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七▪P5

  ..续本文上一页追”,将来的应该往善道上走。可是你明知故犯,那是罪上加罪。所以责怪观世音菩萨不保佑你,是一种错误。观世音菩萨时时都想保佑你,可惜你把你心里的门总是关著,不让观世音菩萨进来,观世音菩萨只好叹气:“啊!这个众生真是可怜愍者,太可怜了!”所以你不要怪观世音菩萨,应该怪你自己不争气。

  以上说的是“本迹”。还有一种因缘就是“缘了”。“缘”就是缘因,“了”就是了因。什么叫了因?就是把这个因断了,也可以说是明了因果的因。我们现在来听经闻法,有的从华盛顿州、西雅图来的大学生,有的读博士、硕士也来学佛法。为什么一这些人要从老远来到此地,参禅打坐、学习经藏、研究佛法呢?就因为要了这个因。听经就是了因的种子。你有听经的因缘,这是个“缘”因。因为“缘了”的因缘,所以说普门品。

  还有一种叫“智断”。观世音菩萨他以他的智慧、智德庄严,来教化众生,是位智慧的庄严者。“智”慧叫智德,即是“智”的德行。“断”,断德,即是断除一切无明。这断德又可以叫福德,因为他把无明断了,所以有真正的福德庄严,好像佛似的,福也足、慧也足。观世音菩萨虽然是菩萨,但是他有福德庄严也有慧德庄严,所以“智慧”,也叫福慧。

  以上合起来共有十种的因缘,所以讲这“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什么叫当尔之时?就是当时无尽意菩萨在法华会上,请问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字的因缘的时候;也就是此时,在说完妙音菩萨本事品后,现在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个时候。有一位无尽意菩萨,什么叫无尽意?总起来有三种的无尽。第一是:“世界无边尘绕绕”:世界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不要以为这世界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得见,耳朵所听得到的,这就是世界的一种边界。不是的,这世界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诸国土,无尽无穷的,所以叫“世界无边尘绕绕”。什么叫绕绕?绕,就是绕乱;绕乱就是不定的意思;不定也就是动的意思。尘就是不清净,世界上有很多微尘,试看太阳一出来,在阳光反射的光线上,可以看到无法计数的微尘,在空中上上下下,飘摇动荡,忽高忽低的。这些微尘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世界上这么多尘土从那儿来呢?溯本穷源,追究这微尘的根源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切尘是从每一个众生心里所生出来的。为什么?因为众生心里妄想太多了。妄想就好像尘一样,绕绕不安、恒常变动的样子。试看,我们所能察觉的妄想已是多得不知其数,所察觉不到的更不知有多少?有数不过来那么多!在楞严经上说:在一念中就有九十个刹那。刹那,是一段非常短的时间,而一刹那之中就有九百个生灭,所以“世界无边尘绕绕”。

  这世界是怎样有的?是因为我们众生依真起妄。一念的妄想,而变成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一切的世界相继成立。这也叫“世界无边尘绕绕”。

  第二是:“众生无尽业茫茫”:世界是无边的,就因为有世界,所以也就生出众生来。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有很多种的因缘和合而生。大概来讲有四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怎么会有胎生呢?胎因情有,胎生是因为有这种爱情,因而有了新生命。卵因想生,是由想而成的。湿生是依湿而生,在那个有湿气的地方也就生出来了。化生即变化而生,是自然能变化而生的生命,不靠父母之缘而生。再详细的讲有十二类的众生,其余八种: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这么多的众生,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众生是从佛性那儿来的,所以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虽然所有的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不是说众生就是佛了,不是说不修行就成佛。必定要用功去修行、参禅、学佛法....这样才能返本还原而成佛。不是说众生现在就是佛,不用修行了,这简直是一种邪知邪见!而是必定要修行、学佛法、依教奉行,才能成佛。所以才说众生是从佛性出来的。

  第三是:“爱河无底浪滔滔”:“爱河”,是指男女的爱;不单人类讲爱,就是异类、畜生也执迷不悟地执著这个“爱”,尤其畜生更不明理,所以其淫欲心非常重。它们时时刻刻都想行淫欲。若能清心寡欲,自净其心,割爱断欲,就离成佛不远了。这“爱河”是没有底的,越陷越深,越深越向下沉,是没有“底”的。“浪滔滔”,这种波浪滔滔是连绵不断的,就像水波浪。为什么海水上会有波浪呢?就因为众生心里有波浪。众生心里有波浪,就因为爱河有波浪,这个“爱”你想扯也扯不断!用再利的刀想把情爱斩断,还是不容易的。但你若真正有了智慧,对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所谓“慧剑斩情丝”。没有智慧的人,就掉在爱河里,越掉越深,掉到什么地方呢?根本就没有个底。越掉越深、越深越掉,就是往下降,总而言之,没有完了的时侯,是故名为无尽意。

  因为这三种意思,所以无尽意菩萨,欲把这无量世界,变成极乐世界。欲将无尽的众生,都教化成佛。又把这无底的爱河,统统填上。所以无尽意菩萨,名为无尽意。

  菩萨,这两个字是简称,具足云“菩提萨埵”,是梵文。中文的意思,菩者,觉也;萨者,情也。菩提,就是觉道。萨埵,就是个有情。也就是用觉悟的道理,去觉悟一切有情。用自觉的这种道理,去觉悟一切众生。就是我开悟了,我也想办法教每一个人都开悟,这叫自觉觉他。那么菩萨又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菩萨是从众生这儿来的。菩萨原来也是个众生,和你我他所有众生是一样的,没有分别。不过,他是众生里面的一位觉悟者,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我们这个众生,就是众生里面的迷昧者,还没有觉悟。你如果今天觉悟,今天就是菩萨;如果明天你觉悟,明天你是菩萨。觉悟什么呢?觉悟这个无明。你能知道这个无明的来处,把无明破了,这便是“觉”。若不能破无明,就是“不觉”。把无明破了,法性也就自然现前,爱河也就干竭了;爱河干了智慧就现前,这就是觉悟。菩萨是觉悟有情,也是有情觉悟。来回讲都可以的。菩萨又叫“大道心”的众生,他的道心最大,又叫“开士”,他能以开众生的愚痴,而显现本有之佛性,这叫菩萨。

  “即从座起”:在这法华会上,当无尽意菩萨听佛讲完了妙音菩萨本事品后,随即他就从他的座位上站起来。为什么要站起来?无论在那一个大会场里,当你要说话时,必须先站起身来,不可以只坐在那地方,一举手,就问问题了。这样子太随便了!这时无尽意菩萨想要讲话,他不但即从座起,而且还“偏袒右肩”。为什么要露出右肩呢?为了表示恭敬,这表示身业恭敬。

  “合掌向佛”:接著无尽意菩萨就合起双掌。“而作是言”:对著佛就这样说了。

  从“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此段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时,他所写的。以此用来描述这个法会的因缘。由“世尊”开始就是无尽意菩萨所说的话。

  无尽意菩萨称了一声:“世尊啊!”。世尊,就是世出世之尊,世间和出世间都最尊敬他。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称了一声世尊后,就说:“观世音菩萨有这么大的威神力,他的慈悲愿力这么大。他能够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三十二应身,是以什么因缘而叫“观世音菩萨”呢?”以何因缘,也就是请问观音菩萨在过去所修的是什么法门,而他的名字叫“观世音”呢?

  这是无尽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问的问题。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此句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藏时,依照这文法写下来的。 “善男子”:是释迦牟尼佛称呼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啊!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若有”是假设之词,就是当有而末有,现在还没有,将来或者会有。将来或者有百千万亿那么多数量的众生。这些众生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十二类的众生皆包括在内。“受诸苦恼”:这个“诸”字,可以当“多”字讲,也可当作语助词讲。怎样叫语助词呢?这“诸”字就是指一个众生受苦,就是专门指那一个众生而言。

  “受”是遭受到。

  “诸”也可以指很多种的苦恼。这是不把它当作语助词说,每一个众生他受了那种苦恼。诸,也就指他所受的“那种苦恼”。

  然而这“苦恼”有多少?大概有四种:(1)一人受一苦。(2)一人受多苦。(3)多人受一苦。(4)多人受多苦。一人受一苦的,如哑吧,他自己本人有苦自己知,也不能告诉人,所谓:“哑吧吃黄连”。一人受多苦,例如一个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遭遇苦恼,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不是盗贼,就是火烧。所有世间的苦恼,他都尝遍了。一个人而遍尝一切苦,这叫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就好像现在的越南,发生战争,作战时飞机轰炸,枪林弹雨,生灵涂炭,死伤不知其数,甚可悲矣。在一个国家里的众多人,受同一种类的苦,这种苦恼叫多人受一苦。又有一种如瘟疫流行病,很多人皆受这种传染病的威胁,病得死去活来,这种苦恼,虽未至死,但疾病是非常痛苦,这也是多人受一苦。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苦恼,讲也讲不完,不胜枚举。这个世界就是个苦恼的世界。众生也多,苦恼也不少。究竟有多少种苦恼呢?根本没有数量可数的。总括起来讲有八万四千种。

  那么,受这种苦恼时,当怎么办呢?谁都会有苦恼的。当我们受苦恼时,切切要牢记,不要忘了这位观世音菩萨。当我们受苦恼时,就应该“闻是观世音菩萨”。

  “闻”:是自己本来不知道的,好像美…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