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在青天水在瓶▪P2

  ..續本文上一頁家,無論作家、畫家、音樂家、攝影家,他們之所以發現了藝術的大美,乃因爲心中有大愛,所以文品來源于人品,你有什麼樣的胸懷,品質,你就能産生什麼級別的作品。

  梵高的向日葵爲什麼是千古名作,那麼值錢?因爲它裏面有愛,裏面貫徹了梵高對這個世界濃烈的愛。他用這樣的愛來抵禦現實的陰暗和痛苦。也就是說,即便現實如此寒冷,梵高的心中仍然燃燒著一簇火焰。

  佛教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南山上有座廟,廟裏供奉著一尊佛祖。據說佛祖非常靈驗,只要有人誠心許願,就可以心想事成。有個信徒聽說這件事後,在佛祖誕辰,親自背上供禮,准備爬上南山向佛祖許願。他爬過一座又一座山,汗流浃背時害怕失恭,不肯放下供禮稍作休息;身疲力竭時怕誤了時辰,也不願稍作停留。這樣曆盡千辛萬苦後,終于趕到神廟,他恭敬地將供品擺在桌上,跪在地上反複向佛祖祈禱:我已經赴考十年了,卻仍無功名,請佛祖保佑我今年金榜題名!

  然後他准備打道回府,剛走出廟門,看到一個乞丐伸手向他乞討,說施主呀,我已經餓了叁天叁夜,請你可憐我,把你的祭禮給我一點充饑吧!他看到乞丐摸樣肮髒,露出嫌惡的表情,揮手驅趕說,別弄髒我的牲禮,我還要帶回家給妻子兒女吃呢!那乞丐又來求他,但他抱緊牲禮,頭也不回跑下山去。

  乞丐餓得全身無力,裹著僅有的破毛毯,縮著身子蹲在廟旁。夜漸漸深了,天氣愈來愈冷,乞丐用破毛毯把自己哆嗦的身體緊緊裹住。這時不知從哪裏冒出一只癞痢狗,一瘸一瘸跑到乞丐身邊,叼著毛毯一角蓋住身子,偎在乞丐身旁取暖。乞丐生氣地踹了小狗一腳,說:“滾!別弄髒了我的毛毯。”小狗狺狺叫著離開了乞丐,當天夜裏就凍死在神廟的大門邊。第二天,乞丐雖然有毛毯覆身沒有凍死,但因爲缺少食物也餓死了。

  半年後,那個虔誠的信徒進京赴考再度落榜。他氣沖沖跑上南山,向佛祖抱怨:“都說你法力無邊,根本是騙人的,如果真的靈驗,爲什麼連一個簡單的事都不肯幫我?”佛祖拿出榜單,問他:“我爲什麼要幫你?”他說:“我虔誠地扛著牲禮上山,爲了趕在你誕辰之前來到廟裏,一刻也不休息,就憑這份誠意你也應該幫我。”佛祖把乞丐的靈魂叫出來,乞丐的靈魂向信徒大聲哀嚎,說:“我只求你給我一點牲禮,讓我填飽肚子,你都不肯,連這一點施舍之心都沒有,佛祖爲什麼要幫助你?不過佛祖呀,你也真殘忍,甯可眼睜睜看我餓死,也不肯賜一點東西給我吃,難道你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嗎?”佛祖此時又把小狗的靈魂叫出來,小狗的靈魂向乞丐大聲吠叫,說:“我只求你讓我窩在毛毯旁取一點暖,你都不肯,信徒爲什麼要施舍你?佛祖又爲什麼要憐憫你?”最後,佛祖指著信徒說,讓你金榜題名;再指著乞丐說,讓你豐衣足食,對我來說都是舉手之勞。但是你們連自己能力所能及,輕易可以幫助別人的事都不肯做,又有什麼值得我動舉手之勞呢?

  真俗不二,事理兼通

  上次我到天臺山去,那個道長跟我講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態,他說到這樣幾點:第一,時刻保持微笑。我們要訓練內心回歸到一種甯靜狀態,就要時刻自我觀照,看到自己念頭的轉動。其實凡夫要成爲佛,就是念頭不斷的轉變過程,因爲念頭是一切的根本,念頭清淨了便不會造業,所以菩薩修的“菩薩戒”就是念頭戒,從根源上把它斬斷。“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也是這意思。

  念頭轉變爲根本之改變。只有念頭轉變,行爲才能轉變。人生最強大的力量就來于這種轉變,凡夫可以轉變成佛,佛也可以轉變爲凡夫——所謂“一念悟,凡夫是佛,一念迷,佛是凡夫”。此是二而一的關系,好比人,當你看到他的前面,就要想到他的背面,看到他的背面,就想起他的前面。同理,在黑暗中,光明就在你後面,在浮躁中,清淨就在你後面,在煩惱中,菩提就在你後面,那麼怎麼得到光明,清淨,菩提呢?——兩個字:轉變。

  這種轉變,一定來于你的自我觀照,來于你的自我覺察之心,因此要不斷加強我們的觀照力量,因此每天要堅持打坐。能經常打坐的人,覺察心就會不斷加強。

  第二,道長說,你糾結的時間不能超過30秒。比如你很憤怒,但憤怒不能超過30秒,超過30秒對身體非常有害,也是非常危險的。超過30秒就進入了魔道,容易走火入魔。

  這就是養生之道,也是修身之道,也是養性之道,也是修真之道。

  當然,道長說的還有很多,爲節省時間就不贅述了。

  無論道家,佛家,儒家,修行都是自我轉變的過程,而且這個轉變不是一時一事可以完成,是終生需要奉行的。

  如果哪天你無緣無故被關到監獄裏,你會怎麼樣,會不會覺得天塌下來了?這時候你要想,我今天終于找到一個好的地方閉關修行,正好打坐吧,一天有得是時間,而且吃飯又有人送,何樂不爲?實際上這個過程就是你自我修煉、自我提升的絕好契機。出獄後你就不是以前的自己了。曼德拉在監獄裏關了30年,如果沒有這30年,一定沒有今天的曼德拉。

  挫折是人生最好的教育,如果你的一生一帆風順,像直線一樣直,這一生肯定沒有太多收獲太多感悟。《與神對話》的作者,經曆就非常複雜,他當過寫手,做過主持人,辦過企業,最後淪爲乞丐,通過這些,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就異于常人,所以他的書才有深度,才能暢銷。

  《心經》裏面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物質,爲什麼是空,因爲事物總處于流動生滅變化之中,明白此道理,便明白一切都是無常。今天你年輕貌美,它不會長久,今天你健康,也不會長久,同樣,今天你很貧窮,不會長久,今天遇到糾結的事,也不會長久。既然如此,何必執著呢?所以要從無常中去覺悟生死,體悟人生。

  爲什麼佛法能成爲這個世間最究竟圓滿的理論,因爲它站在生死的角度看待人生。站在出世間的角度看待世間。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就要接受它,接受它你就能面對它,面對它你就能解決它,解決它你就能放下它,放下它,你的心裏就一片空靈。每天再碰到很多問題,你就“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經常擦一擦,內心就是一面透明、清澈的鏡子。

  佛教中菩薩是最有大悲心的,菩薩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實際上菩薩是佛的因,佛是菩薩的果。她在度化衆生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成長,每度一個人,即是一種蛻變。觀音菩薩大家最熟悉,她“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這是她的方法,她可以變化無窮,她度農民,就現農民身,度官員,就現官員身,度婦女,現婦女身,度比丘,現比丘身。這樣才能和他們接上氣,好說話。觀音菩薩爲什麼能千手千眼,循聲救苦,隨機應化?因爲她是悲智雙運,有大悲心,還有大智慧。有大悲心她就無我,有大智慧她就無執,只有這樣她無邊的力量才能施展出來。如果你始終執著于某個角色,就把自己框住,就不能千變萬化,不能隨機應變,不能做到究竟圓滿了。

  故而,修行首先是觀照,或者說覺察,然後再轉變,轉變的過程即是打破執見的過程。

  什麼時候不用打破執見了呢?就是空,你心中空空如也的時候,無見可執,何來打破?

  藉此,修行的最高境界乃契入“空觀”,不即不離,不住不著。住空而不落空。爲什麼不落空?因爲你色身尚在,還在塵世生活,該做的事照樣做,該吃的飯照樣吃,不能說一切都是空的,我就等死了,什麼也不幹,這是斷滅空,頑空。真正的修行,乃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便是如此。

  

《雲在青天水在瓶》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空靈一夢解禅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