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千裏,明于一心
賢宗法師爲上海常明書院學員開示
淨文整理
人活在世間,應該有一顆善良之心,時刻存有利益他人之念,依照自己的能力去解人憂愁,助人一臂之力,這就是以人爲善的菩薩精神。一個懂得利益他人的人,是有大福報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去到哪裏,那裏的氣場都會因之而改變。有時候我們的一個無心之舉,若遇到心存善念的人,就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從而結下一個善緣。心存善念的人能察覺別人身上善的磁場,一個有善的磁場的人,也能夠吸引衆多有善念的人到他周圍,這個規律如果放到企業中,就是企業的吸引力和攝受力,企業家的心境在企業文化中展現出來,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能讓公司員工和顧客受益,並讓他們因爲你而改變。
在家庭裏也是一樣,你要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出表率,你仔細想想,你身上的行爲,你做事情的准則,你處世的態度,都是從你父母那裏學來的,你父母怎麼做,你也學著怎麼做。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以爲就完事了,實際上這是不夠的,學校只能教給孩子知識,不能改變他們的內在氣質,氣質是要靠父母親自教給他們的。要想讓後代有德行有思想有出息,父母就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只有你做到了,你才能影響到孩子。父母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從孔子時代沿襲至今,經過幾千年的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華,爲什麼偏偏我們就不把它當回事,現在連西方人都在學習中國文化,我們卻還在把它當成糟粕。
華夏大地上生活的這個民族,有多少時間不如老外,又有多少時間超過老外,不如老外不過是最近兩百年的事情,在此之前幾千年的時間長河裏,我們在世界範圍內一直遙遙領先,你不能因爲兩百年的衰落就否定五千年的輝煌。這種文化,適應于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這個民族,把其他民族的東西拿過來,未必適合我們。我們的東西也不一定適合于別人。所以我們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的,看清自己的優點缺點,不要驕狂自己,也不要貶低自己,做好當下的自己,才能改變長遠的自己。
佛經裏的典故有的人認爲不真實,是迷信,實際上是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理解不了那些事,曆史上有那麼多祖師大德實踐過的東西,又不是空虛穴來風,爲什麼你就覺得它不可信呢?不相信的事情你當然就不認可它,不認可你當然就不會用心去做,不用心去做你當然證不到那種境界。佛教剛傳到中國的時候,祖師們弘法就是靠神通,他們都是實際做給別人看,別人相信了才跟著他們學佛。組師們如果沒有一點真本事,怎麼吸引得來那麼多信衆,古人又不是傻子,你會懷疑,人家就不會懷疑嗎?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利益別人,別人給你種福田的機會,你就好好抓住,不要覺得那是吃虧,是不公平,正因爲別人窮才需要你的幫助,如果每個人都是百萬富翁,哪還需要你幫助。幫助別人而心存感激,這才是菩薩道的精神,別罵別人沒有感恩之心,感恩之心來自于你,不是來自于別人。佛法的思想跟世間法不同,對世俗生活來說是一種顛覆,但這種顛覆對我們的人生來講是有益無害的。
什麼是愛敬存心?愛是柔軟的,利他的,沒有任何要求的,當你無要求地去對待別人的時候,你內心會升起一種崇敬之心,這是一種大悲大慈的善心,就像我們拜觀音菩薩時常常會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當你有這種心態的時候,你所能感受到的是無盡叁昧在我們的身心所升華出來的善意,你會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世間的一切名利都會在你面前消失掉,世界變得空無。
如果你在一個環境中真正能夠做到愛敬存心,你肯定沒有物我分別,你要是有自他取舍之心,你的生活就會充滿煩惱和痛苦。一個真正的修行者的內心是強大的,不會患得患失,因爲他相信因果,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緣聚而生,緣散而分。他享受得起富貴,也能安于平庸,他不會因爲外界擾亂了心境。世間的很多東西之所以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有他應該如此的理由,比如佛教之所以要求在家居士禮敬出家人,是因爲僧寶是佛教叁寶之一,代表佛陀傳播佛法,而僧寶之所以經得起居士的禮敬,憑的是他的修行和高尚的德行。我們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但別人爲什麼沒尊敬你,那是因爲你的修行還沒達到那個高度。
你有什麼東西做不到的時候,唯一應該做的事是反求諸己。你爲什麼不能升官發財,爲什麼沒有名氣,你不反省自己,而去抱怨社會、抱怨你的員工,這樣做有用嗎?沒用,要找自己的問題。當你一味地問別人爲什麼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問問自己爲什麼?在這個世間,唯一要修的就是我們自己,不要因爲別人不理你或者批評你就不開心,這樣是拿別人的評價來懲罰自己,最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你有一個饅頭就吃一個饅頭,有一碗米飯就吃一碗米飯,沒必要去跟別人比。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對自己的內心進行關照。
看到別人行善,你要隨喜贊歎,看到別人遇到問題,你要伸出援手。很多人有這種心態,看到別人發財了風光無限,自己一貧如洗就會嫉妒人家,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也不讓別人得到,見別人破産,他幸災樂禍。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業,一定要以大菩提心爲前提,能幫別人的就幫別人一把,有這種心你才能做到成人之美。我們帶著習氣煩惱來到這個世間,前世的很多惡習都沒有消除,前世修到心無染濁的人已經得道,解脫了輪回,沒有解脫的人,心性都是不夠清涼的,因此也可以說人的本性是惡。爲別人的善行隨喜,爲別人的成功贊歎,是我們應該修行的方向。有所成就的人,他們的內心,思想都特別的寬厚,不會尖酸刻薄,所以他們能帶領一群人做一番事業。
福德怎麼培養?就是通過你的言語、你的行爲、你的付出,去利益身邊的人,讓別人給你機會去培植福報。有大福報的人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會把那裏的矛盾化解掉,而不是給那裏帶去新矛盾。就比如當別人在你面前說別人不好的時候,你應該去發現別人的好,而不是興風作浪。興風作浪只會讓人跟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只有包容別人的缺點,發現對方的優點,才能化解矛盾。世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牙齒和舌頭朝夕相處,也會不小心咬到。
勸人爲善,怎麼樣能夠讓別人去爲善呢?勸的人一定要有技巧,你要告訴他爲什麼要做善事,做善事有什麼好,如果對一件事情是好是壞都不清楚,不會有人願意去做。你要告訴他做好事你的身體會變健康,你的人際關系會變和諧。人際關系要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得到,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沒錢的可以幫別人做一點事情,可以贊歎別人,只要你想做肯定做得到。古人嫁女兒都要看對方祖上有沒有積善積德,而不只是看這個人長得怎麼樣,有錢沒錢。在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傳承中,以人爲善的思想深深植入了我們民族的骨髓,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時都會以這種思想作爲行動的指導。在現代社會,以人爲善也是企業文化的內容之一,老板善待員工,員工善待客戶,客戶將産品推薦給別人,這樣一來企業的品牌就做起來了。修道其實就是不斷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善待身邊每一個人,這實際上就是行菩薩道的精神。
救人危急,就是在別人碰到危難的時候我們要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我們身邊很多這樣的例子,別人遇到問題找你幫忙你會去幫助他,你遇到問題去找他幫忙他就開始找理由來搪塞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什麼事情去找別人幫忙,如果你是借錢做生意,買房買車,這種事別人不一定會幫你,但如果你是家裏遇到緊急情況,比如在外地出差,父母病了沒人照顧,這個時候別人肯定會幫你。這種情況就叫做救人危急。
興建大利,就是做一件事情可以利益到千千萬萬的衆生,讓子孫後代不斷得到受益。我們寺院這幾年印了很多書籍,送給天下信佛的人,爲什麼要做這件事,就是爲了讓更多人了解佛法。能來這裏聽我演講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很多人因爲忙或者別的什麼原因無法過來,他們可以看我們的書。來這裏聽課的人可以把我的書帶回去送給親朋好友,讓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看,禅修結束後你們也可以帶一些回去,分享給親朋好友們看。有位居士開光盤店,把米米老師的《學佛與做人的道理》光盤在店裏放,吸引了不少人進去觀看,有的人看到感興趣的東西就買走了,沒有感興趣的東西,也給了別人一次接觸佛法的機會,實在是一樁善事。這就是信仰的召喚,比專業打廣告強得多。乍一看這好像跟工作毫無關系,實際上你通過這種方式在利益衆生,衆生也會被你感召,不但人被你感召,連鬼神都會被你感召。有位居士開茶室,每天都寫祭文祭祀鬼神,他的生意一直很興旺,那其實就是他的行爲感化了叁界六道的衆生,他們的氣場影響到茶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有的人在生意經營不善時,常常抱怨員工不努力做事,客人不來光顧你,你的産品打不出去,實際上這跟別人沒有關系,都是你的行爲造成了今天這個局面,你做什麼都不成,是因爲缺乏福報,在這種情況下,你急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培植福報。我住持香海禅寺這個道場,所想的事情一直是如何利用這個道場去利益越來越多的衆生,讓他們接觸到佛法,我們希望把這個道場建得越來越漂亮,讓來到這裏的人都會喜歡上這裏,把佛的精神帶出去分享給身邊的人。
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計算自己付出的有多少,得到的有多少,實際上這是沒必要的,只要你用心去付出,最終得到的肯定會比付出的多,如果你總是站在眼前的利益去考慮問題,那自然是不平衡的,要考慮長遠利益。有一家素食館叫雨花齋,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免費讓人就餐,結果他們的店開到哪裏,周圍的人都不做飯了,都跑到他們那裏去吃。人要能夠做到無條件去付出,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
《善行千裏,明于一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