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七▪P5

  ..續本文上一頁追”,將來的應該往善道上走。可是你明知故犯,那是罪上加罪。所以責怪觀世音菩薩不保佑你,是一種錯誤。觀世音菩薩時時都想保佑你,可惜你把你心裏的門總是關著,不讓觀世音菩薩進來,觀世音菩薩只好歎氣:“啊!這個衆生真是可憐愍者,太可憐了!”所以你不要怪觀世音菩薩,應該怪你自己不爭氣。

  以上說的是“本迹”。還有一種因緣就是“緣了”。“緣”就是緣因,“了”就是了因。什麼叫了因?就是把這個因斷了,也可以說是明了因果的因。我們現在來聽經聞法,有的從華盛頓州、西雅圖來的大學生,有的讀博士、碩士也來學佛法。爲什麼一這些人要從老遠來到此地,參禅打坐、學習經藏、研究佛法呢?就因爲要了這個因。聽經就是了因的種子。你有聽經的因緣,這是個“緣”因。因爲“緣了”的因緣,所以說普門品。

  還有一種叫“智斷”。觀世音菩薩他以他的智慧、智德莊嚴,來教化衆生,是位智慧的莊嚴者。“智”慧叫智德,即是“智”的德行。“斷”,斷德,即是斷除一切無明。這斷德又可以叫福德,因爲他把無明斷了,所以有真正的福德莊嚴,好像佛似的,福也足、慧也足。觀世音菩薩雖然是菩薩,但是他有福德莊嚴也有慧德莊嚴,所以“智慧”,也叫福慧。

  以上合起來共有十種的因緣,所以講這“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什麼叫當爾之時?就是當時無盡意菩薩在法華會上,請問觀世音菩薩這個名字的因緣的時候;也就是此時,在說完妙音菩薩本事品後,現在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時候。有一位無盡意菩薩,什麼叫無盡意?總起來有叁種的無盡。第一是:“世界無邊塵繞繞”:世界是無量無邊的,我們不要以爲這世界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得見,耳朵所聽得到的,這就是世界的一種邊界。不是的,這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此國土、他國土、無量諸國土,無盡無窮的,所以叫“世界無邊塵繞繞”。什麼叫繞繞?繞,就是繞亂;繞亂就是不定的意思;不定也就是動的意思。塵就是不清淨,世界上有很多微塵,試看太陽一出來,在陽光反射的光線上,可以看到無法計數的微塵,在空中上上下下,飄搖動蕩,忽高忽低的。這些微塵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世界上這麼多塵土從那兒來呢?溯本窮源,追究這微塵的根源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切塵是從每一個衆生心裏所生出來的。爲什麼?因爲衆生心裏妄想太多了。妄想就好像塵一樣,繞繞不安、恒常變動的樣子。試看,我們所能察覺的妄想已是多得不知其數,所察覺不到的更不知有多少?有數不過來那麼多!在楞嚴經上說:在一念中就有九十個刹那。刹那,是一段非常短的時間,而一刹那之中就有九百個生滅,所以“世界無邊塵繞繞”。

  這世界是怎樣有的?是因爲我們衆生依真起妄。一念的妄想,而變成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一切的世界相繼成立。這也叫“世界無邊塵繞繞”。

  第二是:“衆生無盡業茫茫”:世界是無邊的,就因爲有世界,所以也就生出衆生來。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有很多種的因緣和合而生。大概來講有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怎麼會有胎生呢?胎因情有,胎生是因爲有這種愛情,因而有了新生命。卵因想生,是由想而成的。濕生是依濕而生,在那個有濕氣的地方也就生出來了。化生即變化而生,是自然能變化而生的生命,不靠父母之緣而生。再詳細的講有十二類的衆生,其余八種: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有這麼多的衆生,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衆生是從佛性那兒來的,所以才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雖然所有的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不是說衆生就是佛了,不是說不修行就成佛。必定要用功去修行、參禅、學佛法....這樣才能返本還原而成佛。不是說衆生現在就是佛,不用修行了,這簡直是一種邪知邪見!而是必定要修行、學佛法、依教奉行,才能成佛。所以才說衆生是從佛性出來的。

  第叁是:“愛河無底浪滔滔”:“愛河”,是指男女的愛;不單人類講愛,就是異類、畜生也執迷不悟地執著這個“愛”,尤其畜生更不明理,所以其淫欲心非常重。它們時時刻刻都想行淫欲。若能清心寡欲,自淨其心,割愛斷欲,就離成佛不遠了。這“愛河”是沒有底的,越陷越深,越深越向下沈,是沒有“底”的。“浪滔滔”,這種波浪滔滔是連綿不斷的,就像水波浪。爲什麼海水上會有波浪呢?就因爲衆生心裏有波浪。衆生心裏有波浪,就因爲愛河有波浪,這個“愛”你想扯也扯不斷!用再利的刀想把情愛斬斷,還是不容易的。但你若真正有了智慧,對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了,所謂“慧劍斬情絲”。沒有智慧的人,就掉在愛河裏,越掉越深,掉到什麼地方呢?根本就沒有個底。越掉越深、越深越掉,就是往下降,總而言之,沒有完了的時侯,是故名爲無盡意。

  因爲這叁種意思,所以無盡意菩薩,欲把這無量世界,變成極樂世界。欲將無盡的衆生,都教化成佛。又把這無底的愛河,統統填上。所以無盡意菩薩,名爲無盡意。

  菩薩,這兩個字是簡稱,具足雲“菩提薩埵”,是梵文。中文的意思,菩者,覺也;薩者,情也。菩提,就是覺道。薩埵,就是個有情。也就是用覺悟的道理,去覺悟一切有情。用自覺的這種道理,去覺悟一切衆生。就是我開悟了,我也想辦法教每一個人都開悟,這叫自覺覺他。那麼菩薩又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菩薩是從衆生這兒來的。菩薩原來也是個衆生,和你我他所有衆生是一樣的,沒有分別。不過,他是衆生裏面的一位覺悟者,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我們這個衆生,就是衆生裏面的迷昧者,還沒有覺悟。你如果今天覺悟,今天就是菩薩;如果明天你覺悟,明天你是菩薩。覺悟什麼呢?覺悟這個無明。你能知道這個無明的來處,把無明破了,這便是“覺”。若不能破無明,就是“不覺”。把無明破了,法性也就自然現前,愛河也就幹竭了;愛河幹了智慧就現前,這就是覺悟。菩薩是覺悟有情,也是有情覺悟。來回講都可以的。菩薩又叫“大道心”的衆生,他的道心最大,又叫“開士”,他能以開衆生的愚癡,而顯現本有之佛性,這叫菩薩。

  “即從座起”:在這法華會上,當無盡意菩薩聽佛講完了妙音菩薩本事品後,隨即他就從他的座位上站起來。爲什麼要站起來?無論在那一個大會場裏,當你要說話時,必須先站起身來,不可以只坐在那地方,一舉手,就問問題了。這樣子太隨便了!這時無盡意菩薩想要講話,他不但即從座起,而且還“偏袒右肩”。爲什麼要露出右肩呢?爲了表示恭敬,這表示身業恭敬。

  “合掌向佛”:接著無盡意菩薩就合起雙掌。“而作是言”:對著佛就這樣說了。

  從“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此段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典時,他所寫的。以此用來描述這個法會的因緣。由“世尊”開始就是無盡意菩薩所說的話。

  無盡意菩薩稱了一聲:“世尊啊!”。世尊,就是世出世之尊,世間和出世間都最尊敬他。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無盡意菩薩稱了一聲世尊後,就說:“觀世音菩薩有這麼大的威神力,他的慈悲願力這麼大。他能夠救七難、解叁毒、應二求、十四無畏、十九說法,叁十二應身,是以什麼因緣而叫“觀世音菩薩”呢?”以何因緣,也就是請問觀音菩薩在過去所修的是什麼法門,而他的名字叫“觀世音”呢?

  這是無盡意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請問的問題。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此句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依照這文法寫下來的。 “善男子”:是釋迦牟尼佛稱呼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啊!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若有”是假設之詞,就是當有而末有,現在還沒有,將來或者會有。將來或者有百千萬億那麼多數量的衆生。這些衆生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十二類的衆生皆包括在內。“受諸苦惱”:這個“諸”字,可以當“多”字講,也可當作語助詞講。怎樣叫語助詞呢?這“諸”字就是指一個衆生受苦,就是專門指那一個衆生而言。

  “受”是遭受到。

  “諸”也可以指很多種的苦惱。這是不把它當作語助詞說,每一個衆生他受了那種苦惱。諸,也就指他所受的“那種苦惱”。

  然而這“苦惱”有多少?大概有四種:(1)一人受一苦。(2)一人受多苦。(3)多人受一苦。(4)多人受多苦。一人受一苦的,如啞吧,他自己本人有苦自己知,也不能告訴人,所謂:“啞吧吃黃連”。一人受多苦,例如一個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遭遇苦惱,不是天災,就是人禍;不是盜賊,就是火燒。所有世間的苦惱,他都嘗遍了。一個人而遍嘗一切苦,這叫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就好像現在的越南,發生戰爭,作戰時飛機轟炸,槍林彈雨,生靈塗炭,死傷不知其數,甚可悲矣。在一個國家裏的衆多人,受同一種類的苦,這種苦惱叫多人受一苦。又有一種如瘟疫流行病,很多人皆受這種傳染病的威脅,病得死去活來,這種苦惱,雖未至死,但疾病是非常痛苦,這也是多人受一苦。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的苦惱,講也講不完,不勝枚舉。這個世界就是個苦惱的世界。衆生也多,苦惱也不少。究竟有多少種苦惱呢?根本沒有數量可數的。總括起來講有八萬四千種。

  那麼,受這種苦惱時,當怎麼辦呢?誰都會有苦惱的。當我們受苦惱時,切切要牢記,不要忘了這位觀世音菩薩。當我們受苦惱時,就應該“聞是觀世音菩薩”。

  “聞”:是自己本來不知道的,好像美…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