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葉落彼岸,花開荼蘼

  葉落彼岸,花開荼蘼

  ——賢宗法師河南鄭州山友會開示

  杜柯整理

  人是思維方式的産物

  長期以來,我經常提及一個話題:人的思維方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這個人靈魂的經緯,把他纏繞得緊緊的。因此,某種程度上,人都是思維方式的産物。

  誠然,偉人有偉人的思維,庸人有庸人的思維,君子有君子的思維,小人有小人的思維。我們熟悉的一些商業奇才,諸如馬雲、李嘉誠、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等等,他們之所以獲大成功,當然與他們與衆不同、獨具一格的思維方式有關。

  事業上是如此,生活上更是如此。爲什麼有的人一天總是樂呵呵的,可以達到那種無事生樂的狀態,而有的人卻整天愁眉苦臉,動辄長籲短歎呢?難道僅僅是因爲他們的性格和境遇不同嗎?我看未必如此,還與他們的思維方式有關。

  因爲他們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考慮問題的角度就不同,看問題的高度也不同,正如一句哲語說:樂觀者看到這個世界是綠燈,悲觀者看到這個世界是紅燈,而真正的智者,卻是個一個色盲。爲什麼智者反而是色盲呢?因爲這世界本來是不喜也不悲的,之所以被“樂觀”和“悲觀”,乃因爲“觀”的不同,而真正的智者就相當于佛教裏所講的“空觀”,本來無一物,故而是“色盲”。

  當然,多數人在生活中還未達到這種境界,大家都太執著于外相,一著相即不免受到染汙,所以就不是無色的了。人生中,有的人之所以能夠得心應手風生水起如魚得水,是因爲他們處世行事的思維不同,好比有的人圓融,能通權達變,有的人則墨守成規,容易給自己和別人造成障礙。那麼前者當然更容易成功。

  再比如有的領導講話,哼哼唧唧,不知所雲,或者雲裏霧裏,講了半天不得要領,不知道講些什麼,而有的領導則言簡意赅一語中的,或者感染力強,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語言體現了人的思維,思維是混亂的,那麼講話也是沒有條理的。

  不僅講話,做人和做事都是這樣。今天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做企業的,我們全有一個願望:把企業做大做強。那麼怎麼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呢?現在,大家都認同一個新觀點——企業的強大興盛,要靠企業背後的軟實力文化來支撐。那麼軟實力文化建設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企業的精神,就是你的思維方式。

  禅修打開我們的思維

  想一想,一滴水放在哪裏才不至于幹枯呢?答案是大海。爲什麼大海可以,因爲這是它唯一的家,進了大海就等于回了家,哪有回了家被親人消滅的。同樣,我們一個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就要融入社會這個大海之中。德魯克的管理思想60多年一直沒有被淘汰,被列爲“管理學之父”,你知道他的精神是什麼嗎?他說,社會就像一部大機器,企業就是這個大機器裏面大齒輪的一個齒而已,你的存在,相對于這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如果你出了問題,這個齒缺了,輪子就轉不順暢了,積少成多,後面會出現一系列問題。

  我們這樣去看待自己的企業和個人,這樣解讀個人跟集體、國家的關系,當有機地結合起來思考時,你就會發現,自己不是孤立的。

  同理,如果你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就是把自己跟這個世界隔閡開來,你就有可能被這個世界抛棄,變成一滴幹枯的水,最後蒸發掉。

  我們很多人經常抱怨企業做不好,員工留不住,市場打不開,但有沒有認真去思考一下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從來沒想過員工爲什麼到這裏來打工,他爲什麼要永遠跟著我?你有什麼東西能讓你的客戶留住呢?我的客戶爲什麼要買我的産品而不是買別人的?這些問題我們很少去想。有一本書叫《經營的本質》,裏面就反複問到一句話:你爲什麼存在?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不斷問自己,我爲什麼存在?這很像禅宗裏面的參話頭:我是誰,我在哪裏,要往哪裏去?

  有人說,我的家庭很不幸福,一天到晚鬧得雞飛狗跳,婆媳關系不好,孩子關系不好,夫妻關系不好……爲什麼,想一想我們的家庭爲什麼要存在?當我們連這個最根本的問題都沒搞清的時候,就活得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時候我們便像無頭蒼蠅四處瞎撞。

  我們的企業爲什麼做不好,是因爲我們從沒想過這個社會對我的需求是什麼。當我們把這個問題不斷深入的時候,每個人就能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就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就知道自己該幹嘛,知道自己該幹嘛你的人生目標就會非常清晰明確,你就不會陷入盲動和迷思之中。

  得到這種狀態,就叫活明白了。要達到“明白”的這種狀態,你必須沈澱下來。那怎樣才能沈澱下來呢?我告訴你一門獨技:禅修。現在就說到正題上來了,不過你別擔心,我不是搞推銷的。如果說我是搞推銷的也正確,因爲我推銷的是世間最有利世道人心的一種活法和思維方式。

  禅修,是讓自己靜下來,在清明的狀態中回光返照,去反省自己,面對自己,審查自己。從而不斷地蛻變自己,超越自己,實現羽化成蝶的飛翔。

  以上是比較詩意的說法,在我們佛教中,禅定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禅是離不開定的,無定不成禅。禅定是指“心一境性”,就是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禅內定,專注一境。正因爲能夠定下來,才有能力進行反觀自照,看清自我。

  我認識一個老板,以前是做霓虹燈管的,生意很好,在國內也很有影響。但做到今年還抓著原來的産品不放,不知道更新換代,結果就被淘汰了。你能不能在霓虹燈生意還好的時候,就想到LED燈或者是一些更新的燈具,先把自己淘汰掉?當你不斷把自己淘汰的時候別人永遠淘汰不了你。我們固有的思維方式,往往在開始階段是新的,但隨著時過境遷,終歸要被抛進曆史的垃圾箱。聰明者永遠站在更前面看待問題,所以他會自己親手把它送進垃圾箱,而不是被迫下架。

  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最後一個思想家叫荀子。他當時到稷下讀書的時候,是一個窮小子,相貌也不怎麼待人見,老師不願意提他,同學不願意和他玩。他就憋著氣埋下頭來一門心思讀書,這個課堂聽一聽,那個課堂聽一聽,幾年下來,某次辯論他竟然力挫群雄獨占鳌頭,這時老師和同學都拉攏他、稱頌他、巴結他,他不爲所動。這個最不起眼的人最後成了一代大儒,自立一個門戶,他既是儒家,又是法家,又是墨家,他是叁合一,又誰都不是,你說他是哪一派?——所以他真正地立起了自己,輝古耀今。

  所以一個真正有思想的人,不會把自己固定在某一個狀態裏面,他會把思想不斷打開,只要是對自己有益的,就像海綿一樣吸收,就像我們每天吃飯一樣,青菜、蘿蔔、米飯、饅頭全部吃進去,然後通過我們的胃把好的營養吸收,壞的渣滓排掉。我們如果用這種態度生活,你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在更新。一棵樹在成長的過程中,上面要吸收陽光,下面的根要紮得很深,吸收水分,這樣樹才能不斷成長;如果一棵樹快要枯死的時候,上面的葉子就不能吸收陽光,下面的根會幹枯腐爛,所以就停止了生長。

  人也是這樣,當你不能吸收的時候等于就停止了,停止了你就衰敗了,衰敗了你就離淘汰、離死亡不遠了。我曾經看到一個故事,克林頓當美國總統的時候,有一次去拜訪一位大法官,美國的法官是終身製的,不會因爲年齡大而淘汰。那個法官八十多歲,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克林頓到他家裏去做客,發現他還戴著眼鏡拿一本書很認真地閱讀,就吃驚地問他:“這麼晚了,你還在讀什麼呢?”,法官說:“我在學習拉丁語。”衆所周知,那個法官已經懂十幾門語言了,在他八十多歲還在學一門新的語言,其狀可想而知。“朝文道,夕死可矣”,學無止境,這種境界,真令人佩服。

  而我們中國人常常怎樣呢,還沒退休,五十多歲,就說自己老了,要含饴弄孫了,把打麻將、喝酒、聊談等等消遣當做人生的主題,他們覺得再學習沒有用,再提追求不合時宜,那是年輕人的事。事實果真如此嗎?實際上,但凡那些成就傑出的人,多是活到老學到老的。

  其實,人的輪回決定了你學過的全有用,有人不信這個,但是想一想,爲什麼有的人非常聰明,學什麼一看就懂,有的人十遍二十遍學不會呢?就因爲他以前沒有學過,沒有積累。什麼是天才?天才只是重複的過程,因爲他以前早就學過,那個種子和印象還在阿賴耶識裏面,隨緣而現行。

  “空”是一種巨大的能量

  因此,學習是件很有意義的事,即使今生用不上,也爲來生准備著。我們學習,就是學習前人的思維方式和智慧,把他們的經驗借鑒過來,融會貫通,你就可能超過他。所謂“學我者死,似我者生”,乃指那些死讀書的人,把自己讀死了,因爲他們刻舟求劍般照搬,膠柱鼓瑟般模仿,最後作繭自縛,用別人的繩子捆住了自己。而“似我者生”這個“似”就是學習,就是部分地學習、汲取,最後加工創造。此時,便是突破思維的過程。

  在這裏,我給大家推薦幾本書,覺得無論作爲一個企業家還求知者,都應該去讀。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經》,一本是《孫子兵法》。當然,如果有閑的時候再讀讀《金剛經》,因爲《金剛經》的思想太高深,一般沒有《道德經》做鋪墊很難能理解它的空性思想。

  作爲一個企業家,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各種思維局限打破,打破你的執著,你的占有,你的不舍。前面楊老師講了“舍得”,實際上“舍得”兩個字記住一個就行了,舍。無盡地舍,沒有任何條件地舍。《金剛經》裏面講到“叁輪體空”,其實就是要你沒有任何期待地布施,把世間所有的名聞利養都忘掉,因爲有這些東西的時候,它就給你造成各種各樣的製約。

  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好,是因爲自己期待太多,亦即有很多“我執”在裏面障礙自己。當我們的心是無盡的虛空時,會發生其本來“能生萬法”的效用,這時候是以萬變應一變,怎麼會不成功呢?

  禅宗裏有一個笑話,說一個賣豆腐的人,早上挑擔豆腐送…

《葉落彼岸,花開荼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