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P37

  ..续本文上一页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师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师乃辞祖返石头。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师曰。一物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头曰。我这里针札不入。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头然之。

  坐次。道吾云岩侍立。师指按山上枯荣二树。问道吾曰。枯者是。荣者是。吾曰。荣者是。师曰。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又问云岩。枯者是。荣者是。岩曰。枯者是。师曰。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澹去。高沙弥忽至。师曰。枯者是。荣者是。弥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师顾道吾云岩曰。不是不是。

  僧问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师曰。看箭。僧放身便倒。师曰。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便走。师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师曰。我只图遮眼。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师曰。你若看。牛皮也须穿。

  师坐次。僧问兀兀地思量甚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

  朗州刺史李翱。问师何姓。师曰。正是时。李不委。却问院主。某甲适来问和尚姓。和尚曰正是时。未审姓甚么。主曰。恁么则姓韩也。师闻乃曰。得恁么不识好恶。若是夏时对他。便是姓热李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李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去。师曰。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李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潭州长髭旷禅师

  师曹溪礼祖塔回参石头。头问甚么处来。曰岭南来。头曰。大庾岭头一铺功德。成就也未。师曰。成就久矣。只欠点眼在。头曰。莫要点眼么。师曰。便请。头乃垂下一足。师礼拜。头曰。汝见个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据某甲所见。如红炉上一点雪。

  天王道悟禅师

  师谒马祖。祖曰。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师于言下大悟。祖嘱曰。汝若住持。莫离旧处。师蒙旨巳。便返荆门。去郭不远。结草为庐。节使来访。师不为加礼。使怒。擒师掷江中。及归。见遍衙火发。且闻空中天王神嗔责声。遂哀悔设拜。烟焰顿息。宛然如初。乃躬往江边迎师。见师在水。都不湿衣。益自敬重。于府西造天王寺供师。

  龙潭信问。从上相承底事如何。师曰。不是明汝来处不得。潭曰。这个眼目。几人具得。师曰。浅草易为长芦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

  黄檗希运禅师

  百丈一日因普请开田回。问师曰。运阇黎。开田不易。师曰。随众作务。丈曰。有烦道用。师曰。争敢辞劳。丈曰。开得多少田。师将钁筑地三下。丈便喝。师掩耳而去一日捧钵向南泉位上坐。泉入堂见。乃问长老甚年行道。师曰。威音王巳前。泉曰。犹是王老师儿孙。下去。师便过第一位坐。泉休去。

  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请长老和。师曰。某甲自有师在。师辞南泉。泉门送。提起师笠曰。长老身材没量大。笠子太小生。师曰。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泉曰。王老师呢。师戴笠便行。

  裴相国一日托一尊佛于师前跪曰。请师安名。师召曰裴休。公应诺。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

  师一日捏拳曰。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从汝七纵八横。若不放过。不消一捏。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师曰。七纵八横。曰不放过不消一捏时如何。师曰。普。

  示裴公美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巳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迥。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巳。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师云。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夫学道者。若以一切时中。心有常见。即是常见外道。若观一切法空。作空见者。即是断见外道。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若但不说本。只说末。不说迷。只说悟。不说体。只说用。总无你话论处。他一切法。且本不有。今亦不无。缘起不有。缘灭不无。本亦不有。本非本故。心亦不心。心非心故。相亦非相。相非相故。所以道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即不用愁他卢他。如言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极也。据我禅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众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举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说甚么内之与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世间出世间。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无性。元同一体。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无亦空。尽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故达摩大师。从西天来至此土。经多少国土。只觅得可大师一人。密传心印。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际。等法性。法性空中。谁是授记人。谁是成佛人。谁是得法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一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觉知。不得者亦不自觉知。如此之法。从上巳来。有几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已者有几人。

  师云。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却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示众。自如来付法迦叶巳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

  一日云。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惟一真实。不可云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入。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巳。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恒。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巳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辞。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

  僧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