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喜雨,潤物無聲
賢宗法師爲上海愛心聯盟開示
淨文整理
煩惱叁千,一笑泯之
今天是愛心聯盟開課的第一期,在這個有意義的日子裏來這裏聽聞佛法,說明大家都很有福報,我在此給大家講課,感到非常殊勝。爲什麼說大家是有福報之人?有福報之人總是能機緣巧合地遇上許多善知識,他們的世界是光明自在的,如此慈悲。沒福之人看到的世界是仇恨的、糾結的、邪惡的。有福之人看到的是積極向上的,陽光的一面,無福之人看到的是陰暗、邪惡,所以我們大家要努力使自己變成一個有福報之人。那麼要怎麼樣去修福報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
很多人認爲《金剛經》僅僅是一門智慧之學,事實上它也是一門修福之學。怎麼樣看待這個世界,決定了你有沒有福報。有句話說:“福德非福德,是名福德。”這就是說我們越是執著于一件事,就越是得不到它,只有放下它,才能得到它。就像我們教育孩子,如果你總是指責他的缺點,要求他這樣做那樣做,這只會讓孩子增加壓力,感到苦惱,並不能使他變得更優秀。講課也是一樣,如果你太在乎自己的表現,站在臺上你就講不好,只有你放下自己,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融爲一體,你才能盡情地發揮。
這個道理你放在哪個領域都是相通的,培養孩子是這樣,講課是這樣,做企業也是這樣。凡事都要有自己的見解,照搬別人的東西,你很難超越別人。每個人所處環境不同,自身情況也有別,同樣一種方法在別處適用,在你這裏未必適用。因此我們要有自己的東西,凡事經過自己的思考,把學來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東西。
有一次我去拜訪日本的一座寺院,裏面的花草美輪美奂,讓我震驚,後來我們幾個朋友去爬山,等爬到山頂俯瞰這座寺院時,竟發現那些花草黯然失色了,充滿人工雕琢的痕迹,非常不自然。當時我們就一起討論了這件事,如果這些樹木不經過人工雕琢,而是讓其順應環境生長,就會顯現出不一樣的效果。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刻意去改變一些東西,本來是想把它做得更好,結果卻是畫蛇添足,把事物搞得一團糟。人的發展也是這樣,刻意的雕琢是沒必要的,充分發掘自己內在的潛能,在順應環境的前提下去展現自己,這才是合乎事物存在之道的。
我經常會做一些冥想,讓自己靜下來,去感知我的心跟我的身體,我的身體跟環境,我的存在跟世界的關系。把這些關系理清楚,並把它們處理好,這樣以後你這個人的能量場會越來越大,你對世界的貢獻也會越來越大。處理不好這些關系,你就會被世界淘汰。我時常會去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我的存在有多少價值?我這短暫的一生能爲這個世界做點什麼?當我們跟這個時代融合得越來越默契,我們的存在就越來越有價值。每一個人都像一滴水,只有和大海融合在一起,這滴水才不會幹涸。只有當我們跟這個世界合而爲一時,我們才能讓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正如古人所言“以天下之憂爲憂,以天下之樂爲樂”。
我們在規劃自己的人生時,也要從我與世界合而爲一的高度去思考。現在有些城市提出來“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鼓勵大家與生活的城市緊密融合在一起,用智慧去改變這座城市,讓每一個人做城市的主人。一座城市不管有多大,始終是圍繞著人來建設的,因爲人有上學的需要,所以建立學校;因爲人有道路暢通的需要,所以修建道路;因爲人有保護人身財産安全的需要,所以設立警局。沒有人的需要,一切的活動都不需要了,所以我們常說要以人爲本。
修行也是以人爲本的,學佛講究自度度人,你度化的人越多,你的福報就越大。你若能參透這個道理,世間沒有什麼阻礙得了你修行的腳步。每一件事你都可以依著自己的本心去做,但前提是你要明白宇宙萬物存在的規則。老子有句話叫“道法自然”,是說萬物存在之道遵循自然法則,你若不遵循這種法則,做什麼事情都會遇到重重阻礙,若遵循這種法則,你會身心受益。好比一個組織的運作,並不是買大家想吃的說大家想聽的就能使之長盛不衰,這樣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的喜好,人是一種意識動物,在衣食住行之類事情上很難達成統一,唯有建立大家共同的信仰,設立集體的理想,大家爲這個理想一起去奮鬥,這樣才能讓一個集體永遠生機勃勃地存在下去。在一個集體中,只有大家的想法一致時,才能正常發展,如果大家各有各的想法,統一不起來,這個集體遲早要垮掉。
人類社會很奇怪,人們各有各的想法,但是在這種互不相同的想法中又能找到共同點。老子有言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這是對人生的一種高境界的概括,是一種入世修身的指引,一種放之四海皆准的大智慧。我們學演說,最關鍵的一點是找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一種能達到自我最佳狀態的全身心歡喜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沒有恐懼,沒有憂傷和疑慮,你會感到自然而然,有一種說不出的自在。人只有做他喜歡的事情才會樂在其中,作爲一名講師,如果你能找到演講的樂趣,你的演講能力就會越來越強,你會思路清晰,口齒伶俐,你會帶動現場的氣氛,和大家融爲一體。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看到別人微笑,不希望看到別人哭泣;希望看到別人的眼睛裏充滿喜悅,而不是滿懷仇恨。一個人最燦爛的模樣,就是微笑的時候,人與人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大家追求幸福的願望是一致的。你能這樣想,就能笑對別人,不給別人帶去痛苦,有了這樣的心境,世界在你眼中就是美好的。人在世間,怎樣才能做到富有、包容、快樂、幸福?就是要打破小我,融入世界,擁抱世間一切。
佛教唯識宗有一種觀點:轉識成智。什麼意思?“識”分爲八種,“智”有四種。“轉識成智”就是轉舍有漏之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人類用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第七識、第八識去觀察世界,事物的形狀、大小,顔色、聲音等等這些屬性都是通過感覺器官去認識,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受觸,意就緣法。世界是美還是醜,完全取決于你身體的這些器官怎麼樣去接收外界信息,你感受到的是惡,世界就是惡,你感受到的是善,世界就是善。
要把我們的貪嗔癡化解掉,轉化成一種智慧,打開心結,開心面對生活。第七識是分別、取舍、想象、演繹的過程,我們要微妙地觀察事物,把這個過程變成一種智慧。這是一種深藏在潛意識裏的東西,人的行爲受潛意識的影響,有些事我們轉身就忘,是因爲我們的潛意識裏沒有這些東西,有些事曆經多少歲月仍舊記憶猶新,是因爲這些東西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潛意識。第八識是常識,比如某天我們見到一個人,對他印象很好,我們就會把他的信息存在我們的第八識裏,等下次再見到他,那種熟悉感就會不由自主的升起來,這個過程就像在人意識裏種下一棵種子,遇到適宜的條件,種子就會起現行。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身心會不斷發生變化,這是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它改變著我們身上的諸多因素。池塘裏的淤泥越渾濁,長出來的蓮花就會越肥碩,淤泥越貧瘠,長出來的蓮花就會越消瘦,這也是環境的影響。在一個集體中,如果你關心這個集體的事,投入的精力越多,你對這個集體的感情就會越濃,你投入的很少,對它的感情就會很弱。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中會越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事實上遇到的問題越多,你對整件事情的印象就會越深刻。
人生的閱曆跟他投入的多少也有關系,一個經曆過苦難的人,他的思想境界和對生活的看法跟一般人就會不一樣。很多人一碰到逆境就逃跑,不敢去承擔,這實際上是放棄了讓自己成長的機會。
這個道理放在企業管理和教育孩子也是相通的,當你的孩子或者員工遇到問題時,你要做的不是無休止的批評謾罵,不是剝奪他再次嘗試的機會,而是要鼓勵他勇敢去面對問題,讓他們在曆練中成長,去爲社會創造一份價值。當我們達到一定境界時,我們的人生就能夠創造出各種可能。我們可以到各種各樣的社區,去傳播各種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促使自己不斷去學習,針對不同人群,試著用各種主題。講課要平實,千萬不要賣弄學問,別貪多而流于膚淺,這本書翻開講兩段,那本書翻開講兩段,永遠沒有自己的東西。書上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是你內在的東西。我們要結合生活實踐,對所學進行深入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再把這個東西講出來去利益別人。
力行千裏,蓮心不染
一個有修行的人,別人看見你這個人就能看到你的思想,看到你的思想就能看到你的一生,你永遠跟別人不一樣。我們要如何從淤泥中長出蓮花?如何化挫折爲力量?我們每個人都走在修行的路上,要怎樣把學來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怎樣把現實中的事情上升爲理想狀態?對此,我總結出幾個步驟:
第一個,關照自己,冥神想象。就是要抛開一切雜念,讓心安靜下來,去想象自己的一言一行,過去走過的路有哪些對,哪些不對?未來的路要怎麼走?觀想自己的性格、愛好,喜歡的、不喜歡的,自己跟周圍的人交往的狀態。一個人真正想改變世界,就要從改變自己做起,自己不改變,你的世界永遠不會變。佛教講相由心生,你的心改變了,世界就改變了。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裏的人,爲什麼有的活的很開心,有的活得很痛苦?原因就在于他們看世界的方式不同。世界有種種可能,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改變,我們永遠只是在沿著過去的軌道往前走,不會有絲毫改變。
你跟身邊的人的關系,你與世界的關系,都是由你的心來決定的,心胸放開了,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再那麼狹小。你發現不了問題…
《愛如喜雨,潤物無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