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

  贤宗法师于上海禅一会所开示

  杜柯整理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今天,在禅一这样一个场所讲禅,可谓当其所哉。

  “禅一”这个名字起的很好,好在哪里,好在“一”。一,就是宇宙的本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教的禅修就是让我们回归到这个“一”。一,就是道,一能生起一切,好比《心经》里面讲的“般若实相”。让我们回归到事物的本体,去认识这个“一”。

  也可以说,一就是不生不灭,就是空,就是无常。我们知道生命无常,金钱无常,权力无常,情感无常……什么都无常,但只有当你在生活中对无常有切身体验的时候,才能从里面得到究竟彻底的觉醒。仅仅知道这道理不叫觉醒,道理是道理你是你,你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财色名利。今天和一个人闹矛盾了,你很生气,明天一件事没做好,纠结很长时间……所以修行真正的目的,乃是让我们从生活的每个状态中觉醒,并把觉醒后产生的转变嫁接到行动中,这时候,觉醒产生了智慧,此谓真正的觉醒。

  佛教讲般若实相,是让我们进入到事物本体,去感受世间万物,好比我们寺院大殿的那个牌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告诉我们什么,“一”能产生一切,一切可以融入到“一”中,就像一粒灰尘,你放到地球那么大的时候,发现它里面也有无量生命;而我们的地球,你站在外太空去看时,发现就是一粒飘在虚空中的尘埃。那么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最小,也是至大。这就是般若实相。

  安于当下,无住身心

  修行里面,最关键有两个字,观照。这简单的两个字功能强悍。可以说“观照”乃修行的起点,无观照即无修行,一切修行都是从观照开始的,观照什么呢?观照当下。

  禅修即培养我们这种观照的力量,像照镜子时刻能看到自己,不迷惑,不迷失,不迷乱。倘若有人冒犯了你,让你怒不可遏,这时候你要学会观照,让自己回归到平和,不失去理智的境地;倘若别人对你推崇备至赞不绝口,此时你也要学会观照,不要飘飘然忘乎所以。我们之所以每天做功课,就是不断培养自己这种观照当下,把握当下的力量。也许,刚开始时你的力量很微弱,遇到生气的事怒火中烧,几小时后才去反省、观照;也许,刚开始你和别人闹矛盾,要纠结好几天才能放下;甚至当时明明观照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却无法控制自己,因为你观照的能力十分微弱,既不够敏锐,也缺乏定力。

  生活中,我们每天会面对各种问题,实际上每个问题都是自我觉醒、自我观照的绝佳训练,而且这种训练会陪伴你一生,只要有心提高自己,总不缺这样的机会。其实人生的本质是因缘会聚的结果,没有人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有人给你很多帮助,有人给你很多挫折,给你帮助是增上缘,给你挫折是逆增上缘,总之无缘不来,这都是你一生要修行的过程。

  此人给你带来了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你的修行,此人给你带来情感,这个情感就是你的修行,此人成为你的子女,这个子女也是你的修行,此人成为你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你的修行。如果命运安排你这一生扫地,你就扫地,扫地即是你这一生要修行的。如果命运要你当一个母亲,当一个董事长,当一个高管,当一个医生,当一个饲养员,当一个火葬场的工人……无论如何,你都接受命运的安排,然后把自己的角色做好,这便是我们来到世间的使命和价值,便是修行。比如我,命运安排我当和尚,我就把和尚当好,命运安排我今天在这里上课,我就把今天的课讲好,命运安排我今天中午和大家一起吃饭,我就把中午这个饭吃好。如果你能安于当下,会发现人生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状态,都是非常美好的。

  佛法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安于当下,另一方面又告诉我们无住身心。这不是矛盾吗?一点也不矛盾。安于当下,要我们安于当下一刻,把当下的事做好,不攀缘,不散乱,不迷惑;无住身心,是说你虽然人在这里,在做这件事,但内心不执着,不染着,不贪婪。两者一结合,你就是通透的,无我的。

  你能安住,就能接受,能接受,就能超越。超越什么呢?超越金钱,超越名望,超越地位,超越权力,超越情感,超越家庭,超越喜怒哀乐,超越成败得失。……

  你能超越,就能驾驭,反过来,你即被它奴役和困扰。比如财色名食睡,乃人的基本五欲,有人贪财,有人好色,有人喜食,有人嗜睡,这些欲望就扼杀了我们的“天性”,成为欲望的奴隶。有人说,人的天性不都喜欢这些东西吗?——这不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然之性,也就是人的自性,是清静无染的,人之所以如此,为后天的习性所致,是迷惑颠倒的结果。

  因此我们说的修行,是要反客为主,把自己解放出来,成为“唯我独尊”的“真人”,为自己天真佛性的自然流露。

  幸福之道,即在道中

  禅修,首先要静下来。静下来才能观照,静下来才能找到那个真正的当下——关于这一点,禅宗里有很多说法,叫“直指人心”,“即身成佛”,“当下顿悟”,“转烦恼为菩提”,等等,实际上就是让你明白当下的自己是什么状态。对此,禅宗里有著名的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若能时刻找到自己,不会迷失,不失本位,永在“道”中。比如,面对孩子时,你就是一个母亲,面对父母时,你就是孩子。面对先生你是一个妻子,面对下属你是一个领导,面对领导你又是一个下属。你是否安于自己的角色,能做好每个角色?——见了孩子你要尽父母的职责,见了父母你要尽儿女的义务。回到家里,你就不再是公司的领导,而是他们的亲人,不能把家庭当做公司,对老婆孩子颐指气使,专权独断。同样到了公司,你不能把公司家庭化,呼唤秘书像唤老婆一样,把情绪化的东西没遮掩地表露出来。……

  就是这样,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唱什么歌入什么调。

  有一本书叫《当下的力量》,推荐大家去看看。实际上,当下的力量是让你回到原点,回归自己本位。随时能找到原点的人,就是最智慧、最幸福的、最快乐的、最自在的人。这样的人,做任何事都不会顾此失彼,不会心不在焉,不会心生抱怨,也不会觉得有缺憾,不圆满。

  事实上,人生的圆满与否,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解读,好比你站在5层楼上,和站在15层楼,看到的景象肯定不一致。所以修行关键是修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心。你站在什么角度、什么高度去看待问题,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举个例子,我也曾经对自己不满意。为什么呢?我很痩,希望自己胖点——这和今天很多胖子减肥是一样苦恼,可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时吃了很多巧克力,可是一直没有胖起来,最后怎么办,就接受自己苗条的身材吧。说不定有人看到我玉树临风的样子还很羡慕呢,我何必自寻烦恼?这个世界有人胖,有人痩,有人不胖不瘦,有人高,有人矮,有人漂亮,有人丑,有人聪慧,有人愚笨,正因为如此,才构成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正因为各有特点,所以才千姿百态。此也是一念的转变。

  但很多人往往不接受自己的角色,总在不断抱怨中:我为什么这么穷?我为什么投胎这个家庭?我的父亲为什么不是当大官的?我为什么长得不像歌星一样漂亮?……有的人已经很有钱了,可是还不满足,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首富?我为什么比李嘉诚钱少?有的人官已经不小了,还在抱怨,为什么我不能当省长?为什么我不能到中南海去?

  我在这里告诉大家,首先,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再说,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特点,你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不是以卵击石吗?清人顾嗣协有首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一匹神骏,跑起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牛要和马比赛,肯定会累死;但是马尽管快如闪电,犁地耕田还得靠牛,马力不胜此任。这就是各有所长。

  作家罗兰说过: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太少,而是自己希望太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你没有一颗满足的心,心里全部是贪嗔痴,全部是污染的东西,你永远不会快乐。

  作家林语堂说过,幸福很简单: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他做到了这四点,所以很幸福。大家注意,这里面没有钱,没有权,没有车,没有房吧?当然基本的生存温饱还是要解决的,解决了这个之后你就应该幸福了。

  林语堂结婚后还和夫人廖翠凤商量说:“结婚证书只有在离婚时才有用,我们烧掉它吧,今后用不着它的。”一根火柴将结婚证书烧掉了。此后两人果然相守了一生。

  这即是林语堂的幸福之道。幸福,并不那么难求。所以幸福之道,就在道中,离道远,则幸福远,离道近,则幸福近,在道中,则幸福永驻。

  我们知道,南非的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他以前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曾被关进监狱近30年,出狱后,对那些曾经虐待过他的狱卒,敌人,都没有丝毫嗔恨。后来,以前曾经反对过的人也开始支持他,1993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当选为南非总统,他被称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缺少爱,所以孔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的弟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说孔子推行的道,主要是贯彻忠和恕而已。别小看这两个字,忠是什么,忠就是信。“一信字是立身之本,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曼德拉的成功之道也是忠恕。一切伟大人物都离不开忠恕。而忠恕里面是什么?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信,没有诚,就欺骗,没有爱就没有包容,没有原谅,所以也没有恕。

  如果你的内心充满爱,会发现世界处处都美,所以内心缺少爱的人,亦很难发现美。那些取得大成就的艺术…

《云在青天水在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灵一梦解禅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