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在青天水在瓶
賢宗法師于上海禅一會所開示
杜柯整理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今天,在禅一這樣一個場所講禅,可謂當其所哉。
“禅一”這個名字起的很好,好在哪裏,好在“一”。一,就是宇宙的本源,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佛教的禅修就是讓我們回歸到這個“一”。一,就是道,一能生起一切,好比《心經》裏面講的“般若實相”。讓我們回歸到事物的本體,去認識這個“一”。
也可以說,一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空,就是無常。我們知道生命無常,金錢無常,權力無常,情感無常……什麼都無常,但只有當你在生活中對無常有切身體驗的時候,才能從裏面得到究竟徹底的覺醒。僅僅知道這道理不叫覺醒,道理是道理你是你,你還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財色名利。今天和一個人鬧矛盾了,你很生氣,明天一件事沒做好,糾結很長時間……所以修行真正的目的,乃是讓我們從生活的每個狀態中覺醒,並把覺醒後産生的轉變嫁接到行動中,這時候,覺醒産生了智慧,此謂真正的覺醒。
佛教講般若實相,是讓我們進入到事物本體,去感受世間萬物,好比我們寺院大殿的那個牌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告訴我們什麼,“一”能産生一切,一切可以融入到“一”中,就像一粒灰塵,你放到地球那麼大的時候,發現它裏面也有無量生命;而我們的地球,你站在外太空去看時,發現就是一粒飄在虛空中的塵埃。那麼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最小,也是至大。這就是般若實相。
安于當下,無住身心
修行裏面,最關鍵有兩個字,觀照。這簡單的兩個字功能強悍。可以說“觀照”乃修行的起點,無觀照即無修行,一切修行都是從觀照開始的,觀照什麼呢?觀照當下。
禅修即培養我們這種觀照的力量,像照鏡子時刻能看到自己,不迷惑,不迷失,不迷亂。倘若有人冒犯了你,讓你怒不可遏,這時候你要學會觀照,讓自己回歸到平和,不失去理智的境地;倘若別人對你推崇備至贊不絕口,此時你也要學會觀照,不要飄飄然忘乎所以。我們之所以每天做功課,就是不斷培養自己這種觀照當下,把握當下的力量。也許,剛開始時你的力量很微弱,遇到生氣的事怒火中燒,幾小時後才去反省、觀照;也許,剛開始你和別人鬧矛盾,要糾結好幾天才能放下;甚至當時明明觀照到自己的不良情緒,卻無法控製自己,因爲你觀照的能力十分微弱,既不夠敏銳,也缺乏定力。
生活中,我們每天會面對各種問題,實際上每個問題都是自我覺醒、自我觀照的絕佳訓練,而且這種訓練會陪伴你一生,只要有心提高自己,總不缺這樣的機會。其實人生的本質是因緣會聚的結果,沒有人無緣無故來到你身邊。有人給你很多幫助,有人給你很多挫折,給你幫助是增上緣,給你挫折是逆增上緣,總之無緣不來,這都是你一生要修行的過程。
此人給你帶來了矛盾,這個矛盾就是你的修行,此人給你帶來情感,這個情感就是你的修行,此人成爲你的子女,這個子女也是你的修行,此人成爲你的敵人,這個敵人就是你的修行。如果命運安排你這一生掃地,你就掃地,掃地即是你這一生要修行的。如果命運要你當一個母親,當一個董事長,當一個高管,當一個醫生,當一個飼養員,當一個火葬場的工人……無論如何,你都接受命運的安排,然後把自己的角色做好,這便是我們來到世間的使命和價值,便是修行。比如我,命運安排我當和尚,我就把和尚當好,命運安排我今天在這裏上課,我就把今天的課講好,命運安排我今天中午和大家一起吃飯,我就把中午這個飯吃好。如果你能安于當下,會發現人生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狀態,都是非常美好的。
佛法一方面告訴我們要安于當下,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無住身心。這不是矛盾嗎?一點也不矛盾。安于當下,要我們安于當下一刻,把當下的事做好,不攀緣,不散亂,不迷惑;無住身心,是說你雖然人在這裏,在做這件事,但內心不執著,不染著,不貪婪。兩者一結合,你就是通透的,無我的。
你能安住,就能接受,能接受,就能超越。超越什麼呢?超越金錢,超越名望,超越地位,超越權力,超越情感,超越家庭,超越喜怒哀樂,超越成敗得失。……
你能超越,就能駕馭,反過來,你即被它奴役和困擾。比如財色名食睡,乃人的基本五欲,有人貪財,有人好色,有人喜食,有人嗜睡,這些欲望就扼殺了我們的“天性”,成爲欲望的奴隸。有人說,人的天性不都喜歡這些東西嗎?——這不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然之性,也就是人的自性,是清靜無染的,人之所以如此,爲後天的習性所致,是迷惑顛倒的結果。
因此我們說的修行,是要反客爲主,把自己解放出來,成爲“唯我獨尊”的“真人”,爲自己天真佛性的自然流露。
幸福之道,即在道中
禅修,首先要靜下來。靜下來才能觀照,靜下來才能找到那個真正的當下——關于這一點,禅宗裏有很多說法,叫“直指人心”,“即身成佛”,“當下頓悟”,“轉煩惱爲菩提”,等等,實際上就是讓你明白當下的自己是什麼狀態。對此,禅宗裏有著名的叁問: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人若能時刻找到自己,不會迷失,不失本位,永在“道”中。比如,面對孩子時,你就是一個母親,面對父母時,你就是孩子。面對先生你是一個妻子,面對下屬你是一個領導,面對領導你又是一個下屬。你是否安于自己的角色,能做好每個角色?——見了孩子你要盡父母的職責,見了父母你要盡兒女的義務。回到家裏,你就不再是公司的領導,而是他們的親人,不能把家庭當做公司,對老婆孩子頤指氣使,專權獨斷。同樣到了公司,你不能把公司家庭化,呼喚秘書像喚老婆一樣,把情緒化的東西沒遮掩地表露出來。……
就是這樣,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唱什麼歌入什麼調。
有一本書叫《當下的力量》,推薦大家去看看。實際上,當下的力量是讓你回到原點,回歸自己本位。隨時能找到原點的人,就是最智慧、最幸福的、最快樂的、最自在的人。這樣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會顧此失彼,不會心不在焉,不會心生抱怨,也不會覺得有缺憾,不圓滿。
事實上,人生的圓滿與否,來源于我們對事物的解讀,好比你站在5層樓上,和站在15層樓,看到的景象肯定不一致。所以修行關鍵是修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心。你站在什麼角度、什麼高度去看待問題,你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
舉個例子,我也曾經對自己不滿意。爲什麼呢?我很痩,希望自己胖點——這和今天很多胖子減肥是一樣苦惱,可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當時吃了很多巧克力,可是一直沒有胖起來,最後怎麼辦,就接受自己苗條的身材吧。說不定有人看到我玉樹臨風的樣子還很羨慕呢,我何必自尋煩惱?這個世界有人胖,有人痩,有人不胖不瘦,有人高,有人矮,有人漂亮,有人醜,有人聰慧,有人愚笨,正因爲如此,才構成如此豐富多彩的世界,正因爲各有特點,所以才千姿百態。此也是一念的轉變。
但很多人往往不接受自己的角色,總在不斷抱怨中:我爲什麼這麼窮?我爲什麼投胎這個家庭?我的父親爲什麼不是當大官的?我爲什麼長得不像歌星一樣漂亮?……有的人已經很有錢了,可是還不滿足,我爲什麼不能成爲中國首富?我爲什麼比李嘉誠錢少?有的人官已經不小了,還在抱怨,爲什麼我不能當省長?爲什麼我不能到中南海去?
我在這裏告訴大家,首先,人是沒有可比性的,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再說,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特點,你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不是以卵擊石嗎?清人顧嗣協有首詩: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取短,智高難爲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一匹神駿,跑起來日行千裏,夜行八百,牛要和馬比賽,肯定會累死;但是馬盡管快如閃電,犁地耕田還得靠牛,馬力不勝此任。這就是各有所長。
作家羅蘭說過:人生最大的苦惱,不在于自己擁有太少,而是自己希望太多。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你沒有一顆滿足的心,心裏全部是貪嗔癡,全部是汙染的東西,你永遠不會快樂。
作家林語堂說過,幸福很簡單: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叁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他做到了這四點,所以很幸福。大家注意,這裏面沒有錢,沒有權,沒有車,沒有房吧?當然基本的生存溫飽還是要解決的,解決了這個之後你就應該幸福了。
林語堂結婚後還和夫人廖翠鳳商量說:“結婚證書只有在離婚時才有用,我們燒掉它吧,今後用不著它的。”一根火柴將結婚證書燒掉了。此後兩人果然相守了一生。
這即是林語堂的幸福之道。幸福,並不那麼難求。所以幸福之道,就在道中,離道遠,則幸福遠,離道近,則幸福近,在道中,則幸福永駐。
我們知道,南非的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他以前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曾被關進監獄近30年,出獄後,對那些曾經虐待過他的獄卒,敵人,都沒有絲毫嗔恨。後來,以前曾經反對過的人也開始支持他,1993年他獲諾貝爾和平獎,1994年當選爲南非總統,他被稱爲“最偉大的南非人”。
很多問題,都是因爲我們內心缺少愛,所以孔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的弟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說孔子推行的道,主要是貫徹忠和恕而已。別小看這兩個字,忠是什麼,忠就是信。“一信字是立身之本,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曼德拉的成功之道也是忠恕。一切偉大人物都離不開忠恕。而忠恕裏面是什麼?就是愛。沒有愛就沒有信,沒有誠,就欺騙,沒有愛就沒有包容,沒有原諒,所以也沒有恕。
如果你的內心充滿愛,會發現世界處處都美,所以內心缺少愛的人,亦很難發現美。那些取得大成就的藝術…
《雲在青天水在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