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性成无上道。圆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师于言下释然。圆悟出蜀居夹山。师罢讲侍行。圆悟为众夜参。举古帆未挂因缘。师闻未领遂求决。圆悟曰。你问我。师举前话。圆悟曰。庭前柏树子。师即洞明。谓圆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圆悟笑曰。奈这汉何。未几令分座。
大沩法泰禅师
僧问理随事变。该万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归实际。如何是理法界。师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师曰万象森罗。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师曰东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师曰上下四维。
云居高庵善悟禅师
一日有僧被蛇伤足。佛眼问曰。既是龙门。为甚么却被蛇咬。师即应曰。果然现大人相。佛眼益器之。后传此语到照觉。圆悟曰。龙门有此僧耶。东山法道。未寂寥尔。
白杨法顺禅师
师依止佛眼。闻普说举傅大士心王铭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乃于言下有省。后观宝藏迅转。顿明大法。趋丈室作礼。呈偈曰。顶有异峰云冉冉。源无别派水冷冷。游山未到山穷处。终被青山碍眼睛。佛眼笑而可之。
普庵印肃禅师
师谒牧庵于湘之沩山。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牧庵竖拂示之。有省。归寿隆。时年二十九矣。使牒请主慈化寺。师利世不伐。尝言舍家出家当为何事。披缁削发本属何因。若不报国资家。虚负皇恩。若不导化檀那。枉作释子。楮衣粝食。胁不沾席者十有二年。一日诵华严论。至达本情亡。知心体合。豁然大悟。遍体汗流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遂示众曰。李公长者于华严大经之首。痛下一槌。击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汤消雪。不留毫发许于后进者作得滞碍。普庵老人一见。不觉吞却五千四十八卷。化成一气。充塞虚空。方信释迦老子出气不得之句。然后破一微尘。出此华严经。遍含法界。无理不收。无法不贯。便见摩耶夫人是我身。弥勒楼台是我体。善财童子是甚茄子。文殊普贤与我同参。不动道场。遍周法界。悲涕欢喜踊跃无量。大似死中得活。如梦忽醒良久云。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始信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既生。妄想相灭。全体法身。遍一切处。方得大用现前。即说偈曰。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师一日举似心斋圆通二子云。达本情亡。知心体合。汝作么生会。二人相顾笑云。未达。明日各呈颂。师因题云。据宗眼看来。句到意未到。其体未合。其情未亡。乘便强占二词。调曰解佩令。明眼人前觑著。三十拄杖不饶。为甚么如此。不合雪上加霜。其一云。先天先地。何名何样。阿曼陀无物比况。触目菩提。自是人不肯承当。且轮迥滞名著相。圆融法界。无思无想。庐陵米不用商量。血脉才通。便知道击木无声。打虚空尽成金响。其二云。柏庭立雪。一场败阙。了无为当下休歇。百匝千围。但只这孤圆心月。不揩磨镇常皎洁。无余无欠。无听无说。韶阳老只得一橛。十圣三贤闻举著。魂消胆裂。惟普庵迥然寂灭。俄有僧称道存。自蜀冒雪而来。既见。师曰。此吾不请友也。遂相征诘。棒喝交驰。心心密契。僧曰。师。再来人也。
净慈师一禅师
师首参雪峰慧照禅师。慧照举藏身无迹话问之。师数日方明。呈偈曰。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古镜不劳还自照。淡烟和雾湿秋光。慧照质之曰。毕竟那里是藏身无迹处。师曰嗄。慧照曰。无踪迹处因甚么莫藏身。师曰。石虎吞却木羊儿。慧照深肯之。
大安山省和尚
僧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和尚道。曰我王库内无如是刀。问。重重关锁。信息不通时如何。曰争得到这里。云到后如何。曰彼中事作么生。问如何是真中真。曰十字街头泥佛子。
花药英和尚
示众。师拈拄杖云。我今为汝等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大觉世尊。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赚汝诸人。还信得及么。喝一喝云。上无攀仰。下绝己躬。虚空大地。咸出心中。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下座。
清凉普明和尚
示众云。祖师心法。洞贯十方。今古恒然。法尔如是。如是之法。不假修而自就。不假得而自圆。一切现成。名不动地。用而非有。不用非无。妙体湛然。恒常不变。体合妙用。应备无为。映现重重。无边色相。心无自性。触事全彰。不动道场。遍十方界。如斯境界。略暂回光。背觉合尘。妄为影事。此之事意。如王大路。行之即是。假使不行。亦在其路。如斯所论。犹是化门之说。若以举唱宗乘。只有一时散去好。
卷十六
御制序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此慧灯。续佛慧命。到者里。唯证乃知非可测。见闻知觉。一点难容。才辨聪明。丝毫无涉。但将一句无义味话。似银山铁壁看去。一时不了。阅一岁。一岁不了。阅一纪。拚却今生来生。与之抵对。久之久之。一时参破。万有皆空。并此无义味话。亦了不可得。树头果熟。因风堕地。五花八裂。[囗@力]地一声。自然无著落处。而知有著落在。然此无义味话。本同兔角龟毛。岂为真实。曰末后句曰活句者。惟用以接引初机。千篇一律。正是敲门之瓦。意在门开。若持瓦不敲。唯向门前之绕。摩挲把玩。瓦不释手。甚至谓人之瓦不良。谓已之瓦至美。张旗树帜。为瓦交锋。瓦战弥深。去门愈远。不曰狂徒。不可得也。今之宗门。每以藏头白。海头黑。院主眉须堕落。掇退果桌之类。谓之末后句。盖因先从解路推求。推到解路断绝处。则强为末后句。翻成虚套实法也。更有以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的是谁。等为死句。以东山水上行。庭前柏树子。唵哑吽。苏噜苏噜娇唎娇唎。等为活句。盖谓有字义可寻。则为死句。无字义可寻。则曰活句也。如此会取。别末后句尚未是初句。而活句巳尽成死句矣。水里月轮岂容捞漉。空中火聚。安可推排。果能化毒药为醍醐。嚼金刚为香饭。脚跟著地。鼻孔撩天。自然知得祖师所言。无非末后句。无非活句。即至三藏十二分。亦无非末后句。无非活句。否则千七百则公案。尽是死句。亦无一末后句。古德云。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树倒藤枯。好一堆烂柴。古人与么老婆心切。明明道出。犹自不悟。不肯向藤树烂柴中直下承当。体取活句。只管向有句无句边。分别初末。众生颠倒。实为可怜。甚至各立门庭。回护祖父。或乃当场败阙。嫉床同参。挥剿情绝见之太阿锋。争情争见。用疗恚医痴之甘露味。增恚增痴。不知转得句圆。辨得机捷。与吾灵觉有何交涉。佛祖慧命。岂其在斯。况此因缘。本同龟毛兔角。如曰胜。则有言亦胜。无言亦胜。如曰负。则一场[忏-千+么][忏-千+罗]固负。便百转不穷。愈见其负。岂得曰胜者活句。负者死句。胜者知末后句。负者不知末后句也。朕二十余年来。于本分少得相应。于藩邸时。颇阅今时禅侣伎俩。大抵不过如是。尝于此作游戏三昧。巍巍堂堂者。折其头角。窈窈沉沉者。碎其窟窠。出泥牛于海心。载之片叶。骤玉麟于天上。控以单丝。机辨纷驰。遇者尽屈于句下。方之于古。朕实不后于人。然于所为本分相应者。何尝于此有丝毫交涉耶。为悯学人。身住大圆觉场。而不得正悟。魔外滋繁。狂参益炽。故选录从上古德专提向上之语。刊示丛林。以期灯传无尽。而凡接引初机。及问答如流。机锋迅利者。并不入选。又恐未经举出。学人眼目不明。用是取其中不误学者中止化城。有碍正知正见者。别录一帙。以供随喜。盖古人既于无梯航处。设兹梯航。朕即于无等次中。分其等次。譬如虚空。方则空方。圆则空圆。朕以方还方。以圆还圆。而为分别。然而方空圆空。等是虚空。非因分别而有同异也。是选也。譬如鼓瑟弹琴。敲金击石。丹青书翰。咏月吟花。无非游戏三昧。可佐法喜禅悦。尚不得作杨叶止啼会云。至其中有数十则可入前集者。则以选阅指月录等书之后。采教外别传。禅宗正脉。其时前集巳经刻成。难于按次添入。因即编之后集卷内。事出偶然。遂成别例。阅此书者。玩千番之玟石。忽遇九华。散百斛之小玑。间逢七采。发心参学。未妨引起疑情。明眼宗徒。不必逐条指出。譬如曾游龙藏。自然到眼立分。若其生长荜门。且任目迷五色。爰识其缘起。俟学人自择焉。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望日。
御选历代禅师语录后集上。
善慧傅大士
梁武帝请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圣师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圣师曰。大士讲经竟。
大士一日披衲顶冠靸履朝见。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
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泗州僧伽大师
唐高宗时。至长安洛阳行化。历吴楚间。手执杨枝。混于缁流。或问师何姓。即答曰。我姓何。又问师何国人。师曰。我何国人。
天台丰干禅师
师欲游五台。问寒拾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游五台。不是我同流。山曰。你去游五台作甚么。师曰。礼文殊。山曰。你不是我同流。师寻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问莫是文殊么。曰岂可有二文殊。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
师凡有人问佛理。止答随时二字。
寒山大士
赵州游天台。路次相逢。大士见牛迹。问州曰。还识牛么。州曰。不识。士指牛迹曰。此是五百罗汉游山。州曰。既是罗汉。为甚么却作牛去。士曰。苍天苍天。州呵呵大笑。士曰。作甚么。州曰。苍天苍天。士曰。这厮儿宛有大人之作。
拾得大士
国清寺半月念戒。众集。大士拍手曰。聚头作想。那事如何。维那叱之。大士曰。大德且住。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明州布袋和尚
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头。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你…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