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不安住。若是把心真正安住下来,去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最好,就已经了不起了。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做成一件事。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挟持,被身边的人鼓动吹捧,一时头脑发热,好像自己做什么都可以成功,无所不能似的。我想起了英国的总统丘吉尔,当时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演说家,还是作家,还会画画……于是他也觉得自己是个全才,就去炒股票,想大发一笔,结果却一败涂地。但他不死心,过两年筹了钱,再去炒股,又败的一塌糊涂。等到他第三次企图卷土重来而最终仍然败北之后,他不得不承认术业有专攻,自己不可能是个全才,就此罢手。很多明星去经商都是这样,往往把自己从戏场上赚来的大笔钱,填进了商业的无底魔窟之中。明星经商,发财者有之,但亏损的更多。大凡领袖和明星人物,都是智力出众的,他们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就更不可能样样精通。所以,一个真正的智者,便是看清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老子说,知不知,上。此之谓也。
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原点
其实,天道一向是公平的。有句话说:得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一方面你得到了,另一方面必然会失去。好比你去逛街,就不能再做其他事;你去听课,就不能再去散步。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遭罪。以此推之,你得了权,就要放下利,你得了利,就要放下权。不可能好东西让你占尽。当你手上抓住一样什么的时候,便很难去抓其他东西。如果你把手放下来,还能再抓另一样。
我们的寺院这几年一直在做禅修,什么叫禅修,就是静虑。安静的静,过滤的滤,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过滤自己,让自己沉淀下来,过滤掉心中的杂质,把污垢清扫出去。这是心灵的环保工作,让自己的心灵生态保持平衡、和谐、健康。
佛教的智慧,教导我们正确地解读这个世间,而缘起性空的思想,是让我们打开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
有一本书叫《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是一个年轻老板写的。我的看法与此正好相反,我认为每个成功的人都不可复制。为什么?事物的存在,其实都有各种因缘,天时地利人和,是由各种因缘促成。别人成功的背景、环境,和他自身的人,都不可能复制,仅仅复制他的一套做事方法,也许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我们能借鉴的是别人成功背后的思想,他做事的经验,但是不能去刻意模仿。
学习别人成功背后的思维,才是最重要的。学习这种思维,把它变成你营养的一部分,消化吸收。倘若消而不化,便永远不能受益,反而有害,因为你执着于它,一旦执着,就违背了“空性”的思想,给自己形成障碍。
因而学习、借鉴别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做最好、最适合的自己,即是对我们这一生最佳的展示。我们的企业亦是如此,我在交大读EMBA的时候,老师把全世界最优秀的案例拿出来跟大家分析,很多好的管理模式,去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这个人思维背后的原点。
一个企业老板,其经营理念决定着自己的经营模式。而经营理念,就是思维的原点。
佛教所有理念的原点,都来自于有一颗对话众生的心。因而每个佛弟子,不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只要踏进佛门,第一道仪式就是宣誓,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佛弟子需要做的四门功课:众生无边誓愿度,指无量无边的众生,包括飞禽走兽,一草一木,我要想尽办法度化他们;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除一切烦恼,让自己的内心强大,平和,纯净;法门无量誓愿学——各种各样的法门,要去学习,自度度人,自达达人;最后,是希望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证得无上佛果。
我们看大殿里的万手观音,手中拿有各种各样的法器,表示什么?其意在善巧方便,对机说法。菩萨的智慧就在这里,对农民,他拿锄头,对将军,他拿刀剑,对书生,他拿毛笔,总之,都能找到对接点,进入对方的频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对方是官员,他就化现官员身,对方是妓女,他就化现妓女身。法无定法。
在喜剧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传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当一个人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就跟随着他。所以,不必要汲汲地追求成功,去追求卓越就行了。有句话说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也是这个意思。卓越,即是做出最好的自己。但是现在我们中国的教育,变成了不是做最好的自己,而是盲目跟风,去效仿别人、复制别人。看到别人当官,自己也想当官,看到别人发财,自己也要发财。有的父母拼命逼着孩子去上剑桥,但他的孩子偏偏就想当厨师,这样逼的结果是,中国少了一个优秀的厨师,却多了一个精神病患者。当然,他的孩子也没念成剑桥。
结语
将“缘起性空”的思想运用于企业,其实是让我们在无常的人生观中保持一份空性的智慧。拥有了这份空性,我们的灵魂便轻盈起来,头脑便空灵起来,能够在企业兴盛时不骄傲自满,在企业低谷时不灰心丧气,可以持之以“衡”。并且,打破思维的篱笆和我执的困境,最大程度将自己解放出来,超脱出来,还自己以本来面目。
其实很简单,只要以人为本,一切围绕着“人”去做,企业就能找到方向。找到了方向,你就赢得了未来。赢得了未来,你就成就了自己。
最后祝愿大家心想事成,一切吉祥如意。谢谢大家。
《引禅入商,商亦是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