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是我德,神通是樂德,師子奮迅是淨德,威猛大勢是常德。因爲涅槃四德圓滿,所以能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對一切衆生有利益,故稱爲力。
自在神通力,是入究竟慈悲室;師子奮迅力,是坐究竟法王座;威猛大勢力,是著究竟忍辱衣。這是入如來室,坐如來屋,著如來衣的境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說完前邊的長行之後,深恐在法會中的大衆,還有不明白之處,所以不厭其煩,再詳細宣說這種道理,而說出下邊的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釋迦牟尼佛說:“在法會中的大衆,以及從十方來的大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勇猛精進,專一其心。我將要說明此事。什麼事?就是我出興于世的大因緣,故你們大衆,不要生懷疑心。十方諸佛和我的智慧,都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一般凡夫俗子,不能想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何謂智慧?就是通曉諸法爲智,斷惑證理爲慧。也可以說通達有爲之事相,爲智;通達無爲之空理,爲慧。
你們現在要拿出信心及力量,住在忍辱波羅蜜中,修行善事。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妙法蓮華經的妙法,你們在以前沒有聽過,只有現在才能聽到。我以前說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門。現在說的法,才是真實法。這種妙法,可以避凶趨吉,可以離苦得樂。”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我現在安慰你們,不要生出懷疑恐懼的心。佛所說的法,真實不虛。現在是講開權顯實,開近顯遠的法。你們要生信心,所謂“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是說真實語,佛不說妄言。佛的智慧是不可稱量的。
佛所得第一妙法,猶如大海,深不可測。現在是應該說的時候,你們要聚精會神、專心一致來聽。
(記錄者按):現在萬佛聖城規定,凡是在萬佛聖城修道的人,一定要會誦叁經中之一經。何謂叁經?就是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是行菩薩道的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經,法華經是成佛道的經。所以此叁經是萬佛聖城必修之功課。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于此大衆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诃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當這時,世尊說完這首偈言之後,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現在于此法會中,宣告這種因緣,你們大衆要注意的聽。阿逸多!這些無量無數阿僧祇那樣多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你們大衆在往昔的時候,根本沒有見過這樣多的菩薩吧!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我在這個娑婆(堪忍)世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之後。我來教化、指導這些大菩薩。調伏其心,令他們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見思惑、沒有塵沙惑、沒有習氣、沒有脾氣。令他們統統發菩提心,修菩提道,這是我在過去生中所成就的,他們都是我往昔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也就是下方世界。在此世界虛空中住。這種境界,凡夫俗子無法可以知道。若是獲得五眼六通的人,看見虛空中,有種種宮殿、種種樓閣,皆是用七寶所成。每座宮殿,每座樓閣,成爲諸佛說法的道場。有諸大菩薩在那裏聽法、修行,所以叫法界。
遍滿虛空,都是充滿佛法之處。在娑婆世界下邊十六萬八千由旬虛空之處,就是現在從地湧出諸大菩薩所居住之處。他們對于一切經典,或讀或誦,非常流利,沒有障礙。就是一句一字,也不會遺漏或忘失。還能思惟和分別經文的妙義。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衆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這些善男子等,他們不歡喜在衆(叁界)的地方。有五陰就是在衆。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不樂在衆。他們雖然超出叁界,了達諸法,但是多有所說。他們願意住在清淨的地方,也就是第一義谛。他們對于無說無言的第一義谛法,勤行精進,時時刻刻在修行,一點也不懶惰。他們研究佛法、修持佛法,沒有休息的時候,所謂“爲法忘軀”。爲了佛法,忘了一切,這才是學佛法的本色。
他們也不在人間住,也不在天上住,而住在虛空中。他們歡喜深遠的大智大慧,沒有一切的障礙。也常常歡喜修行諸佛所說的法,對于佛法一心精進,沒有二念,專心求佛的無上智慧。
我們爲什麼遇著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爲有障礙。障礙有煩惱障和所知障。
何謂煩惱障?執著五蘊爲我,此我執的妄見,能引起生一切煩惱。能障礙證涅槃(涅槃爲寂靜之理)。
何謂所知障?執著五蘊法爲實有,此法執的妄見,能覆障所知,而使人不知,能障礙證菩提(菩提爲無漏之智)。
又有四種障:1、惑障:貪欲、嗔恚、愚癡等之思惑。2、業障:身、口、意所造之惡業。3、報障: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之苦報。4、見障:諸邪知邪見,能障礙正道。
以上六種障,其中最壞的是所知障。如果不知道,沒有障礙;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礙,而生起貢高我慢的思想。好像在沒有學佛法之前,沒有障礙。學了幾年佛法之後,覺得自己比誰都懂得多,這就是被知所障礙。學佛法的目的,本來是學無障礙,可是反而學出障礙。有了障礙,就不能證入菩提正道。因自性真如反蒙上障礙。有大智大慧的人,沒有一切障礙。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無論怎樣,都是歡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時,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深恐大衆不明白這種道理,所以用偈頌再說一次。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于靜處 舍大衆愦鬧 不樂多所說
釋迦牟尼佛將前邊長行的義理重說一次,叫一聲阿逸多!你們應當知道從地湧出的大菩薩,他們從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學習佛的智慧。勇猛精進,沒有懈怠的時候。
他們從初發心起,一直到現在成了大菩薩,都是由我親自教化,令他們發修無上佛道的道心。這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的弟子,他們現在是依止在娑婆世界的下邊虛空而住。現在從地湧出,來到法會做影響衆,影響大衆發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這些大菩薩,他們修頭陀(抖擻)行,也就是修苦行。他們志願歡喜住在寂靜的地方,不受喧嘩的聲音所擾亂。舍離大衆的愦鬧,也就是把煩惱舍去。換言之,把見思的煩惱、塵沙的煩惱、無明的煩惱等,統統舍離,他們不歡喜多說話,保持寂靜。
頭陀行有十二種的規定,簡單說一說。
1、糞掃衣:把人家丟在垃圾堆的破衣碎布,拾之洗淨,縫製爲衣。
2、但叁衣:就是祖衣(二十五條)、七衣(七條)、五衣(五條)。除此叁衣外,不用其他長衣。以上二種,屬于衣服方面的規定。
3、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請,不食僧團之物。托缽乞食,令衆生種福田。
4、次第乞食:依次第沿門乞食,不擇貧富,以七家爲限,不可多乞。
5、日中一食:每日只食一餐,過午不食。現在僧人持日中一食者,如鳳毛麟角之少,多數持過午不食,所以早晨可以喝粥。
6、節量食:只受一缽之食,不受多食。少食少欲念,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
7、過午不飲漿:絕對不飲牛乳及蜜糖等,就是果汁及咖啡等,也在禁止中。以上五種,屬于飲食方面的規定。
8、住阿蘭若處:就是住在深山穹谷寂靜的地方,遠離鬧市的喧嘩,令身心清淨,安心修道。
9、住墳墓處:住在葬死人的地方,修白骨觀,遠離五欲之念,不生貪欲之心。
10、住樹下處:住在大樹之下,但不可超過叁宿。過叁宿後便搬到別處去,爲兔生攀緣心故。
11、住露天處:在樹下住,尚有庇蔭。今爲去貪心,而住在露天處。
12、常坐不臥:無論住在那裏,都是坐禅式的跏趺坐。所謂“夜不倒單”,也就是脅不著席。以上五種,屬住處方面的規定。
修苦行的行者,應該遵守這十二條規定,否則,對于衣食住起了貪心,就障礙修道。可是法無定法,先要遵守其中某條修行,可是要徹底,有始有終。慢慢習慣成自然,就能完成頭陀行的規則。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爲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這些弟子們,依教奉行,學習我所教化的佛道與佛法。他們爲求佛道的緣故,所以晝夜六時,勇猛用功,沒有懶惰的情形。
衆生都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企求。求之不得,便生煩惱,用五停心觀來控製。對于多貪的衆生,令修不淨觀。觀察本身是個臭皮囊,九孔常流不淨物,沒有一處是清淨的。對于多嗔的衆生,令修慈悲觀。有慈悲心的人,對任何人不會發脾氣。視一切衆生,如同子女,如是觀,便生慈悲心。對于多癡的衆生,令修因緣觀。觀察十二因緣法,而能悟生死流轉之理。對于多障的衆生,令修念佛觀。不用修觀空、觀假、觀中的法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對于散亂的衆生,令修數息觀。計算吸氣的數,或者計算呼氣的數,久而久之,而能控製心猿意馬的妄想,停止散亂心。這是修道人必須修持的課程。
他們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虛空之中。他們的志念力,非常…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