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四十五
五比丘得了道,就问世尊,我们得了道.要作人间的福田僧,我们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呢?世尊说:穿百衲衣。百就是一块一块的.衲就是用针衲.我们要吃饭哪?说你们要日中一食.我们住在哪里?说树下一宿.这就是人天的榜样,那己经摆脱了这世间上一切名利财色.托钵乞食,日化七家,不管吃饱吃不饱就这七家,可能也吃的饱,这个样子嘛,给后来人打下了安全的方向。你穿的是破衣服,你在树下住,你日化七家,你说社会上这个样子的人.谁来搞你?你不为名也不为利,世尊前面作了榜样,世尊生在树下,修道在树下.转*轮也在树下,涅磐也在树下,树下就表示清净,我们要学佛啊,你猛一卜有点放不下,象古今这些修行人,那都不是一生两生啊,他累生累劫都在那儿栽培,为什么他出世为人跟别个不同呢?
这也是想起来我呀.我自己,我在家的时候我可不是说想出家成佛,不是的。我是听人家说这个成神仙,成神仙那就是第一条,不能跟女的有来往,来往就成不了了,我在家的时候啊,我十来岁我就眼睛不看女的,怎么呢?我是那样想的,我要看了女的我这个眼睛修不成啊,假若我这个手要是挨了女的,我这个手修不成,这也算是不管是想成佛啊,想成仙啊,他有这个因。我小时候,跟我们那个村庄的人不合拢,我到现在还有这么一个习气,不愿意跟谁在一起,就这孤单一个人,因为他种了这个因了。我们那个村庄里,男的长到十八、二十岁的时候要结婚,我呀,没有去看过,我不去看,我看那作什么?这天气要是热天,我一个人在哪里?或在树下,或在路边,我也不在房里边,这个也属于习气。因为一个村庄的人嘛,娶媳妇,新娘子来了,大家都去看,我不去,我就是这个习气,不愿意去。那是怎么回事?就是思想不愿意去看,或者是我呀,不是那个地方的人,或者是我自己也知道一点,我自己是深山里边的修行人,我哪能长期住在这个地方呢?我过几年我大一点我就要走,我不会在这家里,那看不惯嘛!这想起来嘛,家里这个事,小时候我现在想想,就是往昔劫种了这个因,我一个哥哥,他的老婆来了,老婆来了,我不说话是不说话,我也会看,对不对我还是知道.嫂子一来,我的哥哥呀,对我父母也不好了,我小的时候,有什么事情我哥哥都是很忍让我,对我也不好了,那就是女的没来,对于父母也好,对于兄弟也好,他这老婆一来,他就另外不一样了,变了。这也是他们要推我呀,赶快走!那就是我决不干这个!一个村庄里这些小孩长到十八九岁,都想娶老婆,我说了,我可没这个心,你看我才十来岁,等我大一点能走了我就走!我不在家。那是什么思想呢?怎么那个样子?什么思想我也不知道,我就是那个样。叫我跟村庄的哪个人来往也不来往,谁也不来往。我穿的衣服啊,母亲给我做,别个做我都不穿它,我自己也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这七八个村庄都知道,后来我大点了,到十多岁了,我并不知道这去当和尚,不知道,我也没见过和尚,反正我是要到那个深山里边去修行,深山嘛,就是修行的地方,叫我在家我不干!看这个样子这个人哪,村庄人也莫名其妙,这也算是个因哪,你没有这个因他也不会这个样子,这很坚决,我谁也不听,我就是这个样,反正我大一点我就要走,我不会在家,我到深山里边去,我跟村庄人没有来往,于我没有关系,那就是前生种了这个因,一出世为人,就跟别的想法不同.他的想法是他那个样子,种了这个因他就要结这个果。他们说什么,若知前牛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生果,今生作者是.这佛教就是讲的因果,不管你说的怎么实际.就是佛教讲的实在。我们要晓得我们前生干什么的?今生受者是,你的思想作为就是你前生做的事,今生受。将来怎么办呢?今生做者是。这修行没别的,就是因果呀.有世间因果,有出世因果,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说的这个因果,因果不昧,三世诸佛成佛都是因果成熟了。
出世法跟世间法是怎么回事呢?没别的,就是我们所做的社会上这一切,有染有爱,有嗔恨,有贪心,你所作这一切呀,都是世间法。你比方我们这个和尚,持戒坐禅,没有染没有爱,要成就戒定慧三无漏学,受戒要持戒,这就是出世法。这一切的行动,思想上没有染、没有爱,所作皆办,具诸佛法,那为什么我们出家人要离开家呢?因为那是世间法,你不割爱辞亲,你脱不了,他缠住你了,剃发染衣,出家受戒,这就是出世法,可是你要还是有染有爱,你虽然穿上了和尚衣服也不行,怎么?你还有染心爱心,虽然说这一切佛法是出世法,你有染有爱那就不是出世法了,应当知道这个道理,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目的,就是不染一尘,不生一念,这就是出世法!
大家有好多的菩萨在那里看经,这经好多啊,有时间看看也行,三藏十二部所指,就是明心见性,这是我们的目的,不要弄错!那你在这个世间上很难搞啊,不对了就被他们转了,这男男女女的,长长短短的这社会上啰里啰嗦的事把你包围了,要有一个很好的区别对待。反正现在我们也有饭吃,也不求谁,求他干什么?我们时时刻刻,知道我们是个佛教徒,我们是佛的弟子啊!佛生在皇宫他都不染,我们也学嘛,也不染嘛,不就可以了吗?
古代的时候,划地为牢,这现在你用大铁门你也堵不住,唐朝那时候建的制度,放到今天要加一些,不加一些制不住了。你看那高旻寺的规约他加了好多,金山还少一点,高旻寺那个老和尚人家很有智慧呀,是善知识,高旻寺打禅七,和尚、班首讲开示在里边转,本来是在外边转,他怎么改了呢?因为来果老和尚他有他的考虑,班首师父在外圈子走着讲开示,他这里边有些人靠着这个佛龛子睡觉,来果老和尚他就改了:禅堂里嘛,是时时刻刻用功的,我看到的时候是在里边,究竟现在还是不是,改没改还不知道。
那就是从林一定得有很好的教规,你光教规还不行,还要有人执行。常住里请出来的纲领班首,这纲领是专门管理教规,没有这几个人很好的管理的话,你光弄那个教规也不行,光靠纲领管理, 也管理不好, 还要班首拥护,班首的护持,班首要肯护纲领,纲领很尊重班首,这班首师父他处处都是护持纲领,从林里最主要的纲领,就是禅堂里维好,大殿里、斋堂里,出入往返是僧值,假若维那、僧值要是执行教规,你这班首你可得拥护他,那千万可不能说我们是子孙法派.那个不好。那你就把你班首的原则,任务,你把它丢了,那就自己要负囚果责任,那就避兔不了这个长长短短的,这个末法的人没有很好的教规管理,不要说了生死,想用点功都不容易,一定得有正确的教规,正确的纲领班首,才能把这个教规弄起来,大众要跟着这个教规来执行,上殿过堂坐香,出入往返,一切时一切处,时间久了,自己的修行,自己对佛教的认识就走上了正规。这一随便,就不行啊,有的事情也要两边说,跟大众也要说,跟纲领也要说,护持常住的一切教规,往前推进,没有这个不行,班首师父定要护持纲领,班首师父他就是跟方丈分座说法,和尚不在,那就是班首师父要负责,因为他是法位上的人哪,一定要精进勇猛的把常住的教规护持好!
不要从佛前走,佛前走那叫穿堂,那也算犯了规矩。为什么禅堂里有那么多规矩呢?这规矩外表是制身,实际是治心,你心一动啊,就有了一个隔阂。这禅堂里注重的就是起心动念,即乖法体,有心即错,动念即乖,禅堂里就是这个样。那个意思就是你把你的,你自己的观点,你自己的想法,统统不要了,一点也不要留,干干净净的,你所用的那个功存在,要真是得到实际,你用的那个功也就转成般若大智了,你自己的本体自性发明了,看话头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见性,话头看的纯洁了,走路也是话头,吃饭也是话头,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有话头在,把这妄想、昏沉、执着转成一个话头。你要念阿弥陀佛,完全是一个阿弥陀佛,你要持咒子,什么妄想也没有了,就是你那一个咒子,这是修道的开端,不这样不行,不然你老是那个昏沉妄想,那都成它了,你的正念就站不住了。那什么是开悟?什么是见性?你功夫要用的单单的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那个妄想烦恼要休息,这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这都靠你这一念不生啊!你功夫不到这个一念不生、一尘不染的话,你这般若智他不会现前,那你只顾打妄想嘛!这也没别的,就是你这个妄想、昏沉太熟了,你这功夫啊,还没用熟,正用功他怎么打起妄想来了?就是没用熟啊,要知道,用功要生处转熟,你看这个话头、念这个佛号太生了,要把他弄熟,因为你这多少年,从父母生下来就会打妄想,弄惯了,你才出家几天呢?妄想昏沉太熟了,要专注一境,这样来做,把这个专注一境的功夫要做的很熟,睡觉它也在,坐香走路它都在,什么昏沉、什么妄想,都甩不掉它。什么是妄想啊?哪有妄想啊?就是你那个弄的太熟了,你把功夫用熟,妄想烦恼昏沉都变成了你这一句正念,自然就不在了,这就是用功。用个三年五载,自己可以得一个实际,那不是说你想怎么就怎么呀,不行,你把你所用那个功夫熟中极熟,你那妄想生中极生,一天两天不打一个妄想,那就对了。
古人提出来,父母未生以前本来的面目,那就是伪山祖师说香严禅师,香严他聪明啊,他在百丈老人那里他最聪明了,问他一句他能答复十句,问十句,他能答复一百句。后来百丈老人圆寂了,他依靠的人不在了,他就是文化好,也很会说,按这个禅宗来说,会说,文化好还不行。他就到伪山,他有好多文章,伪山当时他们同在百丈,他喊伪山师兄,伪山知道他,就说师弟呀,你在先师那里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你到这儿来了,我不问你多,我只问你一句: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本来的面目?要答复啊,他答复了好多,伪山说,你…
《体光老和尚 开示四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