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爱如喜雨,润物无声

  爱如喜雨,润物无声

  贤宗法师为上海爱心联盟开示

  净文整理

  烦恼三千,一笑泯之

  今天是爱心联盟开课的第一期,在这个有意义的日子里来这里听闻佛法,说明大家都很有福报,我在此给大家讲课,感到非常殊胜。为什么说大家是有福报之人?有福报之人总是能机缘巧合地遇上许多善知识,他们的世界是光明自在的,如此慈悲。没福之人看到的世界是仇恨的、纠结的、邪恶的。有福之人看到的是积极向上的,阳光的一面,无福之人看到的是阴暗、邪恶,所以我们大家要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有福报之人。那么要怎么样去修福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

  很多人认为《金刚经》仅仅是一门智慧之学,事实上它也是一门修福之学。怎么样看待这个世界,决定了你有没有福报。有句话说:“福德非福德,是名福德。”这就是说我们越是执着于一件事,就越是得不到它,只有放下它,才能得到它。就像我们教育孩子,如果你总是指责他的缺点,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这只会让孩子增加压力,感到苦恼,并不能使他变得更优秀。讲课也是一样,如果你太在乎自己的表现,站在台上你就讲不好,只有你放下自己,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你才能尽情地发挥。

  这个道理你放在哪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培养孩子是这样,讲课是这样,做企业也是这样。凡事都要有自己的见解,照搬别人的东西,你很难超越别人。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自身情况也有别,同样一种方法在别处适用,在你这里未必适用。因此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凡事经过自己的思考,把学来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有一次我去拜访日本的一座寺院,里面的花草美轮美奂,让我震惊,后来我们几个朋友去爬山,等爬到山顶俯瞰这座寺院时,竟发现那些花草黯然失色了,充满人工雕琢的痕迹,非常不自然。当时我们就一起讨论了这件事,如果这些树木不经过人工雕琢,而是让其顺应环境生长,就会显现出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刻意去改变一些东西,本来是想把它做得更好,结果却是画蛇添足,把事物搞得一团糟。人的发展也是这样,刻意的雕琢是没必要的,充分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在顺应环境的前提下去展现自己,这才是合乎事物存在之道的。

  我经常会做一些冥想,让自己静下来,去感知我的心跟我的身体,我的身体跟环境,我的存在跟世界的关系。把这些关系理清楚,并把它们处理好,这样以后你这个人的能量场会越来越大,你对世界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处理不好这些关系,你就会被世界淘汰。我时常会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的存在有多少价值?我这短暂的一生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当我们跟这个时代融合得越来越默契,我们的存在就越来越有价值。每一个人都像一滴水,只有和大海融合在一起,这滴水才不会干涸。只有当我们跟这个世界合而为一时,我们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正如古人所言“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

  我们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也要从我与世界合而为一的高度去思考。现在有些城市提出来“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鼓励大家与生活的城市紧密融合在一起,用智慧去改变这座城市,让每一个人做城市的主人。一座城市不管有多大,始终是围绕着人来建设的,因为人有上学的需要,所以建立学校;因为人有道路畅通的需要,所以修建道路;因为人有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所以设立警局。没有人的需要,一切的活动都不需要了,所以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

  修行也是以人为本的,学佛讲究自度度人,你度化的人越多,你的福报就越大。你若能参透这个道理,世间没有什么阻碍得了你修行的脚步。每一件事你都可以依着自己的本心去做,但前提是你要明白宇宙万物存在的规则。老子有句话叫“道法自然”,是说万物存在之道遵循自然法则,你若不遵循这种法则,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重重阻碍,若遵循这种法则,你会身心受益。好比一个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买大家想吃的说大家想听的就能使之长盛不衰,这样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喜好,人是一种意识动物,在衣食住行之类事情上很难达成统一,唯有建立大家共同的信仰,设立集体的理想,大家为这个理想一起去奋斗,这样才能让一个集体永远生机勃勃地存在下去。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大家的想法一致时,才能正常发展,如果大家各有各的想法,统一不起来,这个集体迟早要垮掉。

  人类社会很奇怪,人们各有各的想法,但是在这种互不相同的想法中又能找到共同点。老子有言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这是对人生的一种高境界的概括,是一种入世修身的指引,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大智慧。我们学演说,最关键的一点是找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一种能达到自我最佳状态的全身心欢喜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没有恐惧,没有忧伤和疑虑,你会感到自然而然,有一种说不出的自在。人只有做他喜欢的事情才会乐在其中,作为一名讲师,如果你能找到演讲的乐趣,你的演讲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你会思路清晰,口齿伶俐,你会带动现场的气氛,和大家融为一体。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别人微笑,不希望看到别人哭泣;希望看到别人的眼睛里充满喜悦,而不是满怀仇恨。一个人最灿烂的模样,就是微笑的时候,人与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大家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一致的。你能这样想,就能笑对别人,不给别人带去痛苦,有了这样的心境,世界在你眼中就是美好的。人在世间,怎样才能做到富有、包容、快乐、幸福?就是要打破小我,融入世界,拥抱世间一切。

  佛教唯识宗有一种观点:转识成智。什么意思?“识”分为八种,“智”有四种。“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人类用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第七识、第八识去观察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声音等等这些属性都是通过感觉器官去认识,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受触,意就缘法。世界是美还是丑,完全取决于你身体的这些器官怎么样去接收外界信息,你感受到的是恶,世界就是恶,你感受到的是善,世界就是善。

  要把我们的贪嗔痴化解掉,转化成一种智慧,打开心结,开心面对生活。第七识是分别、取舍、想象、演绎的过程,我们要微妙地观察事物,把这个过程变成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深藏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人的行为受潜意识的影响,有些事我们转身就忘,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没有这些东西,有些事历经多少岁月仍旧记忆犹新,是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潜意识。第八识是常识,比如某天我们见到一个人,对他印象很好,我们就会把他的信息存在我们的第八识里,等下次再见到他,那种熟悉感就会不由自主的升起来,这个过程就像在人意识里种下一棵种子,遇到适宜的条件,种子就会起现行。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身心会不断发生变化,这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它改变着我们身上的诸多因素。池塘里的淤泥越浑浊,长出来的莲花就会越肥硕,淤泥越贫瘠,长出来的莲花就会越消瘦,这也是环境的影响。在一个集体中,如果你关心这个集体的事,投入的精力越多,你对这个集体的感情就会越浓,你投入的很少,对它的感情就会很弱。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会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事实上遇到的问题越多,你对整件事情的印象就会越深刻。

  人生的阅历跟他投入的多少也有关系,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他的思想境界和对生活的看法跟一般人就会不一样。很多人一碰到逆境就逃跑,不敢去承担,这实际上是放弃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这个道理放在企业管理和教育孩子也是相通的,当你的孩子或者员工遇到问题时,你要做的不是无休止的批评谩骂,不是剥夺他再次尝试的机会,而是要鼓励他勇敢去面对问题,让他们在历练中成长,去为社会创造一份价值。当我们达到一定境界时,我们的人生就能够创造出各种可能。我们可以到各种各样的社区,去传播各种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促使自己不断去学习,针对不同人群,试着用各种主题。讲课要平实,千万不要卖弄学问,别贪多而流于肤浅,这本书翻开讲两段,那本书翻开讲两段,永远没有自己的东西。书上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是你内在的东西。我们要结合生活实践,对所学进行深入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再把这个东西讲出来去利益别人。

   力行千里,莲心不染

  一个有修行的人,别人看见你这个人就能看到你的思想,看到你的思想就能看到你的一生,你永远跟别人不一样。我们要如何从淤泥中长出莲花?如何化挫折为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修行的路上,要怎样把学来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怎样把现实中的事情上升为理想状态?对此,我总结出几个步骤:

  第一个,关照自己,冥神想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让心安静下来,去想象自己的一言一行,过去走过的路有哪些对,哪些不对?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观想自己的性格、爱好,喜欢的、不喜欢的,自己跟周围的人交往的状态。一个人真正想改变世界,就要从改变自己做起,自己不改变,你的世界永远不会变。佛教讲相由心生,你的心改变了,世界就改变了。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人,为什么有的活的很开心,有的活得很痛苦?原因就在于他们看世界的方式不同。世界有种种可能,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改变,我们永远只是在沿着过去的轨道往前走,不会有丝毫改变。

  你跟身边的人的关系,你与世界的关系,都是由你的心来决定的,心胸放开了,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再那么狭小。你发现不了问题…

《爱如喜雨,润物无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