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行千裏,明于一心▪P2

  ..續本文上一頁想著讓無量的衆生受益,這就是興建大大利,法布施也是興建大利的一種,我們印書送給大家,就是在做法布施,但是很多人的心靜不下來,看書看不進去。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裏,大家能靜下心來這裏學佛,已經非常難得了,希望大家能有所受益,能聽到佛法,因佛法而受益,非常不容易,是要有大福報的人才能實現的,我們不能只是把佛法當成知識來學習,而要當成改變身心的行爲規範來學習,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受益。

  舍財作福,在你有錢財的時候你把它施舍出去,讓衆生因爲你而受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廣種福田的真正意義所在,你所做的布施是求回報的還是不求回報的,是有目的的還是無目的的,這些都是有區別的,有目的和求回報的布施是有相布施,得到的是福德而非功德,無目的和不求回報的布施是無相布施,這才是無漏布施,是有功德的。福德能讓你得到好報,獲得快樂的人生,做事情能成功,功德是可以讓你了脫生死,成就道業的。你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成就了別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利益到無量衆生,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的心就能夠得到清靜,做不到這些,你的心就容易被外界的紛繁俗常所迷惑,你的六根就清靜不下來。

  扶持正法,看到別人做利益衆生的事情,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護持他,也許他所做的事情只是普普通通的小事,只有一半是好事,你也要想盡辦法去贊歎他,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純善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好壞參半,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們不能因爲它存在不好的一面就把它否定掉,而要看到他好的一面,去贊歎他。事實上世界是什麼樣的,很多時候取決于我們內心的抉擇,你抉擇善,惡就在你面前消失,你抉擇惡,善就在你面前消失。抉擇是一種般若智慧,你做了什麼樣的抉擇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抉擇跟什麼樣的人交往,抉擇做什麼樣的事情,每天一點一滴的不同抉擇,形成了我們不一樣的人生。

  若你們有心傳播佛法,宣揚佛教的書可以隨身攜帶幾本,遇到跟你有緣的人就布施給他,平時也可以向身邊的人講一些佛教知識,撒下一些善的種子,這對他們也許會有大的啓發,說不定無意中你就度化到一個佛陀了。要成就菩提,你就要做一個播種者,要像一顆火種,燃燒著大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或像一個水源,一滴一滴彙成汪洋大海。《華嚴經》所描述的,一佛出世,萬佛護持,你今天度化的衆生,等你成佛以後會成爲你的護法,所以要廣結善緣。不要認爲那些世界級的大企業家的成就是偶然的運氣,那是累生累世積累起來的福報,沒有這些福報他不可能做出這麼大的事業。

  一個有利他之心、能爲他人付出的人,值得我們去幫助和跟他交往,自私自利的人多如牛毛,面對他們,你也不要去顯示你的清高,交友時做個有抉擇智慧的人,分辨得出誰值得交往,誰不值得交往。對一個企業家來說,如果你開公司開不下去,賺不到錢,招不到人,你不要泄氣地以爲是自己不夠聰明,不聰明你就不會想到去做這些事情,真正的原因是你的福報不夠,所以你要做的事情不是抱怨,不是泄氣,而是發心去培植福報,反求諸己,好好找自己的原因。

  一個人在這個世間能有多少成就,跟你的付出和索取有很大關系,如果只一味地索取而沒有付出,你又怎麼能夠獲得成就,只有付出到一定的時候,你才能有所收獲,但是人往往沒有這個耐心,總想著付出了馬上就要得到收獲,這怎麼可能,天下哪有現成的東西等著你去收獲。能認識到這些,能持之以恒去做,你才能積累起來大福報。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你活在這個世間,是不斷去做善事,還是每天無所事事,花天酒地,年複一年,庸庸碌碌地過一輩子,乳溝是好後者,這樣的人生意義何在?

  修行佛法最關鍵的一點是關照自己的內心是正還是負,言行舉止得體還是不得體?你的人生是一日比一日進步還是一日不如一日?你是吸引了什麼樣的人到你身邊?有正能量的人是被你吸引還是被你排斥?這些都是要經常反觀自照的。你身上有正氣,你的家庭、事業、生活都會因此受益,如果你渾身上下充滿負能量,你身邊的環境也會受到你的負面影響。我們身邊有人行善的時候我們也要想辦法去護持他,這也是培植福報的一種方式,助別人一臂之力,成人之美,也是有很大功德的。說到底,護持正法其實也是推動自己往正道上走,當你做這些事的時候,你身上就會形成一種正能量場,會把正信的人吸引到你身邊來。

  敬重尊長。長輩、年長者、修行的人和道德品行高尚的人等,都值得我們去敬重,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你爲別人付出,別人會加倍償還給你。平時遇到有寺院搞活動,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去護持,不管這個寺院是大是小,事實上剛剛建立起來的那種小寺院更需要我們的護持,小寺院邀請我,我一般都不會推辭的。事沒有大小,我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辦事,能幫別人就多幫別人一點。我不會說這個寺院沒有名氣就不去參加,哪個寺院有名氣我就去參加,出家人不能以世俗的價值觀來衡量佛法。佛法需要發心去傳播,需要虔誠和不求回報地去傳播,不能流于表面,不能只是走過程,不能愛慕虛榮,不能追求名利。

  我們在辦禅修班的時候也是從這方面考慮,多爲學員辦實事,多傳授佛法和爲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從不搞什麼開幕儀式,寺院的錢來自十方善士的供養,一分一毫都來之不易,講排場的事情奢侈不起啊,拿來印書、建禅堂、爲學員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這樣做才對得起天下的信衆。修行之人要破除內心的煩惱,就不要被世俗的觀念所困擾,什麼金錢、名利、容貌,一切都是虛華不實的東西,都需要破除,正如《金剛經》裏面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有生之年,通過自身努力,去廣種福田,利益衆生,這樣的生命才有其存在的價值。

  愛惜物命。我們活在世間,不要去做傷害別人的事情,能給予別人的就給予別人,能吃虧就吃虧,一個吃得起虧的人是有格局的人,心胸狹隘的人吃不起虧,他一吃虧就覺得很窩囊,覺得自己老被別人欺負。作爲學佛者,要時刻關照自己的內心,想盡一切辦法去利益衆生,衆生都有習氣,當別人以各種各樣的習氣對待你的時候,你不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而是要善待他們,把他們的習氣化解掉,修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你要成就道業就要在這些經曆中不斷去修忍辱心。你不能忍辱,就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你會在一個又一個的痛苦中不斷輪回。

  不管修哪一個法門,我們都要想,我們有沒有把經文裏的道理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如果你不能付出行動,頭腦中裝這麼多東西又有什麼用?那反而會成爲所知障,影響你對別的東西的認識。就好像我們每天讀《金剛經》,不斷用這種思想來關照自己的言行,起心動念,都要用般若智慧破除事物的表相,破除自己的執著,真正認識到一切法的虛妄,你才能超越它。

  

《善行千裏,明于一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