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呢
任何一個東西,當你得不到的時候認爲怎樣都好;一旦得到之後,又覺得一點也不好,反而又對另外一些得不到的東西發生興趣。這是爲什麼呢?除了我上面所說的一種痛苦轉爲另一種痛苦時,還沒有積累出明顯痛苦之前短暫的輕松感之外,還有叁個東西在作怪:一個是新鮮感,一個是難得感,還有一個是神秘感。
何謂“新鮮感”呢?任何一個事物剛接觸的時候往往有一種新鮮的感覺,可是接觸的時間長了,新鮮感就慢慢消失了。沒有了新鮮感,因此也就不覺得好了。
何謂“難得感”呢?因爲得不到,所以就有了難得感,可一旦得到了,也就不難得了。失去了難得感,就不再認爲好了。
何謂“神秘感”呢?雖然能看得見,但是看得很模糊,看不清,故而覺得很神秘。一旦看清楚了,自然就不神秘了,也就不想看了,也就不覺得好了。
對一個窮人而言,有錢有勢就是快樂。可有錢有勢的人認爲,如果能減少一點事務,騰出些時間讓自己輕松輕松,那該多好啊!在他們看來,過一些普通人的日子才覺得好啊!
所以說,人間沒有這個一定好、那個一定不好之說。你心裏認爲好它就好,你心裏認爲不好的時候它就不好。
就像一盤川菜,你說這個川菜究竟好吃還是不好吃?喜歡吃麻辣的人認爲它簡直是神仙的食品,美味佳肴啊!可是對于不喜歡吃麻辣者來說,這又麻又辣,非常難受啊!
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不喜歡麻辣的人碰到了一個人跟他說:吃麻辣可以祛寒,這麼好,那麼好,他就覺得這個人說得對呀!漸漸轉變了自己的觀點,過了一個月之後,他就變成麻辣愛好者了。
然而這個愛好者,又碰到了一個人對他說:吃麻辣不好,容易上火,對胃也不好⋯⋯。這麼一說,他又認爲有道理,又變成反感者了。
一個月前的反感者和愛好者,一個月之後恰恰相反,你說川菜究竟好吃不好吃?其實,對于食物本身而言沒有好吃和不好吃之說,你心裏認爲好吃,它就是好吃;你心裏認爲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
總之,壞苦的産生就是由于一種痛苦轉換到另一種痛苦時,出現一種暫時的輕松感,在這種輕松感獲取之後或獲取的當下或尚未消失之前,增加了人們對它的新鮮感、難得感,神秘感。
而這種痛苦與痛苦之間相互變換之後的輕松感,導致了一種假象——好與不好,痛苦與快樂。這種好與不好、痛苦與快樂使我們産生了分別心,從而又會引生更進一步的痛苦。
在佛菩薩看來,這種痛苦和快樂都是苦的,不是真正的快樂,所以把它叫作壞苦。
越執著越苦
人一旦對自己所愛之物産生了非常強烈貪心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得到。
但是,你越執著就越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很容易失去。這是事物本身的一種規律。
愛離別苦:越執著越得不到
活在這個世上還有許多其他的苦。比如說,人們對所愛之物越愛越執著,越執著越把它當成“我的”,把它歸到“我的”範疇內,成爲“我所執”。但是,你越把它當成“我的”,就越容易失去。
再比如說,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妻子、丈夫,因爲你太愛了,這個愛已不是那種愛護和關愛,而是變成了一種“在乎”的愛,變成了“我需要你”的這種愛,變成了把“你”當成“我”的一部分的那種貪愛。産生了這樣的貪愛之後,就會忽視對方自我意識的存在,就會要求對方所做的一切必須符合己意,有一點點不符
合己意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失望、痛苦,難以忍受。
如果你把對方的一切行爲,包括言談舉止等等,全部用你的意志架空了,他不就變成了你的傀儡了嗎?這有誰受得了啊?只能離開你了。
在佛經裏,這就叫“愛離別苦”。你只會控製他,占有他,而不會真正地去理解他,因而導致“愛離別”。一旦離別了,就會想不通,認爲我們如此相愛,爲什麼會離別呢?有些人就去吸毒,有些人選擇了自殺,有些人酗酒成了酒鬼等等,又進一步地受苦了。
自古以來,人一旦對自己所愛之物産生了非常強烈貪心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得到。不過想得到的不止你一個人啊!你只不過是許多想得到者之一而已,而這個心愛之物只有一個,許多人在追求,怎麼能保證一定是你得到呢?得到了痛苦,得不到更痛苦!
所以,你越執著就越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很容易失去。這是事物本身的一種規律。因爲你的功利心太強烈了,你以非常強烈的貪心和自私的行爲來獲取它的時候,不但不會得到,反而使它離你而去。
怨憎會苦:越不想碰到的越容易碰到
什麼叫怨憎會呢?就是越不想碰到的東西就越容易碰到,沒完沒了地糾纏不清等等,這也會帶來許多的痛苦。
總之,我們一旦有了色蘊( 肉體)、受蘊( 感受)、想蘊( 觀察事物的分別心)、行蘊(善、惡行爲)、識蘊(意識形態)這五蘊,就會産生許多許多的痛苦、災難、障礙、違緣等,數也數不清。
想脫離苦,應當先認識苦。就像你要報殺父之仇,首先要知道是誰殺了自己的父親,誰是仇人。要不然的話,你怎麼去報仇呢?
解開人心的九個煩惱結
令我們生活不如意的九個心理毛病——九結。1. 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放不下——愛結;2. 嗔恨之心——恚結;3. 傲慢之心——慢結;4. 愚癡之心——無明結;5. 價值觀和見解上的錯誤——見結;6. 把自己的一切事當成是至高無上——取結;7. 對任何事情都産生懷疑——疑結;8. 嫉妒——妒結;9. 吝啬——悭結。
從前,印度有一位叫無著的菩薩,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也是大哲學家。他在《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談及到人心理的毛病——九結。結就是用繩子打結的這個結,打了死結,打不開,所以很麻煩,很痛苦。
一、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放不下:愛結
愛結,也叫貪欲結。
貪欲結能導致什麼呢?對自己想得到的東西放不下,特別在乎。爲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因此會惹下很多的麻煩,埋下很多禍根。
二、嗔恨之心:恚結
嗔恨的對象大致有叁類:一是對人、對衆生的嗔恨;二是對所遭遇事情的嗔恨;叁是對處所的嗔恨。
有的人總認爲,是某個人把自己弄成這樣了,所以咬牙切齒非要報複對方不可,這就是對人的嗔恨;還有的人對自己糾結的問題想不開,甚至不想活了,這是對事情的嗔恨;還有的人,曾經遭遇過某個痛苦之事,從此,不但恨發生這件事的地方,連這個地方的人都一起恨,這是對處所的恨。這種情緒會使人做出許多不理智、不計後果的事情。
叁、傲慢之心:慢結
慢結有七種。
第一種叫慢或勝慢。
就是總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覺得自己了不起,比他人強。這種心態如果建立起來了,容易騎虎難下,最後下不了臺,做事經常會失策,給自己造成很多痛苦。
第二種叫過慢。
本來別人本事跟自己相當,但自己總有一種錯覺:“我就是比他強。”這就叫作過慢。
第叁種叫慢過慢。
在別人各方面明顯比自己勝過一籌時,還妄以爲自己一定比他更高,這叫慢過慢。慢過慢是自卑導致的。我曾經有一個同學,有一種特別不好的心態,明明文化基礎極差,但就算遇到比他強十倍的人,在他看來人家也是什麼都不懂,只有他自己是最厲害的。
這樣的人,因爲過于自卑,所以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會不斷地安慰自己,“我也不比他差在哪”,然後就走向另一個極端,産生誰都不如自己的那種感覺。
第四種叫我慢。
就是心中只裝得下“我”和“我的”利益,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事都容不下,只有我和我的才是至高無上的這種心態。
第五種叫增上慢。
明明自己沒有那麼高的能力和成就,卻自以爲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比如說沒有證得果位而說證得,沒有神通而說有神通。
第六種叫下劣慢。
沒有作爲,輕毀自己。有的人覺得“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呢?死掉算了。” 這種不思進取、活得很無聊的心態,就叫下劣慢或卑慢。
第七種叫邪慢。
就是把不好的東西當成好的。
人性中有一種最明顯的邪慢,即“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樣的一種觀念。本來這種認知是非常糟糕的,絕不應該有的,但是有些人卻沾沾自喜,“我比他聰明,比他厲害,你看,他這個人傻乎乎的,什麼也不知道,我起碼還知道這個” 。
不以爲恥,反以爲榮,這就叫邪慢,是建立在邪的、不正的東西上面的傲慢。
以上所有的這些傲慢,都能夠導致人徹底地失敗。
曾經有人問我,我的前途會怎麼樣?我就跟他說,我不懂得你的前途,但是我教你如何看一個人的前途。當你看到一個人目中無人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說,“哎呀,先生你小心一點啊,有小人害你呀。”八九不離十,一定會准的。爲什麼?他的傲慢已經得罪很多人了,厄運不來找他才怪呐,很快就有人找他麻煩來了。
而某人很低調,就是大家開玩笑說的“夾著尾巴做人”的那種,你就跟他說,“你萬事大吉,一定會沒事的。” 爲什麼?凡是做人低調者,因爲他不惹人家,人家怎麼會惹他呢?
四、愚癡之心:無明結
無明就是愚癡、無知。龍樹菩薩曾經說過,做任何一件事,要遠離四種非理性的行爲,否則一定會犯錯誤。哪四種非理性的行爲?
1. 以貪欲而顛倒行,即感情用事;2. 以嗔恚而顛倒行,即意氣用事,鬥氣;3. 以愚癡而顛倒行,即茫然行事;4. 以怖畏而顛倒行,即疑心太重。
所謂的茫然行事,就是不去觀察事物本身的真實面貌,盲目而行。這樣的人,必遭磨難。這就是佛教裏所說的無明。
五、價值觀和見解上的錯誤:見結
見結是什麼?就是價值觀和見解上的錯誤。見結大致上有叁種:一種叫薩迦耶見;一種叫邊執見;一種叫邪見。
所謂的薩迦耶見是什麼?見結當中,…
《一切都還來得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