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解決不了問題,解決不了問題你就會生活得很痛苦。你包容別人就能得到快樂,你總是挑別人的毛病,就會煩惱重重。心胸寬厚的人,我們稱他“厚德載物”,這樣的人是有大福報的人,他不會有福報的人就會很富有,很快樂,做什麼事情都能順利,那些看什麼都不順眼,都像討債鬼一樣的人,他永遠都會痛苦下去。像易經中的太極圖,一邊是陰、一邊是陽,陽到了極致就會轉爲陰,陰到了極致也會轉爲陽,所謂“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也”。世間的萬物都是這樣,除了陰就是陽,除了正就是反;樹也是一半在土裏,一半在外面,樹葉有正面也有反面;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冬天就有秋天,月亮有圓就有缺,事物永遠在變化的過程中向前推進。我們看待世界也是這樣,不看好的一面就會看到壞的一面。
當我們冥神想象的時候,就能看到真實的自己,看到真實的自己你才能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想快樂你就要放下痛苦,想輕安你就要放下煩躁。什麼東西都抱得緊緊的,你做不到。你越把生活搞得很複雜,你的時間越少,生活得越簡單,時間越充裕,也越能獲得快樂。所以你不舒服的時候就靜下來關照自己,找到不舒服的原因,轉變它,讓它和這個環境融合起來。
美國曆史上有個偉大的總統叫富蘭克林,他開始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平凡人,後來隨著名氣增大,他變得有點不可一世,漸漸的他的朋友們都遠離了他。于是他開始反省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他總結出十叁條造成自己被孤立的原因,寫下來督促自己,如果沒做到就打一個差,做到了就打一個勾,每天堅持,逐漸改變自己。在富蘭克林被選舉爲總統以後,他也一直堅持這種修行,他憑著這種嚴以律己的態度,最終成爲一個在全世界都有影響力的人。所以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怎麼來,就是從修行中來的。
一個企業的品牌來自于全體職工的努力,職工素質來自于企業文化的熏陶,企業文化來自于企業家的內心格局。你要構建世界級企業,就要用世界級人才。那你要怎樣來吸引這樣的人呢?這要靠你的福報,沒有福報,想成就很難。每個人都不滿足于眼前的狀態,都喜歡跟眼前的人比,在對比之中,你有多少時間去關照自己?水越深,能承載的輪船越大,淺的水只能承載小帆船。
第二個,布施。布施是培福,珍惜自己的擁有不浪費,並同時去爲別人付出,這是兩種很高的境界,不浪費已擁有的,但又不是吝啬,而是把它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就是布施給別人。這是相輔相成的。布施需要智慧去引導,就像做慈善,有的人是通過救助的形式,別人沒錢,給他錢,這是最簡單的慈善形式;有的人則是通過一些項目,讓別人去做,通過爲他們提供工作平臺來幫助他們。我覺得第二種方法更有智慧。人如果總是不勞而獲,就會變得消極和貪婪。
第叁個,改變原點。要想改變一個人,就要改變一個人的原點,因爲人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離開他的原點,做什麼事情也總有一個原點,從原點出發才能徹底改變一個人。就像要防止一個人犯錯,要從思想上使他向善,而不是等他犯錯以後處罰他,靠強力是管不住一個人的,只能激發他內心的良知,讓他自己管好自己。地球就這麼大,不會因爲人數增加就增大一分,所以人類的生産活動應該遵循自然的規律,過度開發終歸要出問題。就像栽樹,一片空地只能栽100棵樹,你栽了一萬棵,最後肯定會有很多樹不能正常存活。人類並非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這要看地球的供給極限有多大,在空間一定的情況下,要讓人和諧地生存下去,就要減小人的欲望,消除爭奪,大家和諧共處。
企業也是一樣,要使企業走得更長久,就要建立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我們反思一下自己,要如何才能讓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如何能讓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好?想想自己的行爲,是利他的還是自私的?是布施還是索取?你如果知道這些道理,你就離成功越來越近了;你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做什麼都會很勉強,像趕鴨子上架一樣。一個人如果能把他的一生定位在修行上,他就能從中獲利,把生活中一切事情都當成修行。做你擅長的事情時,不貢高我慢,這是修行;做你不擅長的事情時,不畏懼退縮,這也是修行;在名利面前能守住自己,這是修行;在失敗面前能锲而不舍,這也是修行。
我們活在世間,要以修行的心態來看待生活,有人找你吵架,你就想,這個人是來成就我的;公安無緣無故把你關進牢房,你就想,這是在給你提供閉關的機會。有的人還故意給自己弄一個地下室關禁閉,時不時進去體驗一下,這種自發的修行效果是很好的。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不要恐懼,把它當成一種修行,去接受它。人一旦走上修行的道路,就沒有什麼害怕的事情了。如果你內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外界的東西永遠改變不了你。有時我也會想,有一天如果我不在香海了,被調到一個小寺院看門,那時我怎麼辦?我也只能接受它。事實上在小寺院也沒什麼?只不過吃住差一點,我的修行不會因此減弱一分,反而會有更多清靜時間去修行。
人們整天擔心的是些什麼事?老了沒錢養,病了沒錢治,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人生永遠有各種的問題存在,如果我們總是擔心這擔心那,就會每天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只有把一切事情放下,才能坦然面對一切。一個人即使再富有,離開人世的時候和窮人也無異,財富能給人物質上的享受,卻給不了重生,所以我們只有通過修行提高自己的內心修行,才能坦然面對生死。對于世間的一切苦難挫折,貧窮、破産、疾病、生老病死等,都無須擔心,學著接受它們,坦然面對,自在生活。
有個母親,她的孩子在大學裏教書,後來辭職了,她急得不得了,來找我訴說。我告訴她,這有什麼好著急的,你能勸她就勸她,勸不了她就接受她,說不定離開大學她能成就一種更好的人生。再說也只不過是失業,她還沒去做壞事。少一分擔心就少一分煩惱,你的世界就會多一分快樂。不糾結,你會更有福報;不貪婪,你更沒有煩惱;不執著,你生活得更灑脫。所以大家要放下苦惱,快樂生活,唯有快樂能吸引財富,吸引人才,吸引善知識,吸引一切你想要的善的結果。
《愛如喜雨,潤物無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