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行千里,明于一心

  善行千里,明于一心

  贤宗法师为上海常明书院学员开示

  净文整理

  人活在世间,应该有一颗善良之心,时刻存有利益他人之念,依照自己的能力去解人忧愁,助人一臂之力,这就是以人为善的菩萨精神。一个懂得利益他人的人,是有大福报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去到哪里,那里的气场都会因之而改变。有时候我们的一个无心之举,若遇到心存善念的人,就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从而结下一个善缘。心存善念的人能察觉别人身上善的磁场,一个有善的磁场的人,也能够吸引众多有善念的人到他周围,这个规律如果放到企业中,就是企业的吸引力和摄受力,企业家的心境在企业文化中展现出来,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让公司员工和顾客受益,并让他们因为你而改变。

  在家庭里也是一样,你要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出表率,你仔细想想,你身上的行为,你做事情的准则,你处世的态度,都是从你父母那里学来的,你父母怎么做,你也学着怎么做。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以为就完事了,实际上这是不够的,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不能改变他们的内在气质,气质是要靠父母亲自教给他们的。要想让后代有德行有思想有出息,父母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只有你做到了,你才能影响到孩子。父母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孔子时代沿袭至今,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华,为什么偏偏我们就不把它当回事,现在连西方人都在学习中国文化,我们却还在把它当成糟粕。

  华夏大地上生活的这个民族,有多少时间不如老外,又有多少时间超过老外,不如老外不过是最近两百年的事情,在此之前几千年的时间长河里,我们在世界范围内一直遥遥领先,你不能因为两百年的衰落就否定五千年的辉煌。这种文化,适应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这个民族,把其他民族的东西拿过来,未必适合我们。我们的东西也不一定适合于别人。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看清自己的优点缺点,不要骄狂自己,也不要贬低自己,做好当下的自己,才能改变长远的自己。

  佛经里的典故有的人认为不真实,是迷信,实际上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理解不了那些事,历史上有那么多祖师大德实践过的东西,又不是空虚穴来风,为什么你就觉得它不可信呢?不相信的事情你当然就不认可它,不认可你当然就不会用心去做,不用心去做你当然证不到那种境界。佛教刚传到中国的时候,祖师们弘法就是靠神通,他们都是实际做给别人看,别人相信了才跟着他们学佛。组师们如果没有一点真本事,怎么吸引得来那么多信众,古人又不是傻子,你会怀疑,人家就不会怀疑吗?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利益别人,别人给你种福田的机会,你就好好抓住,不要觉得那是吃亏,是不公平,正因为别人穷才需要你的帮助,如果每个人都是百万富翁,哪还需要你帮助。帮助别人而心存感激,这才是菩萨道的精神,别骂别人没有感恩之心,感恩之心来自于你,不是来自于别人。佛法的思想跟世间法不同,对世俗生活来说是一种颠覆,但这种颠覆对我们的人生来讲是有益无害的。

  什么是爱敬存心?爱是柔软的,利他的,没有任何要求的,当你无要求地去对待别人的时候,你内心会升起一种崇敬之心,这是一种大悲大慈的善心,就像我们拜观音菩萨时常常会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当你有这种心态的时候,你所能感受到的是无尽三昧在我们的身心所升华出来的善意,你会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世间的一切名利都会在你面前消失掉,世界变得空无。

  如果你在一个环境中真正能够做到爱敬存心,你肯定没有物我分别,你要是有自他取舍之心,你的生活就会充满烦恼和痛苦。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的内心是强大的,不会患得患失,因为他相信因果,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缘聚而生,缘散而分。他享受得起富贵,也能安于平庸,他不会因为外界扰乱了心境。世间的很多东西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有他应该如此的理由,比如佛教之所以要求在家居士礼敬出家人,是因为僧宝是佛教三宝之一,代表佛陀传播佛法,而僧宝之所以经得起居士的礼敬,凭的是他的修行和高尚的德行。我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但别人为什么没尊敬你,那是因为你的修行还没达到那个高度。

  你有什么东西做不到的时候,唯一应该做的事是反求诸己。你为什么不能升官发财,为什么没有名气,你不反省自己,而去抱怨社会、抱怨你的员工,这样做有用吗?没用,要找自己的问题。当你一味地问别人为什么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问问自己为什么?在这个世间,唯一要修的就是我们自己,不要因为别人不理你或者批评你就不开心,这样是拿别人的评价来惩罚自己,最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你有一个馒头就吃一个馒头,有一碗米饭就吃一碗米饭,没必要去跟别人比。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关照。

  看到别人行善,你要随喜赞叹,看到别人遇到问题,你要伸出援手。很多人有这种心态,看到别人发财了风光无限,自己一贫如洗就会嫉妒人家,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得到,见别人破产,他幸灾乐祸。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一定要以大菩提心为前提,能帮别人的就帮别人一把,有这种心你才能做到成人之美。我们带着习气烦恼来到这个世间,前世的很多恶习都没有消除,前世修到心无染浊的人已经得道,解脱了轮回,没有解脱的人,心性都是不够清凉的,因此也可以说人的本性是恶。为别人的善行随喜,为别人的成功赞叹,是我们应该修行的方向。有所成就的人,他们的内心,思想都特别的宽厚,不会尖酸刻薄,所以他们能带领一群人做一番事业。

  福德怎么培养?就是通过你的言语、你的行为、你的付出,去利益身边的人,让别人给你机会去培植福报。有大福报的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把那里的矛盾化解掉,而不是给那里带去新矛盾。就比如当别人在你面前说别人不好的时候,你应该去发现别人的好,而不是兴风作浪。兴风作浪只会让人跟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只有包容别人的缺点,发现对方的优点,才能化解矛盾。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牙齿和舌头朝夕相处,也会不小心咬到。

  劝人为善,怎么样能够让别人去为善呢?劝的人一定要有技巧,你要告诉他为什么要做善事,做善事有什么好,如果对一件事情是好是坏都不清楚,不会有人愿意去做。你要告诉他做好事你的身体会变健康,你的人际关系会变和谐。人际关系要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得到,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没钱的可以帮别人做一点事情,可以赞叹别人,只要你想做肯定做得到。古人嫁女儿都要看对方祖上有没有积善积德,而不只是看这个人长得怎么样,有钱没钱。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中,以人为善的思想深深植入了我们民族的骨髓,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时都会以这种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导。在现代社会,以人为善也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老板善待员工,员工善待客户,客户将产品推荐给别人,这样一来企业的品牌就做起来了。修道其实就是不断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善待身边每一个人,这实际上就是行菩萨道的精神。

  救人危急,就是在别人碰到危难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别人遇到问题找你帮忙你会去帮助他,你遇到问题去找他帮忙他就开始找理由来搪塞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什么事情去找别人帮忙,如果你是借钱做生意,买房买车,这种事别人不一定会帮你,但如果你是家里遇到紧急情况,比如在外地出差,父母病了没人照顾,这个时候别人肯定会帮你。这种情况就叫做救人危急。

  兴建大利,就是做一件事情可以利益到千千万万的众生,让子孙后代不断得到受益。我们寺院这几年印了很多书籍,送给天下信佛的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法。能来这里听我演讲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很多人因为忙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无法过来,他们可以看我们的书。来这里听课的人可以把我的书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禅修结束后你们也可以带一些回去,分享给亲朋好友们看。有位居士开光盘店,把米米老师的《学佛与做人的道理》光盘在店里放,吸引了不少人进去观看,有的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就买走了,没有感兴趣的东西,也给了别人一次接触佛法的机会,实在是一桩善事。这就是信仰的召唤,比专业打广告强得多。乍一看这好像跟工作毫无关系,实际上你通过这种方式在利益众生,众生也会被你感召,不但人被你感召,连鬼神都会被你感召。有位居士开茶室,每天都写祭文祭祀鬼神,他的生意一直很兴旺,那其实就是他的行为感化了三界六道的众生,他们的气场影响到茶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

  有的人在生意经营不善时,常常抱怨员工不努力做事,客人不来光顾你,你的产品打不出去,实际上这跟别人没有关系,都是你的行为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你做什么都不成,是因为缺乏福报,在这种情况下,你急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培植福报。我住持香海禅寺这个道场,所想的事情一直是如何利用这个道场去利益越来越多的众生,让他们接触到佛法,我们希望把这个道场建得越来越漂亮,让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喜欢上这里,把佛的精神带出去分享给身边的人。

  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计算自己付出的有多少,得到的有多少,实际上这是没必要的,只要你用心去付出,最终得到的肯定会比付出的多,如果你总是站在眼前的利益去考虑问题,那自然是不平衡的,要考虑长远利益。有一家素食馆叫雨花斋,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免费让人就餐,结果他们的店开到哪里,周围的人都不做饭了,都跑到他们那里去吃。人要能够做到无条件去付出,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

《善行千里,明于一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