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付出?你可以放下你的身份去做一些很谦卑的事情,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到的问题会跟以往截然不同。我经常问我身边的人,你们在做一切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想着去利益别人?当你在为别人付出时,是不是不求回报的?我们香海的小册子,印刷了几百万册,全部拿到外面送人了,很多人读了之后都觉得受益匪浅,有的带在身上很多年,破了也舍不得扔掉,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我经常跟我的企业家朋友说,你们与其花那么多前去打广告,不如像我们一样做点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印刷一些能使人获得智慧的小册子,后面印上你们的企业介绍,这样还更有意义。这样的小册子别人永远也不会扔掉。
人生要能做出理想的成就,就要时刻想着去利益众生,你的朋友,你要是能时刻为他着想,他永远都不会离开你。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遵循同样的规律存在,你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就要时刻想着去为别人付出。如果你不断起嗔恨心、焦虑、怀疑和贪婪,最终其实都是在折磨你自己的身体,给你产生压力,到了一定时候你就会被压垮。当我们每天给自己的身心减压,清理内心垃圾,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愉悦,身心就能获得健康。
个政党,若不能时刻想着去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个政府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当它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利益这个社会的一切众生,人民大众就会紧紧围绕在它周围。国家、家庭、企业和个人都是这样的。有的人没办法明白这个道理,总想着别人对自己好,自己不想去为别人付出,当一个人的眼睛只看得到自己的时候,这个人的一生是很悲哀的,他注定只能活在自己的狭小世界里。
要是有人向你索取,你能给多少就给多少,不要认为那是吃亏,你现在付出给他,他下辈子做牛做马给你还债。有的小孩天生就很乖,很少生病,那就是来还债的,有的小孩天生体弱多病,脾气又怪,折磨父母,这样的小孩就是来讨债的。所以我们有机会布施就要布施一点,你布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别人这辈子不还你,下辈子也要来还。不要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恩惠,你付出的没有得到的多绝对不是件好事情。
再一个是菩提心,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心。为自己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锲而不舍去努力,无论今生,无论来生都要多行善事,我们在行善事的时候,内心就会很清凉,我们去做无相布施的时候,就会把有限的福德变为无量的功德,所以礼佛的时候一定要说:弟子某某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把世间一切的佛全部都拜了。念经的功德也要回向给十方三世无量众生。
同样的道理,你所做的事情,也要为十方三世无量众生。我们要用不求回报的豁达心胸去存在于这个世间。当你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而存在的时候,你就不是一个单一的人,你的一切都是众生,众生的一切都是你。别人为什么能打击到你,为什么会让你痛苦,就是因为你把自己孤立起来了。人家在你名字下面画一只乌龟,你就认为别人骂你是乌龟,别人说你是狗的时候,你就会忍无可忍。人家说什么你都会影响到你,这是因为你的修炼还不够。你是狮子,别人说你是猫你不会就变成猫,你若是猫,即便别人说你是狮子你也不会变成狮子。所以最主要还是自己怎么来看自己,别人说你什么并不代表你就是什么。
我们时刻要有一种关照的力量,你们来禅修就需要培养这种力量,关照是正确解读事物的前提,就像一面非常清晰的镜子,要能够时刻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下化众生就是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告诉我们自己,我们也是众生,也需要度化自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父母、妻子、朋友、同事或上司都是众生,你也要去度化他们。你们在发微信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这种心境,有的人只会在微信上晒自己的照片,有的人就会发一些对大家有利的东西。我有个朋友,他老婆买了一条内裤,他也要拍几张照片晒出来,让人很无语,最后我把它拉黑了。
要度化众生,我们首先要度化自己,这就是自度度人的道理,但是众生是比较难度化的,而且度化别人需要达到一定境界,当我们的修行还不够的时候,千万别想着去度化别人,很有可能你还没度化别人就被别人度化了。我们内心不清净的时候,产生的法是乱法,乱法不可能得到纯善的结果。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是绝对完美的,再好的一件事也有人说它不好,再不好的一件事也有人说它好,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管好自己的心,内心清静了,外界的一切是非都干扰不到我们,内心不清净,再小的事情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波澜。我很喜欢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一句话:此心光明。我把它改是心光明。我们迎着阳光走,看到的就是光明,迎着黑暗走,看到的就是黑暗,别人说什么决定不了什么,不要别人家牵着鼻子走。
最后一个是悲润心,悲是慈悲,润是润泽万物,是拔除众生痛苦的润泽之心。当我们以一种慈悲心来看待世间万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清凉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非常美好,那种美好会在我们内心引起一股欢喜感,就像清晨走在山间,一股清风迎面吹来的舒服状态。润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是干涸的内心得到智慧润泽之后达到的一种重生的境界。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以清凉来面对世间一切,还是以嗔恨来折磨自己,完全由自己来决定。
《纤尘不染,自心清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