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庙里,送了后没有事,发现师父都到禅堂去打坐,他就跟着坐到后面。一柱香下来,他跑出来跟师父讲:这个打坐真好啊,我把十几年前某人欠我的五文钱都想起来了!
打坐为什么有这样的效能,因为打坐就是使我们的心静下来。当一杯水静下来,才能看清里面,人也一样,当人成一杯清水的时候,脑子是清楚的,思维十分锐利、灵活、通透。
日本的武士道在比赛之前,不会搞热身之类的,而是盘腿坐在那里,让自己的心空下来。你一旦有了想法就会表现出来,对方就有了对治之法,只有当自己无招的时候,别人出招就能很快应对,这叫“无招胜有招”,——有人可能觉得这个说法是瞎编的,是金庸小说看多了,其实不是这样。
大家禅修打坐的时候,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达到后来的“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的法界。当你把自己完全空掉的时候,才算契入禅坐三昧。此时,身心绝然无碍,自由如风,因为你已经忘掉了身心,没有了身心。
大家观察一下,孔令辉发球的时候是怎么发的?把球扔上去,乒乓球拍就这样过去,就是给你一个无招的方式,接下来会有无数的方式给对方一个错手不及,这即是以“无”胜“有”的思想。“有”怎么能斗得过“无”呢?“有”就是从“无”来的。
《金刚经》“空”的思想就是这样,他要求我们时刻把内心所有的执着和妄念去掉。我们经常进寺院会看到一个胖胖的弥勒佛,旁边有副对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副对联实际上说了两个字,“笑、容”,能容的人就能笑起来,能笑的人,肯定能包容,不是吗?
假若一个人每天斤斤计较,肯定很纠结,每天纠结肯定很痛苦,痛苦的人能笑出来吗?当你的心像无尽的虚空那般开阔的时候,什么都能包容下,什么都可以在里面生长。看看我们这个世界,有参天大树,有小小灌木,有荆棘丛生,有漫漫荒草,有草长莺飞,有虫爬鱼跃……形成了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自然界。我们人是自然之子,应该像大自然学习,那种阔达仁厚的精神,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回到企业上,如果我们要把企业做到无限大,就要容纳不同的人在里面做事,就要有不同的人才加盟,如果这个人有一点缺点或错误就一脚把他踢走,那企业势必成为流水线,留不住人,看起来人来人往,却扎不住根。这对企业是致命的损失,因为一个出色的企业一定让员工有以企为家的感觉,让他们不愿意离开,这样的企业才有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所有的竞争最后都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其它的俱是泡沫。
再坏的人也有优点,只要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能发挥作用。从前有个村子,里面有个无赖,可谓无赖透顶,只要村里发生任何坏事,都少不了他的一份。但是村长很聪明,就把无赖利用起来。原来他们村里最难解决的是计划生育问题,每次上级派人来检查,村长都很头大。于是他和这个无赖交易:上级领导来了你想办法缠住他,我给你什么好处。后来果然一切如愿,很少到这边来了。无赖干正事不行,干坏事可是歪点子多多,这正是物尽其用的办法。
战国时代的孟尝君,手下就有很多鸡鸣狗盗之徒给他办了大事。由此可见,这世上并无不可用之人,正如我们常说,天下没有一个不可教的学生,只是老师教错了方法。故此,当你还没找到最佳方案去对治一个人的时候,唯一可做的,就是包容。这是挽留人才的根本方法。你越能包容,人才就越多,你不拘一格地包容,就有不拘一格的人才。当然,我们在用人的时候,最好考虑到德才兼备。
人间“正信”不沧桑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常十之八九”,作为凡夫,此是我们与世界关系所做的注脚。
须知,这个世界不是为我们每个人量身定做的,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恒常不变,一如既往。所以,关键在于我们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去解剖它,以什么样的思想和态度去面对它,接受它。故而,改变世界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你的心变了,世界才会变。 “心为法王,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通则法通”。你的心“通”了,“法”,也就是你看世界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才能通达。你的眼光、态度和方法通达了,这个世界也就通了,达了——无处不通,无所不达。——那时候,你就成了世间如来。
关于心,禅宗里面有三个最为经典的故事,可以说百听不厌,现在,我也就“不厌其烦”地跟大家再分享一下:
第一个是慧能大师,他为了躲避追杀,在猎人堆里混了十几年,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就离开那里来到广州的光孝寺。当时寺里有个师父正在讲《涅槃经》,中场休息的时候,两个僧人看到院外经幡被风吹的沙沙响,于是一个说,这是幡动, 另一个说,不,是风动。两人相持不下争论不休,此时,身边一个不起眼的同修对他们说:“不是幡动,也不风动,而是仁者心动。”,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并且有如灵光乍泄,心开意解。这个不起眼的人,便是隐藏已久的慧能。
第二个故事是,有师兄二人下山,刚下过一场雨,河水漫涨,他们刚走到河边的时候,看到一个漂亮的姑娘也要过河,但她不愿意脱鞋子,就央求两个师父把他背过去。师弟在旁边犹豫不决,师哥却毫不介意,抱起女孩子就过了河。他们再赶路时,师弟就很不满意,对师哥说,“我们是出家人,戒律里有明文规定,不许近女色,你怎么去背她呢?”,师兄一笑置之,并不理他。到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他还在那里唠叨,师兄实在忍不住了,就对师弟说:“小姑娘我早就放下了,师弟,你怎么还抱着不放呢!”师弟听了后十分惭愧。
第三个故事是宋代的大学士苏东坡,他和一个叫佛印的禅师是朋友。有一次两人在禅堂里打坐,佛印一向节俭,穿的衣服破烂敝旧,苏东坡看后笑着说:“禅师,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吗?” 佛印问:“什么呢?”苏东坡说:“在我眼里你像一堆狗屎。” 佛印回问他:“苏学士,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吗?”苏东坡问什么,他说:“一尊佛。” 苏东坡很高兴,因为他经常和佛印有机锋之辩,但是常占下风,这次总算胜了他。于是回去得意地对妹妹说,我今天终于占了便宜!妹妹问怎么回事,他说了来龙去脉,妹妹听后说:“哎呀,你又败了。我听说心中有佛的人看到别人就是佛,相反,心中是狗屎的人看到别人才是狗屎。哥哥,不是你占了佛印的便宜,而是佛印占了你的便宜!”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心是改变这个世界的枢纽,是契入世界的总阀门,你只有从这里摁,所有的程序才能改变。举个例子,做企业想觅揽人才,你首先要有个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你要有这样的眼睛,就需要有一颗爱人才、爱这个世界的心,如果你处处都是自私自利,你的接纳便很狭隘,很有限。你有多大的心量,就有多大的人材跟着你。当你有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可用之才,他们有不同的大小、尺寸、性能,可以放置不同的地方。当你的心是圆满的时候,看到的世界也是圆满的,你的心是残缺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残缺的。所以,禅修就是要修我们圆满的心,把缺陷去掉,化短为长,把不圆满修到圆满。
昨天,我在图书馆里讲过中西文化的差异,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西方讲究优胜劣汰,所以西方的绩效模式很好,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能动性,但是它也容易激起人无止境的贪欲。一旦物质和财富的欲望无限膨胀,就会形成金钱至上主义,把金钱当做成功,把成功当做人生的追求。我们中国现在呢,很多的管理方式和观念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但相应的价值观就不一定全盘吸收了。
其实,如果做企业,中国人也自有他的优势,春秋时期的范蠡就是一个典范,他被后世生意人奉为财神。因为他曾经“三聚三散”,三次经商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他的智慧和德行都是后人效法的对象。如果我们能把立功、立言、立德结合起来,时刻把修身的观念贯彻到经商和生活中,有“为天下致富,为众生牟利”的思想、精神,这就仿佛把根先扎的很深,然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根立起来之后,就能经得起大风大雨。它还不断地蔓延,深入,牢牢和大地结合在一起,下抱地母,上拥青天,这就是独立于天地之间的一株百年不倒的大树,可以洒荫凉,改气候,造风景,这样的树,这样的企业,就是人间正气,人间正道,人间正品的一个标本。
所以,我们企业的领导人以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什么样的视野和气魄,完成什么样的人生,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就来源于你的思维方式,来源你的一颗心。心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又改变了你的世界。
最后,你拥有这样一颗心,就叫信仰,而且叫正信。一个拥有正信的人,一个拥有正信的企业,才是根本的长生之道,长盛之泉。至于智慧、福报、人才等等,都不成问题,因为,一个拥有正信的人,才算真正的智慧,才是长久的福报,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叶落彼岸,花开荼蘼》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