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光老和尚 開示四十五

  開示四十五

   五比丘得了道,就問世尊,我們得了道.要作人間的福田僧,我們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呢?世尊說:穿百衲衣。百就是一塊一塊的.衲就是用針衲.我們要吃飯哪?說你們要日中一食.我們住在哪裏?說樹下一宿.這就是人天的榜樣,那己經擺脫了這世間上一切名利財色.托缽乞食,日化七家,不管吃飽吃不飽就這七家,可能也吃的飽,這個樣子嘛,給後來人打下了安全的方向。你穿的是破衣服,你在樹下住,你日化七家,你說社會上這個樣子的人.誰來搞你?你不爲名也不爲利,世尊前面作了榜樣,世尊生在樹下,修道在樹下.轉*輪也在樹下,涅磐也在樹下,樹下就表示清淨,我們要學佛啊,你猛一蔔有點放不下,象古今這些修行人,那都不是一生兩生啊,他累生累劫都在那兒栽培,爲什麼他出世爲人跟別個不同呢?

   這也是想起來我呀.我自己,我在家的時候我可不是說想出家成佛,不是的。我是聽人家說這個成神仙,成神仙那就是第一條,不能跟女的有來往,來往就成不了了,我在家的時候啊,我十來歲我就眼睛不看女的,怎麼呢?我是那樣想的,我要看了女的我這個眼睛修不成啊,假若我這個手要是挨了女的,我這個手修不成,這也算是不管是想成佛啊,想成仙啊,他有這個因。我小時候,跟我們那個村莊的人不合攏,我到現在還有這麼一個習氣,不願意跟誰在一起,就這孤單一個人,因爲他種了這個因了。我們那個村莊裏,男的長到十八、二十歲的時候要結婚,我呀,沒有去看過,我不去看,我看那作什麼?這天氣要是熱天,我一個人在哪裏?或在樹下,或在路邊,我也不在房裏邊,這個也屬于習氣。因爲一個村莊的人嘛,娶媳婦,新娘子來了,大家都去看,我不去,我就是這個習氣,不願意去。那是怎麼回事?就是思想不願意去看,或者是我呀,不是那個地方的人,或者是我自己也知道一點,我自己是深山裏邊的修行人,我哪能長期住在這個地方呢?我過幾年我大一點我就要走,我不會在這家裏,那看不慣嘛!這想起來嘛,家裏這個事,小時候我現在想想,就是往昔劫種了這個因,我一個哥哥,他的老婆來了,老婆來了,我不說話是不說話,我也會看,對不對我還是知道.嫂子一來,我的哥哥呀,對我父母也不好了,我小的時候,有什麼事情我哥哥都是很忍讓我,對我也不好了,那就是女的沒來,對于父母也好,對于兄弟也好,他這老婆一來,他就另外不一樣了,變了。這也是他們要推我呀,趕快走!那就是我決不幹這個!一個村莊裏這些小孩長到十八九歲,都想娶老婆,我說了,我可沒這個心,你看我才十來歲,等我大一點能走了我就走!我不在家。那是什麼思想呢?怎麼那個樣子?什麼思想我也不知道,我就是那個樣。叫我跟村莊的哪個人來往也不來往,誰也不來往。我穿的衣服啊,母親給我做,別個做我都不穿它,我自己也弄不清這是怎麼回事。這七八個村莊都知道,後來我大點了,到十多歲了,我並不知道這去當和尚,不知道,我也沒見過和尚,反正我是要到那個深山裏邊去修行,深山嘛,就是修行的地方,叫我在家我不幹!看這個樣子這個人哪,村莊人也莫名其妙,這也算是個因哪,你沒有這個因他也不會這個樣子,這很堅決,我誰也不聽,我就是這個樣,反正我大一點我就要走,我不會在家,我到深山裏邊去,我跟村莊人沒有來往,于我沒有關系,那就是前生種了這個因,一出世爲人,就跟別的想法不同.他的想法是他那個樣子,種了這個因他就要結這個果。他們說什麼,若知前牛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生果,今生作者是.這佛教就是講的因果,不管你說的怎麼實際.就是佛教講的實在。我們要曉得我們前生幹什麼的?今生受者是,你的思想作爲就是你前生做的事,今生受。將來怎麼辦呢?今生做者是。這修行沒別的,就是因果呀.有世間因果,有出世因果,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說的這個因果,因果不昧,叁世諸佛成佛都是因果成熟了。

   出世法跟世間法是怎麼回事呢?沒別的,就是我們所做的社會上這一切,有染有愛,有嗔恨,有貪心,你所作這一切呀,都是世間法。你比方我們這個和尚,持戒坐禅,沒有染沒有愛,要成就戒定慧叁無漏學,受戒要持戒,這就是出世法。這一切的行動,思想上沒有染、沒有愛,所作皆辦,具諸佛法,那爲什麼我們出家人要離開家呢?因爲那是世間法,你不割愛辭親,你脫不了,他纏住你了,剃發染衣,出家受戒,這就是出世法,可是你要還是有染有愛,你雖然穿上了和尚衣服也不行,怎麼?你還有染心愛心,雖然說這一切佛法是出世法,你有染有愛那就不是出世法了,應當知道這個道理,我們的方向、我們的目的,就是不染一塵,不生一念,這就是出世法!

   大家有好多的菩薩在那裏看經,這經好多啊,有時間看看也行,叁藏十二部所指,就是明心見性,這是我們的目的,不要弄錯!那你在這個世間上很難搞啊,不對了就被他們轉了,這男男女女的,長長短短的這社會上啰裏啰嗦的事把你包圍了,要有一個很好的區別對待。反正現在我們也有飯吃,也不求誰,求他幹什麼?我們時時刻刻,知道我們是個佛教徒,我們是佛的弟子啊!佛生在皇宮他都不染,我們也學嘛,也不染嘛,不就可以了嗎?

   古代的時候,劃地爲牢,這現在你用大鐵門你也堵不住,唐朝那時候建的製度,放到今天要加一些,不加一些製不住了。你看那高旻寺的規約他加了好多,金山還少一點,高旻寺那個老和尚人家很有智慧呀,是善知識,高旻寺打禅七,和尚、班首講開示在裏邊轉,本來是在外邊轉,他怎麼改了呢?因爲來果老和尚他有他的考慮,班首師父在外圈子走著講開示,他這裏邊有些人靠著這個佛龛子睡覺,來果老和尚他就改了:禅堂裏嘛,是時時刻刻用功的,我看到的時候是在裏邊,究竟現在還是不是,改沒改還不知道。

   那就是從林一定得有很好的教規,你光教規還不行,還要有人執行。常住裏請出來的綱領班首,這綱領是專門管理教規,沒有這幾個人很好的管理的話,你光弄那個教規也不行,光靠綱領管理, 也管理不好, 還要班首擁護,班首的護持,班首要肯護綱領,綱領很尊重班首,這班首師父他處處都是護持綱領,從林裏最主要的綱領,就是禅堂裏維好,大殿裏、齋堂裏,出入往返是僧值,假若維那、僧值要是執行教規,你這班首你可得擁護他,那千萬可不能說我們是子孫法派.那個不好。那你就把你班首的原則,任務,你把它丟了,那就自己要負囚果責任,那就避兔不了這個長長短短的,這個末法的人沒有很好的教規管理,不要說了生死,想用點功都不容易,一定得有正確的教規,正確的綱領班首,才能把這個教規弄起來,大衆要跟著這個教規來執行,上殿過堂坐香,出入往返,一切時一切處,時間久了,自己的修行,自己對佛教的認識就走上了正規。這一隨便,就不行啊,有的事情也要兩邊說,跟大衆也要說,跟綱領也要說,護持常住的一切教規,往前推進,沒有這個不行,班首師父定要護持綱領,班首師父他就是跟方丈分座說法,和尚不在,那就是班首師父要負責,因爲他是法位上的人哪,一定要精進勇猛的把常住的教規護持好!

   不要從佛前走,佛前走那叫穿堂,那也算犯了規矩。爲什麼禅堂裏有那麼多規矩呢?這規矩外表是製身,實際是治心,你心一動啊,就有了一個隔閡。這禅堂裏注重的就是起心動念,即乖法體,有心即錯,動念即乖,禅堂裏就是這個樣。那個意思就是你把你的,你自己的觀點,你自己的想法,統統不要了,一點也不要留,幹幹淨淨的,你所用的那個功存在,要真是得到實際,你用的那個功也就轉成般若大智了,你自己的本體自性發明了,看話頭的目的也就是爲了見性,話頭看的純潔了,走路也是話頭,吃飯也是話頭,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都有話頭在,把這妄想、昏沈、執著轉成一個話頭。你要念阿彌陀佛,完全是一個阿彌陀佛,你要持咒子,什麼妄想也沒有了,就是你那一個咒子,這是修道的開端,不這樣不行,不然你老是那個昏沈妄想,那都成它了,你的正念就站不住了。那什麼是開悟?什麼是見性?你功夫要用的單單的的,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你那個妄想煩惱要休息,這般若智以現前,菩提心而不退,這都靠你這一念不生啊!你功夫不到這個一念不生、一塵不染的話,你這般若智他不會現前,那你只顧打妄想嘛!這也沒別的,就是你這個妄想、昏沈太熟了,你這功夫啊,還沒用熟,正用功他怎麼打起妄想來了?就是沒用熟啊,要知道,用功要生處轉熟,你看這個話頭、念這個佛號太生了,要把他弄熟,因爲你這多少年,從父母生下來就會打妄想,弄慣了,你才出家幾天呢?妄想昏沈太熟了,要專注一境,這樣來做,把這個專注一境的功夫要做的很熟,睡覺它也在,坐香走路它都在,什麼昏沈、什麼妄想,都甩不掉它。什麼是妄想啊?哪有妄想啊?就是你那個弄的太熟了,你把功夫用熟,妄想煩惱昏沈都變成了你這一句正念,自然就不在了,這就是用功。用個叁年五載,自己可以得一個實際,那不是說你想怎麼就怎麼呀,不行,你把你所用那個功夫熟中極熟,你那妄想生中極生,一天兩天不打一個妄想,那就對了。

   古人提出來,父母未生以前本來的面目,那就是僞山祖師說香嚴禅師,香嚴他聰明啊,他在百丈老人那裏他最聰明了,問他一句他能答複十句,問十句,他能答複一百句。後來百丈老人圓寂了,他依靠的人不在了,他就是文化好,也很會說,按這個禅宗來說,會說,文化好還不行。他就到僞山,他有好多文章,僞山當時他們同在百丈,他喊僞山師兄,僞山知道他,就說師弟呀,你在先師那裏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你到這兒來了,我不問你多,我只問你一句: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本來的面目?要答複啊,他答複了好多,僞山說,你…

《體光老和尚 開示四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