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P29

  ..续本文上一页极微细障。皆悉去尽。方是本体清净法身也。

  禅佛相争

  二僧遇诸途。一参禅。一念佛。参禅者。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者。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执有执无。争论不巳。有少年过而听焉。曰。两君所言。皆徐六担板耳。二僧叱曰。尔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诚俗士。然以俗士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园子也。於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人。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争为。二僧无对。

  谈宗

  予未出家时。乍阅宗门语。便以情识摸拟。与一座主书。左纵右横。座主惮焉。出家数年后。重会座主于一宿庵。劳问间。见予专志净土。语不及宗。矍然曰。子向日见地超卓。今反卑近。何也。予笑曰。谚有之。初生牛犊不畏虎。识法者惧。君知之乎。座主不答。

  名利

  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之不可免一语。最极玄妙。处世者。当深信熟玩。盖求不可得。人或知之。却不可免。谁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为。又求之未得。不胜其愠。及其得之。不胜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为又已得则喜。他人得之则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为。庶几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劫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故知此语玄妙。

  神通

  神通大约有三。一报得。一修得。一证得。报得者。福业自致。如诸天皆能彻视彻听。及鬼亦有通是也。修得者。习学而成。如提婆达多。学神通于阿难尊者是也。证得者。专心学道。无心学通。道具而通自具。但迟速不同耳。如古今诸祖诸善知识是也。较而论之。得道不患无通。得通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佛法还须老僧。意有在矣。试为喻之。世间官人。所有爵禄冠服。府署仪卫等。若神通然。而亦有三种。其报得者。如功勋荫袭自然而有者也。其修得者。人力夤缘。古人所恶不由其道者是也。其证得者。道明德立。而位自随之。仲尼云。学也禄在其中矣是也。是三者。胜劣可知也。

  大豪贵人

  世间大豪贵人。多从修行中来。然有三等。其一。持戒修福。而般若正智。念念不忘。则来生虽处高位。五欲具足。而心则时时在道。真所谓有发僧也。其二。持戒修福。而般若之念稍疏。则来生游戏法门而巳。其三。持戒修福。而于般若邈不系念。则来生为顺境所迷。背善从恶。甚而谤佛毁法灭僧者有矣。鞠其因地。则均之修行人耳。而差别如是。来生更来生。其差别又何如也。寒心哉。

  世界

  忆昔童子时。戏与诸童子相问难。谓天地尽处。当作何状。将空然皆太虚欤。则此空者。又何所止。将结实如垣壁欤。则此实者。又何所止。诸童子无以应。笑而罢。而予则隐隐碍于胸中也。彼山海经。所谓东西相去二亿里。南北相去一亿五万里。只据一方。诚管窥而巳。后阅内典。至虚空不可尽。世界不可尽。意始大豁。以为非佛不能道。嗟乎此未易言也。

  心不在内

  楞严征心。谓心不在内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则亦可云在内。此意微妙。未易与不知者道。世书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别名。其所称心。则肉团之谓耳。有义学辈。闻予言。摇首不信。今请以事明之。人熟寐。戏以物压其心。则魇。或自手误掩其心亦魇。又戏画睡人面。有至魇死者。此在内之明征也。义学曰。如是则真妄成二物矣。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也。不观水与冰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动而无定方。冰凝实而有常所。真无方。妄有所。亦犹是也。从真起妄。妄外无真。由水结冰。冰外无水。故其体常一。而用常二也。义学曰。此子臆见。终违楞严。有据则可。曰。有据。据在楞严。诸君自不察耳。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虽在色身之内。不妨体遍十方。正遍十方之时。不妨现在身内。此意妄想破尽者。方能证之。吾与子尚在妄想中。葛藤且止。

  出谷喻

  诗咏鸟谓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盖别是非。慎取舍之论。昔德山作青龙钞。初以为三祇炼修。乃得成佛。而南方魔子。谓一悟了毕。吾当往灭其种。以报佛恩。当是时。是一片真实好心。耿耿于怀。特不自知其所见之谬耳。及夫受指教于婆子。亲见龙潭。而积岁所宝所重。弃之如腐草。故能终成大器。震耀末法也。向使封滞臆见。我慢自贤。喻如窭人珍秘燕石。反谤贾胡谓嫉已宝。虽有百婆子。千龙潭。其将若之何。

  丸饼诳儿

  忆在家时。一儿晚索汤饼。时市门巳掩。家人无以应。丸米粉与之。啼不顾。其母恚甚。予曰。易事耳。取米丸匾之。儿入手。哑然而笑。时谓儿易诳若此。因知今人轻净土。重禅宗者似焉。语以丸汤饼之净土。则谛。易以匾米丸之禅宗。则笑。此真与儿童之见何异。嗟夫。

  好名

  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为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见。名之害细而难知也。故稍知自好者。便能轻利。至于名。非大贤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则故为诡异之行。思保名。则曲为遮掩之计。终身役役于名之不暇。而暇治身心乎。昔一老宿言。举世无有不好名者。因发长叹。坐中一人作而曰。诚如尊谕。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而巳。老宿欣然大悦解颐。不知已为所卖矣。名关之难破。如是哉。

  看忙

  世有家业巳办者。于岁尽之日。安坐而观贫人之役役于衣食也。名曰看忙。世有科名巳办者。于大比之日。安坐而观士人之役役于进取也。亦名曰看忙。独不曰世有惑破智成所作巳办者。安坐而观六道众生之役役于轮回生死也。非所谓看忙乎。吁。举世在忙中。谁为看忙者。古人云。老僧自有安闲法。此安闲法可易言哉。虽然。世人以闲看忙。有务已心。无怜彼心。菩萨看忙。起大慈悲心。普觉群迷。冀彼同得解脱。则二心回异。所以为凡圣小大之别。

  无义味语

  宗门答话。有所谓无义味语者。不可以道理会。不可以思惟通故也。后人以思惟心。强说道理。则愈说愈远。岂惟谬说。直饶说得极是。亦只如鹦鹉学人语而巳。圆悟老人曰。汝但情识意解。一切妄想都尽。自然于这里会去。此先德巳验之方。断非虚语。吾辈所当深信。而力行者也。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

  或问某甲向修净土。有禅者曰。但悟自佛即巳。何必外求他佛。而愿往生。此意如何。予谓此实最上开示。但执之亦能有误。请以喻明。假使有人。颖悟同于颜子。而百里千里之外。有圣如夫子者。倡道于其间。七十子三千贤。相与周旋焉。汝闻其名。往而见之。未必不更有长处。而自恃颖悟。拒不觐谒。可乎。虽然。得悟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则汝净土之生。万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

  亲师

  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访道。既得真师。于是拗折柱杖。高挂钵囊。久久亲近。太上则阿难一生侍佛。嗣后历代诸贤。其久参知识者。未易悉举。只如慈明老人下二尊宿。一则杨岐。辅佐终世。一则清素。执侍一十三年。是以晨咨暮炙。浃耳洽心。终得其道。以成大器。而予出家时晚。又色力羸弱。气不助志。先师为度出家。便相别去。方外行脚。所到之处。或阻机会。或罗病缘。皆乍住而巳。遂至今日。白首无知。抱愚守拙。嗟乎。予不能于杏坛泗水。济济多士中。作将命童子。而乃于三家村里。充教读师。可胜叹哉。

  千僧无一衲子

  龙兴靖公。受知于雪峰大师。峰记靖云。汝他日住持。座下千僧。无一衲子。后靖应钱王之请。住持龙兴。果众千余。皆三藏诵习之徒而巳。一如峰记。昔马大师得人之多。其成十器者。至八十八人。靖去马师。年不甚远。而衲子之难得。乃千中罕见其一。况今时乎。人间无十善。则天类衰。僧中无衲子。则佛种断。近且不知衲子之谓何也。法道伶仃。如线欲绝。悲夫。

  生日

  世人生日。设宴会。张音乐。绘图画。竞辞赋。以之为乐唐文皇独不为。可谓超越常情矣。或曰。是日也不为乐。而诵经礼忏。修诸福事则何如。曰。诚善矣。欲报父母劬劳生育之恩及灭已躬平生所作之业。于此宜尽心焉。然末也非本也。先德有言。父母未生前。谁是汝本来面目。是日也。有能不为乐。而正念观察未生前之面目者乎。若于此廓尔洞明。则不但报此身之父母。而累劫之亲恩无不报。不但灭现生之业。而多生之夙障罔弗灭矣。罢人世之乐。得涅槃之乐。孝矣哉若人乎。伟矣哉若人乎。

  年少闭关

  闭关之说。古未有也。后世乃有之。所以养道。非所以造道也。且夫巳发菩提大心者。犹尚航海梯山。冒风霜于百郡。不契随他一语者。方且挑包顶笠。踏云水于千山。八旬行脚。老更驱驰。九上三登。不厌勤苦。尔何人斯。安坐一室。人来参我。我弗求人耶。昔高峰坐死关于张公洞。依岩架屋。悬处虚空。如鸟在巢。人罕觏之者。然大悟以后事耳。如其图安逸而缄封自便。则断乎不可。

  僧畜僮仆

  僧有畜僮仆。供使令者。夫出家人。有弟子可服役。奚以僮仆为。或曰。弟子为求道而来。非执役人也。噫。夫之子适国也。一则曰冉有仆。一则曰樊迟御。渊明之赴友人召也。一门生。二子。舁其篮舆。后世图而绘之。以为高致。今出家为僧。乃宠爱其弟子。如富贵家儿。而另以钱买僮仆。供櫤负薪。张伞执剌。末法之弊。一至是乎。

  时光不可空过

  世人耽著处。不舍昼夜。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耽赏玩也。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耽曲糱也。野客吟残半夜灯。耽诗赋也。长夏惟消一局棋。耽博奕也。古有明训曰。是日巳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今出家儿。耽曲糱者固少。而前后三事。或未免焉。将好光阴蓦然空过。岂不大可惜哉…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