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叶落彼岸,花开荼蘼

  叶落彼岸,花开荼蘼

  ——贤宗法师河南郑州山友会开示

  杜柯整理

  人是思维方式的产物

  长期以来,我经常提及一个话题:人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个人灵魂的经纬,把他缠绕得紧紧的。因此,某种程度上,人都是思维方式的产物。

  诚然,伟人有伟人的思维,庸人有庸人的思维,君子有君子的思维,小人有小人的思维。我们熟悉的一些商业奇才,诸如马云、李嘉诚、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等等,他们之所以获大成功,当然与他们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思维方式有关。

  事业上是如此,生活上更是如此。为什么有的人一天总是乐呵呵的,可以达到那种无事生乐的状态,而有的人却整天愁眉苦脸,动辄长吁短叹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境遇不同吗?我看未必如此,还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关。

  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同,看问题的高度也不同,正如一句哲语说:乐观者看到这个世界是绿灯,悲观者看到这个世界是红灯,而真正的智者,却是个一个色盲。为什么智者反而是色盲呢?因为这世界本来是不喜也不悲的,之所以被“乐观”和“悲观”,乃因为“观”的不同,而真正的智者就相当于佛教里所讲的“空观”,本来无一物,故而是“色盲”。

  当然,多数人在生活中还未达到这种境界,大家都太执着于外相,一着相即不免受到染污,所以就不是无色的了。人生中,有的人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风生水起如鱼得水,是因为他们处世行事的思维不同,好比有的人圆融,能通权达变,有的人则墨守成规,容易给自己和别人造成障碍。那么前者当然更容易成功。

  再比如有的领导讲话,哼哼唧唧,不知所云,或者云里雾里,讲了半天不得要领,不知道讲些什么,而有的领导则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或者感染力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体现了人的思维,思维是混乱的,那么讲话也是没有条理的。

  不仅讲话,做人和做事都是这样。今天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做企业的,我们全有一个愿望:把企业做大做强。那么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现在,大家都认同一个新观点——企业的强大兴盛,要靠企业背后的软实力文化来支撑。那么软实力文化建设的背后是什么?就是企业的精神,就是你的思维方式。

  禅修打开我们的思维

  想一想,一滴水放在哪里才不至于干枯呢?答案是大海。为什么大海可以,因为这是它唯一的家,进了大海就等于回了家,哪有回了家被亲人消灭的。同样,我们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要融入社会这个大海之中。德鲁克的管理思想60多年一直没有被淘汰,被列为“管理学之父”,你知道他的精神是什么吗?他说,社会就像一部大机器,企业就是这个大机器里面大齿轮的一个齿而已,你的存在,相对于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如果你出了问题,这个齿缺了,轮子就转不顺畅了,积少成多,后面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我们这样去看待自己的企业和个人,这样解读个人跟集体、国家的关系,当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时,你就会发现,自己不是孤立的。

  同理,如果你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就是把自己跟这个世界隔阂开来,你就有可能被这个世界抛弃,变成一滴干枯的水,最后蒸发掉。

  我们很多人经常抱怨企业做不好,员工留不住,市场打不开,但有没有认真去思考一下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来没想过员工为什么到这里来打工,他为什么要永远跟着我?你有什么东西能让你的客户留住呢?我的客户为什么要买我的产品而不是买别人的?这些问题我们很少去想。有一本书叫《经营的本质》,里面就反复问到一句话:你为什么存在?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不断问自己,我为什么存在?这很像禅宗里面的参话头:我是谁,我在哪里,要往哪里去?

  有人说,我的家庭很不幸福,一天到晚闹得鸡飞狗跳,婆媳关系不好,孩子关系不好,夫妻关系不好……为什么,想一想我们的家庭为什么要存在?当我们连这个最根本的问题都没搞清的时候,就活得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便像无头苍蝇四处瞎撞。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做不好,是因为我们从没想过这个社会对我的需求是什么。当我们把这个问题不断深入的时候,每个人就能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就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知道自己该干嘛,知道自己该干嘛你的人生目标就会非常清晰明确,你就不会陷入盲动和迷思之中。

  得到这种状态,就叫活明白了。要达到“明白”的这种状态,你必须沉淀下来。那怎样才能沉淀下来呢?我告诉你一门独技:禅修。现在就说到正题上来了,不过你别担心,我不是搞推销的。如果说我是搞推销的也正确,因为我推销的是世间最有利世道人心的一种活法和思维方式。

  禅修,是让自己静下来,在清明的状态中回光返照,去反省自己,面对自己,审查自己。从而不断地蜕变自己,超越自己,实现羽化成蝶的飞翔。

  以上是比较诗意的说法,在我们佛教中,禅定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禅是离不开定的,无定不成禅。禅定是指“心一境性”,就是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正因为能够定下来,才有能力进行反观自照,看清自我。

  我认识一个老板,以前是做霓虹灯管的,生意很好,在国内也很有影响。但做到今年还抓着原来的产品不放,不知道更新换代,结果就被淘汰了。你能不能在霓虹灯生意还好的时候,就想到LED灯或者是一些更新的灯具,先把自己淘汰掉?当你不断把自己淘汰的时候别人永远淘汰不了你。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往往在开始阶段是新的,但随着时过境迁,终归要被抛进历史的垃圾箱。聪明者永远站在更前面看待问题,所以他会自己亲手把它送进垃圾箱,而不是被迫下架。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最后一个思想家叫荀子。他当时到稷下读书的时候,是一个穷小子,相貌也不怎么待人见,老师不愿意提他,同学不愿意和他玩。他就憋着气埋下头来一门心思读书,这个课堂听一听,那个课堂听一听,几年下来,某次辩论他竟然力挫群雄独占鳌头,这时老师和同学都拉拢他、称颂他、巴结他,他不为所动。这个最不起眼的人最后成了一代大儒,自立一个门户,他既是儒家,又是法家,又是墨家,他是三合一,又谁都不是,你说他是哪一派?——所以他真正地立起了自己,辉古耀今。

  所以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不会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个状态里面,他会把思想不断打开,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一样,青菜、萝卜、米饭、馒头全部吃进去,然后通过我们的胃把好的营养吸收,坏的渣滓排掉。我们如果用这种态度生活,你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更新。一棵树在成长的过程中,上面要吸收阳光,下面的根要扎得很深,吸收水分,这样树才能不断成长;如果一棵树快要枯死的时候,上面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下面的根会干枯腐烂,所以就停止了生长。

  人也是这样,当你不能吸收的时候等于就停止了,停止了你就衰败了,衰败了你就离淘汰、离死亡不远了。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克林顿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一位大法官,美国的法官是终身制的,不会因为年龄大而淘汰。那个法官八十多岁,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克林顿到他家里去做客,发现他还戴着眼镜拿一本书很认真地阅读,就吃惊地问他:“这么晚了,你还在读什么呢?”,法官说:“我在学习拉丁语。”众所周知,那个法官已经懂十几门语言了,在他八十多岁还在学一门新的语言,其状可想而知。“朝文道,夕死可矣”,学无止境,这种境界,真令人佩服。

  而我们中国人常常怎样呢,还没退休,五十多岁,就说自己老了,要含饴弄孙了,把打麻将、喝酒、聊谈等等消遣当做人生的主题,他们觉得再学习没有用,再提追求不合时宜,那是年轻人的事。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但凡那些成就杰出的人,多是活到老学到老的。

  其实,人的轮回决定了你学过的全有用,有人不信这个,但是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人非常聪明,学什么一看就懂,有的人十遍二十遍学不会呢?就因为他以前没有学过,没有积累。什么是天才?天才只是重复的过程,因为他以前早就学过,那个种子和印象还在阿赖耶识里面,随缘而现行。

  “空”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因此,学习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即使今生用不上,也为来生准备着。我们学习,就是学习前人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把他们的经验借鉴过来,融会贯通,你就可能超过他。所谓“学我者死,似我者生”,乃指那些死读书的人,把自己读死了,因为他们刻舟求剑般照搬,胶柱鼓瑟般模仿,最后作茧自缚,用别人的绳子捆住了自己。而“似我者生”这个“似”就是学习,就是部分地学习、汲取,最后加工创造。此时,便是突破思维的过程。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几本书,觉得无论作为一个企业家还求知者,都应该去读。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一本是《孙子兵法》。当然,如果有闲的时候再读读《金刚经》,因为《金刚经》的思想太高深,一般没有《道德经》做铺垫很难能理解它的空性思想。

  作为一个企业家,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各种思维局限打破,打破你的执着,你的占有,你的不舍。前面杨老师讲了“舍得”,实际上“舍得”两个字记住一个就行了,舍。无尽地舍,没有任何条件地舍。《金刚经》里面讲到“三轮体空”,其实就是要你没有任何期待地布施,把世间所有的名闻利养都忘掉,因为有这些东西的时候,它就给你造成各种各样的制约。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是因为自己期待太多,亦即有很多“我执”在里面障碍自己。当我们的心是无尽的虚空时,会发生其本来“能生万法”的效用,这时候是以万变应一变,怎么会不成功呢?

  禅宗里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卖豆腐的人,早上挑担豆腐送…

《叶落彼岸,花开荼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