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五▪P10

  ..续本文上一页。智慧是我德,神通是乐德,师子奋迅是净德,威猛大势是常德。因为涅槃四德圆满,所以能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对一切众生有利益,故称为力。

  自在神通力,是入究竟慈悲室;师子奋迅力,是坐究竟法王座;威猛大势力,是著究竟忍辱衣。这是入如来室,坐如来屋,著如来衣的境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说完前边的长行之后,深恐在法会中的大众,还有不明白之处,所以不厌其烦,再详细宣说这种道理,而说出下边的偈言。

  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闻法 今皆当得闻

  释迦牟尼佛说:“在法会中的大众,以及从十方来的大菩萨!你们大家应当勇猛精进,专一其心。我将要说明此事。什么事?就是我出兴于世的大因缘,故你们大众,不要生怀疑心。十方诸佛和我的智慧,都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一般凡夫俗子,不能想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何谓智慧?就是通晓诸法为智,断惑证理为慧。也可以说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

  你们现在要拿出信心及力量,住在忍辱波罗蜜中,修行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妙法莲华经的妙法,你们在以前没有听过,只有现在才能听到。我以前说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门。现在说的法,才是真实法。这种妙法,可以避凶趋吉,可以离苦得乐。”

  我今安慰汝 勿得怀疑惧 佛无不实语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别 如是今当说 汝等一心听

  我现在安慰你们,不要生出怀疑恐惧的心。佛所说的法,真实不虚。现在是讲开权显实,开近显远的法。你们要生信心,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是说真实语,佛不说妄言。佛的智慧是不可称量的。

  佛所得第一妙法,犹如大海,深不可测。现在是应该说的时候,你们要聚精会神、专心一致来听。

  (记录者按):现在万佛圣城规定,凡是在万佛圣城修道的人,一定要会诵三经中之一经。何谓三经?就是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是行菩萨道的经,楞严经是开智慧的经,法华经是成佛道的经。所以此三经是万佛圣城必修之功课。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

  当这时,世尊说完这首偈言之后,告诉弥勒菩萨说:我现在于此法会中,宣告这种因缘,你们大众要注意的听。阿逸多!这些无量无数阿僧祇那样多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你们大众在往昔的时候,根本没有见过这样多的菩萨吧!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我在这个娑婆(堪忍)世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我来教化、指导这些大菩萨。调伏其心,令他们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没有见思惑、没有尘沙惑、没有习气、没有脾气。令他们统统发菩提心,修菩提道,这是我在过去生中所成就的,他们都是我往昔的弟子。

  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他们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也就是下方世界。在此世界虚空中住。这种境界,凡夫俗子无法可以知道。若是获得五眼六通的人,看见虚空中,有种种宫殿、种种楼阁,皆是用七宝所成。每座宫殿,每座楼阁,成为诸佛说法的道场。有诸大菩萨在那里听法、修行,所以叫法界。

  遍满虚空,都是充满佛法之处。在娑婆世界下边十六万八千由旬虚空之处,就是现在从地涌出诸大菩萨所居住之处。他们对于一切经典,或读或诵,非常流利,没有障碍。就是一句一字,也不会遗漏或忘失。还能思惟和分别经文的妙义。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这些善男子等,他们不欢喜在众(三界)的地方。有五阴就是在众。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不乐在众。他们虽然超出三界,了达诸法,但是多有所说。他们愿意住在清净的地方,也就是第一义谛。他们对于无说无言的第一义谛法,勤行精进,时时刻刻在修行,一点也不懒惰。他们研究佛法、修持佛法,没有休息的时候,所谓“为法忘躯”。为了佛法,忘了一切,这才是学佛法的本色。

  他们也不在人间住,也不在天上住,而住在虚空中。他们欢喜深远的大智大慧,没有一切的障碍。也常常欢喜修行诸佛所说的法,对于佛法一心精进,没有二念,专心求佛的无上智慧。

  我们为什么遇著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为有障碍。障碍有烦恼障和所知障。

  何谓烦恼障?执著五蕴为我,此我执的妄见,能引起生一切烦恼。能障碍证涅槃(涅槃为寂静之理)。

  何谓所知障?执著五蕴法为实有,此法执的妄见,能覆障所知,而使人不知,能障碍证菩提(菩提为无漏之智)。

  又有四种障:1、惑障: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思惑。2、业障:身、口、意所造之恶业。3、报障: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苦报。4、见障:诸邪知邪见,能障碍正道。

  以上六种障,其中最坏的是所知障。如果不知道,没有障碍;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碍,而生起贡高我慢的思想。好像在没有学佛法之前,没有障碍。学了几年佛法之后,觉得自己比谁都懂得多,这就是被知所障碍。学佛法的目的,本来是学无障碍,可是反而学出障碍。有了障碍,就不能证入菩提正道。因自性真如反蒙上障碍。有大智大慧的人,没有一切障碍。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焉”。无论怎样,都是欢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这时,释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深恐大众不明白这种道理,所以用偈颂再说一次。

  阿逸汝当知 是诸大菩萨 从无数劫来 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发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 志乐于静处 舍大众愦闹 不乐多所说

  释迦牟尼佛将前边长行的义理重说一次,叫一声阿逸多!你们应当知道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他们从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学习佛的智慧。勇猛精进,没有懈怠的时候。

  他们从初发心起,一直到现在成了大菩萨,都是由我亲自教化,令他们发修无上佛道的道心。这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的弟子,他们现在是依止在娑婆世界的下边虚空而住。现在从地涌出,来到法会做影响众,影响大众发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些大菩萨,他们修头陀(抖擞)行,也就是修苦行。他们志愿欢喜住在寂静的地方,不受喧哗的声音所扰乱。舍离大众的愦闹,也就是把烦恼舍去。换言之,把见思的烦恼、尘沙的烦恼、无明的烦恼等,统统舍离,他们不欢喜多说话,保持寂静。

  头陀行有十二种的规定,简单说一说。

  1、粪扫衣:把人家丢在垃圾堆的破衣碎布,拾之洗净,缝制为衣。

  2、但三衣:就是祖衣(二十五条)、七衣(七条)、五衣(五条)。除此三衣外,不用其他长衣。以上二种,属于衣服方面的规定。

  3、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请,不食僧团之物。托钵乞食,令众生种福田。

  4、次第乞食:依次第沿门乞食,不择贫富,以七家为限,不可多乞。

  5、日中一食:每日只食一餐,过午不食。现在僧人持日中一食者,如凤毛麟角之少,多数持过午不食,所以早晨可以喝粥。

  6、节量食:只受一钵之食,不受多食。少食少欲念,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

  7、过午不饮浆:绝对不饮牛乳及蜜糖等,就是果汁及咖啡等,也在禁止中。以上五种,属于饮食方面的规定。

  8、住阿兰若处:就是住在深山穹谷寂静的地方,远离闹市的喧哗,令身心清净,安心修道。

  9、住坟墓处:住在葬死人的地方,修白骨观,远离五欲之念,不生贪欲之心。

  10、住树下处:住在大树之下,但不可超过三宿。过三宿后便搬到别处去,为兔生攀缘心故。

  11、住露天处:在树下住,尚有庇荫。今为去贪心,而住在露天处。

  12、常坐不卧:无论住在那里,都是坐禅式的跏趺坐。所谓“夜不倒单”,也就是胁不著席。以上五种,属住处方面的规定。

  修苦行的行者,应该遵守这十二条规定,否则,对于衣食住起了贪心,就障碍修道。可是法无定法,先要遵守其中某条修行,可是要彻底,有始有终。慢慢习惯成自然,就能完成头陀行的规则。

  如是诸子等 学习我道法 昼夜常精进 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坚固 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 其心无所畏

  这些弟子们,依教奉行,学习我所教化的佛道与佛法。他们为求佛道的缘故,所以昼夜六时,勇猛用功,没有懒惰的情形。

  众生都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企求。求之不得,便生烦恼,用五停心观来控制。对于多贪的众生,令修不净观。观察本身是个臭皮囊,九孔常流不净物,没有一处是清净的。对于多嗔的众生,令修慈悲观。有慈悲心的人,对任何人不会发脾气。视一切众生,如同子女,如是观,便生慈悲心。对于多痴的众生,令修因缘观。观察十二因缘法,而能悟生死流转之理。对于多障的众生,令修念佛观。不用修观空、观假、观中的法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对于散乱的众生,令修数息观。计算吸气的数,或者计算呼气的数,久而久之,而能控制心猿意马的妄想,停止散乱心。这是修道人必须修持的课程。

  他们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虚空之中。他们的志念力,非常…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