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妄谈否。师曰。人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曰然。师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俯首。李异日又问。一大藏教。明得个甚么边事。师举拳示之。曰还会么。曰不会。师曰。这个措大。拳头也不识。曰请师指示。师曰。遇人则涂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
大梅法常禅师
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茆燕处。寂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寂。寂曰。梅子熟也。
庞居士欲验师。特相访。才见便问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师曰熟也。你向甚么处下口。士曰。百杂碎。师伸手曰。还我核子来。士无语。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蒲花柳絮。竹针麻线。
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曰。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互相不肯。同上山见师。夹山便举问。未审二人见处。那个较亲。师曰。一亲一疏。夹山复问那个亲。师曰。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上问。师曰。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大梅山旁有石库。相传神仙置药之所。一夕师梦神人告之曰。君非凡夫。石库中有圣书。受之者为地下主。不然亦为帝王。师于梦中答曰。昔僧稠不顾仙经。其卷自亡。吾以涅槃为乐。厥寿何啻与天偕老耶。神曰。此地灵府。俗人居此。立致变怪。师曰。吾寓迹梅尉之乡耳。非久据也。
忽一日谓其徒曰。来莫可抑。往莫可追。从容间闻鼯鼠声。乃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吾今逝矣。言讫示灭。
鲁祖宝云禅师
师寻常见僧来便面壁。南泉闻乃云。我寻常向僧道。佛未出世时会取。尚不得一个半个。他习么驴年去。
师因僧问如何是不言言。师曰。汝口在甚么处。曰无口。师曰。将甚么吃饭。僧无对。
泐潭常兴和尚
南泉至。见师面壁。泉乃拊师背。师问汝是阿谁。曰普愿。师曰如何。日也寻常。师曰。汝何多事。
泐潭法会禅师
师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低声。近前来向汝道。师便近前。祖打一掴曰。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师至来日独入法堂曰。请和尚道。祖曰。且去。待老汉上堂出来问。与汝证明。师忽有省。遂曰。谢大众证明。乃绕法堂一匝便去。
五泄山灵默禅师
师初谒马祖。次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曰阇黎。师回道。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师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栖止焉。
幽州宝积禅师
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
僧问如何是道。师便咄。僧曰。学人未晓。师曰去。
上堂。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麻谷宝彻禅师
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
师同南泉归宗谒径山。路逢一婆。乃问径山路向甚处去。婆曰。蓦直去。师曰。前头水深过得否。婆曰。不湿脚。师又问上岸稻得与么好。下岸稻得与么怯。婆曰。总被螃蟹吃却也。师曰。禾好香。婆曰。没气息。师又问婆在甚处住。婆曰。只在这里。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携盏三只。至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盏倾茶便行。
东寺如会禅师
仰山参。师问汝是甚处人。仰曰。广南人。师曰。我闻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否。仰曰是。师曰。此珠如何。仰曰。黑月即隐。白月即现。师曰。还将得来也无。仰曰。将得来。师曰。何不呈似老僧。仰叉手近前曰。昨到沩山。亦被索此珠。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师曰。真狮子儿。善能哮吼。仰礼拜了。却入客位。具威仪再上人事。师才见乃曰。巳相见了也。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师归方丈闭却门。仰归举似沩山。沩曰。寂子是甚么心行。仰曰。若不恁么。争识得他。
相国崔公群出为湖南观察使。见师问曰。师以何得。师曰见性得。师方病眼。公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师曰。见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谢之。
公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公曰。为甚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甚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西堂智藏禅师
师与百丈南泉同入大寂之室。李尚书尝问僧。马大师有甚么言教。僧曰。大师或说即心即佛。或说非心非佛。李曰。总过这边。李却问师。马大师有甚么言教。师呼李翱。李应诺。师曰。鼓角动也。
僧问有问有答。宾主历然。无问无答时如何。师曰。怕烂却那。
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师曰。汝有妻否。曰有。师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俗士礼谢而去。
大珠慧海禅师
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甚么处聚众来。老僧尚无舌。何曾劝人来。曰禅师对面妄语。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曰某甲却不会禅师语论也。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师曰。未是究竟。圣意若尽。第三卷更说何事。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呵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以言显于无言。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故默然。收前言语故。第三卷从默然起说。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教舍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但会净名两字便得。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一亦非一。若识净名两字假号。更说甚么究竟与不究竟。无前无后。非本非末。非净非名。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此理。
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曰如何得作佛。师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曰众生入地狱。佛性入否。师曰。如今正作恶时。更有善否。曰无。师曰。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如是。
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藏曰。固知南宗实不可测。
问三教同异。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杉山智坚禅师
师初与归宗南泉行脚时。路达一虎。各从虎边过了。泉问归宗。适来见虎似个甚么。宗曰。似个猫儿。宗却问师。师曰。似个狗子。又问南泉。泉曰。我见是个大虫。
师吃饭次。南泉收生饭。乃曰生呢。师曰无生。泉曰。无生犹是末。泉行数步。师召曰长老。泉回头曰作么。师曰。莫道是末。
普请择蕨次。南泉拈起一茎曰。这个大好供养。师曰。非但这个。百味珍羞。他亦不顾。泉曰。虽然如是。个个须尝过始得。
石巩慧藏禅师
师本以弋猎为务。恶见沙门。因逐鹿从马祖庵前过。祖乃逆之。师遂问还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猎者。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一箭射几个。祖曰。一箭射一群。曰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直是无下手处。祖曰。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师掷下弓。投祖出家。
一日在厨作务次。祖问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师便休。师住后常以弓箭接机。
南源道明禅师
洞山参。方上法堂。师曰。巳相见了也。山便去。明日却上问曰。昨日巳蒙和尚慈悲。不知甚么处是与某甲巳相见处。师云。心心无间断。流入于性海。山曰。几合放过。
中邑洪恩禅师
仰山问如何得见佛性义。师曰。我与汝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内有一猕猴。外有猕猴从东边唤猩猩。猩猩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仰山礼谢起曰。适蒙和尚譬喻。无不了知。更有一事。只如内猕猴睡著。外猕猴欲与相见又且如何。师下绳床…
《004 御选语录(清 世宗皇帝 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