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P26

  ..续本文上一页。百职之谓也。姑取义之相近。亦令余可例推。便初学易知简行。在智者神融意会而巳。

  非常大器。过量圆人。既不拘夏前夏后。自相应即小即大。才持戒品。巳达教相全文。正受毗尼。便悟禅宗妙旨。建立则繁兴万法。不碍六时。扫荡则屏绝纤尘。奚存一念。远公常礼有定。永明自行不亏。岂彼小根故为细事。凡我后学。愿各深思。

  此梵网经。以心地为宗。无一法不从心地中流。无一法不还归心地。菩萨万行。若非出自一心。还归一心。即不名佛因。不名佛果。今此华。出舍那心地。表菩萨从自心中。出无量因行。还以此华供养彼佛。表还以自心因行。成自心果佛也。据华严。因该果彻。不离因果。不落因果。拈来无一物不可供佛。举起无一法不可为因。若执华必表因。非圆教义。何以故。有时华表因。实表果。开华后。乃结实故。有时实表因。华表果。种核后。乃生华故。有时定慧果。净极光通故。有时慧因定果。惑破心安故。乌可一途而取。一格而论乎。

  如来妙定。非动非静。而常动静。非出非入。而常出入。此三昧号。体性虚空。虚对实故。使体性不空。当如山不纳山。石不容石。一顽定耳。体本虚空。故华光任现。岂以既入三昧。便应灰灭不生。圆觉经。如来入大光明藏三昧。而起现净土。与十二大士。更相酬答。抑又何也。且三昧有百千万亿等名。不是一味寂静故。有三昧二乘尚不闻其名。菩萨犹未解其义。而执泥寂静。则狮子奋迅颦呻。皆成喧闹矣。又问。诸三昧各有出入。何独此中而说出入。答。出入非难。自在为难。三乘敛念方入。起念方出。不名自在。随心自在。乃称妙定也。据华严。即入即出。依报正报。交互圆融。不可思议。此等其小小者耳。何足为异。

  与刘罗阳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动。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真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念不悟。乘此念力。往极乐国。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与冯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答袁孝廉

  婴儿曾不久少圆明寂照之体。但迷而不发耳。何止婴儿。凡人自幼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无不在迷。此圆明寂照之体。有而不现。非无也。至于曹溪水。赵州茶。且不必以胸臆强解。只顾本参。以求正悟。何谓本参。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但参是谁念佛。所谓本参也。

  与朱西宗居士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于意之所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答江广宥居士

  承居士来谕。朱紫阳终是谤法。当有何报。余谓各有其报。其为儒家贤者。自有人天之福。然既排佛。则闻法为难。

  已事办方可为人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不惜口头生醭。龙天推出。方乃为人。故辞法席者。愿生生居学地。而自锻炼。予出家时。笃奉此语。佩之胸襟。后以病入山。久久不觉渐成丛林。然至今不敢目所居为方丈。不敢开大口。妄论宗乘。盖与众同修。非领众行道也。忝一日之长。互相激劝而巳。诸仁者。以友道待我。而责善焉。幸甚。

  自他二利

  古云。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斯言甘露也。不善用之。则翻成毒药。试反已而思之。我是菩萨否。况云发心。非实已能也。独不闻自觉已圆。复行觉他者。如来应世乎。或谓必待已圆。而后利他。则利他终无时矣。然自疾不能救。而能救他人。无有是处。是故当发菩萨广大之心。而复确守如来真切之训。不然。以盲引盲。欲自附于菩萨。而人已双失。谓之何哉。

  讲宗

  宗门之坏。讲宗者坏之也。或问讲以明宗。曷言乎坏之也。予曰。经律论有义路。不讲则不明。宗门无义路。讲之则反晦。将使其参而自得耳。故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又曰。我若与汝说破。汝向后骂我在。今讲者。翻成套子话矣。西来意不明。正坐此耳。

  妄拈古德机缘(一)

  云栖僧约。妄拈古德机缘者。出院。一僧云。此不必禁。禁之则断般若缘。彼谤法华者。地狱罪毕。还以谤故。植缘法华。况妄拈者。非谤乎。予曰。子言则诚善矣。然知其一。未知其二。谤法华者。出地狱而植善缘。孰若敬信法华者。不入地狱而即植善缘乎。又谓妄拈非谤。而不思无知臆谈。皆名谤大般若。是故漫述师言者。被点检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彼尊师也。非谤也。错答一转语者。堕野狐身。彼错也。非谤也。何二人皆成罪戾。古人一问一答。皆从真实了悟中来。今人驰骋口头三昧。明眼人前。似药汞之入红炉。妖邪之遇白泽耳。若不禁止。东竖一拳。西下一喝。此作一偈彼说一颂。如风如狂。如戏如谑。虚头炽而实践亡。子以为宗门复兴。吾以为佛法大坏也。

  妄拈古德机缘(二)

  僧不悦曰。审如是。古德机缘。更不可开口一评量乎。曰。止禁妄拈。未尝言不可拈也。二僧同起卷帘。古德云。一得一失。子试评量。得失谁在。僧无语。予曰。昔人有言。十回被师家问。九回答不得。未为害。但恐无知妄谈。则终无升进耳。慎之哉。

  禅宗净土迟速

  一僧专修念佛法门。一僧以禅自负。谓念佛者曰。汝念佛。必待生西方巳。见阿弥陀佛。然后得悟。我参禅者。现生便得悟去。迟速较然矣。汝罢念而参可也。僧莫能决。举以问予。予曰。根有利钝。力有勤惰。存乎其人。则彼此互为迟速。未可是此而非彼也。喻如二人同趋宝所。一人乘马。一人乘船。同日起程。而到之迟速。未可定也。则利钝勤惰之说也。参禅念佛。亦复如是。语其迟。念佛人。有累劫莲花始开。参禅人。亦有多生勤苦。不能见性者矣。语其速。参禅人。有当下了悟。不历僧祇获法身。念佛人。亦有现生打彻。临终上上品生者矣。古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分难易。

  居山

  古云。大隐居廛。小隐居山。遂有甘心汨没于尘俗者。不知居廛者。混俗和光。闹中得静。有道之士则然。非初心所宜也。或曰。永嘉谓未得道。而先居山。但见其山。必忘其道。是不许居山也。此各有说。予赞山居。为汨没于尘者。诫也。而永嘉所言。自是正理。出家儿大事未明。千里万里。寻师访道。亲近知识。朝参暮请。岂得蒙味无知。作守山鬼乎。故知行脚在前。居山在后。可也。则亦不悖乎永嘉之言也。

  为僧宜孝养父母

  有为僧不孝父母者。予深责之。或曰。出家既巳辞亲割爱。责之则反动其恩爱心矣。曰恶。是何言也。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而梵网云。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观经云。孝养父母。净业正因。古人有作堂奉母者。担母乞食者。未尝以恩爱累也。奈何于亲割爱矣。而缔交施主。不绝馈遗。畜养弟子。过于骨肉。是无亲而有亲。出一爱而复入一爱也。何颠倒乃尔。且巳受十方供养。饱暖安居。而坐视父母之饥寒寥落。汝安则为之。

  真友

  中锋大师警策。有参禅必待寻师友。敢保工夫一世休。又曰。纵饶达摩与释迦。拟亲早巳成窠臼。此醍醐至妙之言也。然不可闻于下士也。执此言而自用自专。不复知取友之益。则翻成毒药矣。取友非难。得真友为难。饮食财帛相征逐者。恶友也。善相劝恶相规者。好友也。开我以正修行路。示我以最上乘法。为我灯。为我眼。为我导师。为我医王者。真善知识友也。不可一日而远离者也。

  传灯

  传灯录所载诸师。如六代相承。五灯分焰。诸大尊宿。皆天下古今第一流人物。所谓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者。是也。岂易言哉。而今人或得一知半见。或得些少轻安。便自以为大彻大悟。而无眼长老。又或以东瓜印子印之。一盲众盲。非徒无益而有害。可胜悼欤。

  续原教论

  国初翰林待诏沈士荣居士。作续原教论。其详品名儒学佛一篇。备举唐宋诸君子。如白香山。苏内翰。至裴丞相。扬大年等诸公。禅学浅深。最为精核。其言曰。即裴扬诸公。不云无悟入。而保养受持。则未可知也。岂有身居名利之场。又非果位菩萨。而能无细惑流注者哉。游戏法门者。固不必论矣。我辈身为出家儿者。试静思之

  护法

  人知佛法外护。付与王臣。而未知僧之当其护者。不可以不慎也。护法有三。一曰。兴崇梵刹。二曰。流通大教。三曰。奖液缁流。曷言乎慎也。护刹者。梵刹果尔原属寺产。豪强占焉。夺而复之。理也。有如考诸图籍。则疑似不明。传之远久。则张王互易。以势取之。可乎。喜舍名为吉祥地。力不敌而与者。谓之冤业薮。若僧惟劝化有力大人。以恢复旧刹。为大功德主。而不思佛固等视众生。如罗睺罗。殃民建刹。即广逾千顷。高凌九霄。旃檀为林。珠玉为饰。佛所悲怜而不喜者也。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一也。护教者。其所著述。果尔远合佛心。近得经旨。赞叹而传扬之。理也。有如外道迂谈。胸臆偏见。过为称誉。可乎。若僧惟乞诸名公作序作跋。而不思疑误后学。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二也。护僧者…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