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廟裏,送了後沒有事,發現師父都到禅堂去打坐,他就跟著坐到後面。一柱香下來,他跑出來跟師父講:這個打坐真好啊,我把十幾年前某人欠我的五文錢都想起來了!
打坐爲什麼有這樣的效能,因爲打坐就是使我們的心靜下來。當一杯水靜下來,才能看清裏面,人也一樣,當人成一杯清水的時候,腦子是清楚的,思維十分銳利、靈活、通透。
日本的武士道在比賽之前,不會搞熱身之類的,而是盤腿坐在那裏,讓自己的心空下來。你一旦有了想法就會表現出來,對方就有了對治之法,只有當自己無招的時候,別人出招就能很快應對,這叫“無招勝有招”,——有人可能覺得這個說法是瞎編的,是金庸小說看多了,其實不是這樣。
大家禅修打坐的時候,必須先由入靜開始,達到後來的“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的法界。當你把自己完全空掉的時候,才算契入禅坐叁昧。此時,身心絕然無礙,自由如風,因爲你已經忘掉了身心,沒有了身心。
大家觀察一下,孔令輝發球的時候是怎麼發的?把球扔上去,乒乓球拍就這樣過去,就是給你一個無招的方式,接下來會有無數的方式給對方一個錯手不及,這即是以“無”勝“有”的思想。“有”怎麼能鬥得過“無”呢?“有”就是從“無”來的。
《金剛經》“空”的思想就是這樣,他要求我們時刻把內心所有的執著和妄念去掉。我們經常進寺院會看到一個胖胖的彌勒佛,旁邊有副對聯——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副對聯實際上說了兩個字,“笑、容”,能容的人就能笑起來,能笑的人,肯定能包容,不是嗎?
假若一個人每天斤斤計較,肯定很糾結,每天糾結肯定很痛苦,痛苦的人能笑出來嗎?當你的心像無盡的虛空那般開闊的時候,什麼都能包容下,什麼都可以在裏面生長。看看我們這個世界,有參天大樹,有小小灌木,有荊棘叢生,有漫漫荒草,有草長莺飛,有蟲爬魚躍……形成了五光十色光怪陸離的自然界。我們人是自然之子,應該像大自然學習,那種闊達仁厚的精神,天無不覆,地無不載。
回到企業上,如果我們要把企業做到無限大,就要容納不同的人在裏面做事,就要有不同的人才加盟,如果這個人有一點缺點或錯誤就一腳把他踢走,那企業勢必成爲流水線,留不住人,看起來人來人往,卻紮不住根。這對企業是致命的損失,因爲一個出色的企業一定讓員工有以企爲家的感覺,讓他們不願意離開,這樣的企業才有核心競爭力——說到底,所有的競爭最後都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人才,其它的俱是泡沫。
再壞的人也有優點,只要把他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就能發揮作用。從前有個村子,裏面有個無賴,可謂無賴透頂,只要村裏發生任何壞事,都少不了他的一份。但是村長很聰明,就把無賴利用起來。原來他們村裏最難解決的是計劃生育問題,每次上級派人來檢查,村長都很頭大。于是他和這個無賴交易:上級領導來了你想辦法纏住他,我給你什麼好處。後來果然一切如願,很少到這邊來了。無賴幹正事不行,幹壞事可是歪點子多多,這正是物盡其用的辦法。
戰國時代的孟嘗君,手下就有很多雞鳴狗盜之徒給他辦了大事。由此可見,這世上並無不可用之人,正如我們常說,天下沒有一個不可教的學生,只是老師教錯了方法。故此,當你還沒找到最佳方案去對治一個人的時候,唯一可做的,就是包容。這是挽留人才的根本方法。你越能包容,人才就越多,你不拘一格地包容,就有不拘一格的人才。當然,我們在用人的時候,最好考慮到德才兼備。
人間“正信”不滄桑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常十之八九”,作爲凡夫,此是我們與世界關系所做的注腳。
須知,這個世界不是爲我們每個人量身定做的,它不爲堯存不爲桀亡,恒常不變,一如既往。所以,關鍵在于我們用一顆什麼樣的心去解剖它,以什麼樣的思想和態度去面對它,接受它。故而,改變世界先要從改變自己開始,你的心變了,世界才會變。 “心爲法王,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通則法通”。你的心“通”了,“法”,也就是你看世界的眼光、態度和方法才能通達。你的眼光、態度和方法通達了,這個世界也就通了,達了——無處不通,無所不達。——那時候,你就成了世間如來。
關于心,禅宗裏面有叁個最爲經典的故事,可以說百聽不厭,現在,我也就“不厭其煩”地跟大家再分享一下:
第一個是慧能大師,他爲了躲避追殺,在獵人堆裏混了十幾年,最後覺得差不多了,就離開那裏來到廣州的光孝寺。當時寺裏有個師父正在講《涅槃經》,中場休息的時候,兩個僧人看到院外經幡被風吹的沙沙響,于是一個說,這是幡動, 另一個說,不,是風動。兩人相持不下爭論不休,此時,身邊一個不起眼的同修對他們說:“不是幡動,也不風動,而是仁者心動。”,當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並且有如靈光乍泄,心開意解。這個不起眼的人,便是隱藏已久的慧能。
第二個故事是,有師兄二人下山,剛下過一場雨,河水漫漲,他們剛走到河邊的時候,看到一個漂亮的姑娘也要過河,但她不願意脫鞋子,就央求兩個師父把他背過去。師弟在旁邊猶豫不決,師哥卻毫不介意,抱起女孩子就過了河。他們再趕路時,師弟就很不滿意,對師哥說,“我們是出家人,戒律裏有明文規定,不許近女色,你怎麼去背她呢?”,師兄一笑置之,並不理他。到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他還在那裏唠叨,師兄實在忍不住了,就對師弟說:“小姑娘我早就放下了,師弟,你怎麼還抱著不放呢!”師弟聽了後十分慚愧。
第叁個故事是宋代的大學士蘇東坡,他和一個叫佛印的禅師是朋友。有一次兩人在禅堂裏打坐,佛印一向節儉,穿的衣服破爛敝舊,蘇東坡看後笑著說:“禅師,你知道在我眼裏你是什麼嗎?” 佛印問:“什麼呢?”蘇東坡說:“在我眼裏你像一堆狗屎。” 佛印回問他:“蘇學士,你知道在我眼裏你是什麼嗎?”蘇東坡問什麼,他說:“一尊佛。” 蘇東坡很高興,因爲他經常和佛印有機鋒之辯,但是常占下風,這次總算勝了他。于是回去得意地對妹妹說,我今天終于占了便宜!妹妹問怎麼回事,他說了來龍去脈,妹妹聽後說:“哎呀,你又敗了。我聽說心中有佛的人看到別人就是佛,相反,心中是狗屎的人看到別人才是狗屎。哥哥,不是你占了佛印的便宜,而是佛印占了你的便宜!”
這叁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心是改變這個世界的樞紐,是契入世界的總閥門,你只有從這裏摁,所有的程序才能改變。舉個例子,做企業想覓攬人才,你首先要有個善于發現人才的眼睛,你要有這樣的眼睛,就需要有一顆愛人才、愛這個世界的心,如果你處處都是自私自利,你的接納便很狹隘,很有限。你有多大的心量,就有多大的人材跟著你。當你有雙善于發現人才的眼睛時,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可用之才,他們有不同的大小、尺寸、性能,可以放置不同的地方。當你的心是圓滿的時候,看到的世界也是圓滿的,你的心是殘缺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殘缺的。所以,禅修就是要修我們圓滿的心,把缺陷去掉,化短爲長,把不圓滿修到圓滿。
昨天,我在圖書館裏講過中西文化的差異,其中重要一點,就是西方講究優勝劣汰,所以西方的績效模式很好,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能動性,但是它也容易激起人無止境的貪欲。一旦物質和財富的欲望無限膨脹,就會形成金錢至上主義,把金錢當做成功,把成功當做人生的追求。我們中國現在呢,很多的管理方式和觀念都是從西方引進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鑒,但相應的價值觀就不一定全盤吸收了。
其實,如果做企業,中國人也自有他的優勢,春秋時期的範蠡就是一個典範,他被後世生意人奉爲財神。因爲他曾經“叁聚叁散”,叁次經商成爲巨富,又叁次散盡家財。他的智慧和德行都是後人效法的對象。如果我們能把立功、立言、立德結合起來,時刻把修身的觀念貫徹到經商和生活中,有“爲天下致富,爲衆生牟利”的思想、精神,這就仿佛把根先紮的很深,然後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根立起來之後,就能經得起大風大雨。它還不斷地蔓延,深入,牢牢和大地結合在一起,下抱地母,上擁青天,這就是獨立于天地之間的一株百年不倒的大樹,可以灑蔭涼,改氣候,造風景,這樣的樹,這樣的企業,就是人間正氣,人間正道,人間正品的一個標本。
所以,我們企業的領導人以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價值觀念,什麼樣的視野和氣魄,完成什麼樣的人生,做出什麼樣的事情,就來源于你的思維方式,來源你的一顆心。心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改變了你的行爲方式,行爲方式,又改變了你的世界。
最後,你擁有這樣一顆心,就叫信仰,而且叫正信。一個擁有正信的人,一個擁有正信的企業,才是根本的長生之道,長盛之泉。至于智慧、福報、人才等等,都不成問題,因爲,一個擁有正信的人,才算真正的智慧,才是長久的福報,才有源源不斷的人才。
《葉落彼岸,花開荼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