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切都还来得及▪P2

  ..续本文上一页的呢

  任何一个东西,当你得不到的时候认为怎样都好;一旦得到之后,又觉得一点也不好,反而又对另外一些得不到的东西发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我上面所说的一种痛苦转为另一种痛苦时,还没有积累出明显痛苦之前短暂的轻松感之外,还有三个东西在作怪:一个是新鲜感,一个是难得感,还有一个是神秘感。

  何谓“新鲜感”呢?任何一个事物刚接触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可是接触的时间长了,新鲜感就慢慢消失了。没有了新鲜感,因此也就不觉得好了。

  何谓“难得感”呢?因为得不到,所以就有了难得感,可一旦得到了,也就不难得了。失去了难得感,就不再认为好了。

  何谓“神秘感”呢?虽然能看得见,但是看得很模糊,看不清,故而觉得很神秘。一旦看清楚了,自然就不神秘了,也就不想看了,也就不觉得好了。

  对一个穷人而言,有钱有势就是快乐。可有钱有势的人认为,如果能减少一点事务,腾出些时间让自己轻松轻松,那该多好啊!在他们看来,过一些普通人的日子才觉得好啊!

  所以说,人间没有这个一定好、那个一定不好之说。你心里认为好它就好,你心里认为不好的时候它就不好。

  就像一盘川菜,你说这个川菜究竟好吃还是不好吃?喜欢吃麻辣的人认为它简直是神仙的食品,美味佳肴啊!可是对于不喜欢吃麻辣者来说,这又麻又辣,非常难受啊!

  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喜欢麻辣的人碰到了一个人跟他说:吃麻辣可以祛寒,这么好,那么好,他就觉得这个人说得对呀!渐渐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过了一个月之后,他就变成麻辣爱好者了。

  然而这个爱好者,又碰到了一个人对他说:吃麻辣不好,容易上火,对胃也不好⋯⋯。这么一说,他又认为有道理,又变成反感者了。

  一个月前的反感者和爱好者,一个月之后恰恰相反,你说川菜究竟好吃不好吃?其实,对于食物本身而言没有好吃和不好吃之说,你心里认为好吃,它就是好吃;你心里认为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

  总之,坏苦的产生就是由于一种痛苦转换到另一种痛苦时,出现一种暂时的轻松感,在这种轻松感获取之后或获取的当下或尚未消失之前,增加了人们对它的新鲜感、难得感,神秘感。

  而这种痛苦与痛苦之间相互变换之后的轻松感,导致了一种假象——好与不好,痛苦与快乐。这种好与不好、痛苦与快乐使我们产生了分别心,从而又会引生更进一步的痛苦。

  在佛菩萨看来,这种痛苦和快乐都是苦的,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把它叫作坏苦。

  越执着越苦

  人一旦对自己所爱之物产生了非常强烈贪心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

  但是,你越执着就越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很容易失去。这是事物本身的一种规律。

  爱离别苦:越执着越得不到

  活在这个世上还有许多其他的苦。比如说,人们对所爱之物越爱越执着,越执着越把它当成“我的”,把它归到“我的”范畴内,成为“我所执”。但是,你越把它当成“我的”,就越容易失去。

  再比如说,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妻子、丈夫,因为你太爱了,这个爱已不是那种爱护和关爱,而是变成了一种“在乎”的爱,变成了“我需要你”的这种爱,变成了把“你”当成“我”的一部分的那种贪爱。产生了这样的贪爱之后,就会忽视对方自我意识的存在,就会要求对方所做的一切必须符合己意,有一点点不符

  合己意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难以忍受。

  如果你把对方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谈举止等等,全部用你的意志架空了,他不就变成了你的傀儡了吗?这有谁受得了啊?只能离开你了。

  在佛经里,这就叫“爱离别苦”。你只会控制他,占有他,而不会真正地去理解他,因而导致“爱离别”。一旦离别了,就会想不通,认为我们如此相爱,为什么会离别呢?有些人就去吸毒,有些人选择了自杀,有些人酗酒成了酒鬼等等,又进一步地受苦了。

  自古以来,人一旦对自己所爱之物产生了非常强烈贪心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不过想得到的不止你一个人啊!你只不过是许多想得到者之一而已,而这个心爱之物只有一个,许多人在追求,怎么能保证一定是你得到呢?得到了痛苦,得不到更痛苦!

  所以,你越执着就越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很容易失去。这是事物本身的一种规律。因为你的功利心太强烈了,你以非常强烈的贪心和自私的行为来获取它的时候,不但不会得到,反而使它离你而去。

  怨憎会苦:越不想碰到的越容易碰到

  什么叫怨憎会呢?就是越不想碰到的东西就越容易碰到,没完没了地纠缠不清等等,这也会带来许多的痛苦。

  总之,我们一旦有了色蕴( 肉体)、受蕴( 感受)、想蕴( 观察事物的分别心)、行蕴(善、恶行为)、识蕴(意识形态)这五蕴,就会产生许多许多的痛苦、灾难、障碍、违缘等,数也数不清。

  想脱离苦,应当先认识苦。就像你要报杀父之仇,首先要知道是谁杀了自己的父亲,谁是仇人。要不然的话,你怎么去报仇呢?   

  解开人心的九个烦恼结

  令我们生活不如意的九个心理毛病——九结。1. 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放不下——爱结;2. 嗔恨之心——恚结;3. 傲慢之心——慢结;4. 愚痴之心——无明结;5. 价值观和见解上的错误——见结;6. 把自己的一切事当成是至高无上——取结;7. 对任何事情都产生怀疑——疑结;8. 嫉妒——妒结;9. 吝啬——悭结。

  从前,印度有一位叫无著的菩萨,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也是大哲学家。他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谈及到人心理的毛病——九结。结就是用绳子打结的这个结,打了死结,打不开,所以很麻烦,很痛苦。

  一、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放不下:爱结

  爱结,也叫贪欲结。

  贪欲结能导致什么呢?对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放不下,特别在乎。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因此会惹下很多的麻烦,埋下很多祸根。

  二、嗔恨之心:恚结

  嗔恨的对象大致有三类:一是对人、对众生的嗔恨;二是对所遭遇事情的嗔恨;三是对处所的嗔恨。

  有的人总认为,是某个人把自己弄成这样了,所以咬牙切齿非要报复对方不可,这就是对人的嗔恨;还有的人对自己纠结的问题想不开,甚至不想活了,这是对事情的嗔恨;还有的人,曾经遭遇过某个痛苦之事,从此,不但恨发生这件事的地方,连这个地方的人都一起恨,这是对处所的恨。这种情绪会使人做出许多不理智、不计后果的事情。

  三、傲慢之心:慢结

  慢结有七种。

  第一种叫慢或胜慢。

  就是总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觉得自己了不起,比他人强。这种心态如果建立起来了,容易骑虎难下,最后下不了台,做事经常会失策,给自己造成很多痛苦。

  第二种叫过慢。

  本来别人本事跟自己相当,但自己总有一种错觉:“我就是比他强。”这就叫作过慢。

  第三种叫慢过慢。

  在别人各方面明显比自己胜过一筹时,还妄以为自己一定比他更高,这叫慢过慢。慢过慢是自卑导致的。我曾经有一个同学,有一种特别不好的心态,明明文化基础极差,但就算遇到比他强十倍的人,在他看来人家也是什么都不懂,只有他自己是最厉害的。

  这样的人,因为过于自卑,所以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就会不断地安慰自己,“我也不比他差在哪”,然后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谁都不如自己的那种感觉。

  第四种叫我慢。

  就是心中只装得下“我”和“我的”利益,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事都容不下,只有我和我的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种心态。

  第五种叫增上慢。

  明明自己没有那么高的能力和成就,却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比如说没有证得果位而说证得,没有神通而说有神通。

  第六种叫下劣慢。

  没有作为,轻毁自己。有的人觉得“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死掉算了。” 这种不思进取、活得很无聊的心态,就叫下劣慢或卑慢。

  第七种叫邪慢。

  就是把不好的东西当成好的。

  人性中有一种最明显的邪慢,即“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样的一种观念。本来这种认知是非常糟糕的,绝不应该有的,但是有些人却沾沾自喜,“我比他聪明,比他厉害,你看,他这个人傻乎乎的,什么也不知道,我起码还知道这个” 。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就叫邪慢,是建立在邪的、不正的东西上面的傲慢。

  以上所有的这些傲慢,都能够导致人彻底地失败。

  曾经有人问我,我的前途会怎么样?我就跟他说,我不懂得你的前途,但是我教你如何看一个人的前途。当你看到一个人目中无人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哎呀,先生你小心一点啊,有小人害你呀。”八九不离十,一定会准的。为什么?他的傲慢已经得罪很多人了,厄运不来找他才怪呐,很快就有人找他麻烦来了。

  而某人很低调,就是大家开玩笑说的“夹着尾巴做人”的那种,你就跟他说,“你万事大吉,一定会没事的。” 为什么?凡是做人低调者,因为他不惹人家,人家怎么会惹他呢?

  四、愚痴之心:无明结

  无明就是愚痴、无知。龙树菩萨曾经说过,做任何一件事,要远离四种非理性的行为,否则一定会犯错误。哪四种非理性的行为?

  1. 以贪欲而颠倒行,即感情用事;2. 以嗔恚而颠倒行,即意气用事,斗气;3. 以愚痴而颠倒行,即茫然行事;4. 以怖畏而颠倒行,即疑心太重。

  所谓的茫然行事,就是不去观察事物本身的真实面貌,盲目而行。这样的人,必遭磨难。这就是佛教里所说的无明。

  五、价值观和见解上的错误:见结

  见结是什么?就是价值观和见解上的错误。见结大致上有三种:一种叫萨迦耶见;一种叫边执见;一种叫邪见。

  所谓的萨迦耶见是什么?见结当中,…

《一切都还来得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年老好修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