培养沉静的内心素质。保持清晰的思维,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内心没有这样一个境界,很难在现有的工作岗位当中,迈出更高的步伐。
当然,这种状态并非天生,需要时刻去训练。
窍门一点通
有位老总讲,以后一定挤出时间带领其高管到我们寺院里进行禅修。其实,有空来、没空来都不要紧,最关键的一点教给大家:
每天回家,找一个凳子,面对墙壁而坐,身体坐直调整呼吸。这其中的一些技巧如下:如果能盘腿尽量盘腿,不能盘腿,就交叉双腿,身体坐直,(头跟身体要成一条直线,就是身体坐直)不要靠在板凳上,然后两手握在一起。(冬天时,手握在一起;夏天时,手放在腿上面),眼睛闭起来,这时候关注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数一;如果心里比较乱,吸气时数一,吐气时数二;如果心依然很乱,就吸一半,停一停,再吸进来,再停一停,再吸进来,就是一次吸气,把它分成三到四次,吸到一点都吸不进来为止,然后憋住几秒钟,1、2、3、4秒钟,再慢慢吐出来,吸进来多长,吐出去就要多长,尽量能做到——轻、缓、细、长,要把握这四个要点。
打坐结束之后,要做一些动作:
首先,两手搓搓,搓到热热的,捂在眼睛上。然后,再搓搓脸,搓搓耳朵,敲敲头。
第二,把手握在一起(交叉反掌),尽量往头顶上伸,特别腰粗的人,要想尽办法把腰拉细,尽量地伸,伸到自己能想像的极处为止,然后放下来。
第三,把手握在一起,放到背后(掌心朝外),往外面掰,头往后仰,手往上提。
第四,手伸出来,右手尽力寻找去拍左后肩部位,同时左手顺势右拍。反之亦然,左手尽力寻找去拍右后肩部位,同时右手顺势左拍,每一次坐完,都拍二十下,要用力拍下去,拍到全身像触电一样的那种感觉,找到整个人精神卸下来那种感觉。
第五,平常经常坐办公室,颈…
《心灵深处莲花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