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算,或者用譬喻来比方,也不能说出确实的数目,也不能知道准确的数目。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之后,每位菩萨都来到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的处所。到达之后,向二位世尊五体投地顶礼,身心恭敬。又到从十方来的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前,向他们顶礼。右绕三匝,表示恭敬。然后合其掌来,必恭必敬瞻仰于诸佛的尊颜。用诸菩萨种种赞叹之辞来赞叹:“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我们每天所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就是赞叹佛之法。这些诸菩萨顶礼赞叹之后,退立在一面,专一其心瞻仰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目不暂舍。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这些大菩萨,从地涌出的一开始,就用菩萨种种的赞法,来赞叹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以及从十方来的诸佛。像这样的赞叹于佛,已经经过有五十小劫那样长的时间了。
何谓小劫?从人寿十岁开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增一寸。这样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一增)。然后再向下减,也是每隔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一减),所谓“一增一减为一劫”。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说什么法。这时会中有人怀疑:“释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说法才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后说妙法莲华经,从开始到终了,只说了八年。为什么在经文中说:释迦牟尼佛演说妙法莲华经,经过五十小劫?没有根据吧!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在维摩经上有这样的记载:维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积不过是长一丈宽一丈的一间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纳三万二千师子座。每个师子座,高达八万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一个方丈室,怎能容纳这样高大三万二千师子座呢?这就是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圆融无碍的境界。不过凡夫不明白这种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过一念之间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谓“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长时间,一念也不算是短时间。总而言之,不要执著,不要有分别心。
现在讲个公案,给大家作参考。高峰妙禅师,他在西天目山的悬崖,倒挂莲华上打坐。为什么在那么危险的地方打坐呢?因为他在打坐的时候,常常入梦乡,而障碍修行,所以发愿,到悬崖处打坐。如果睡著时,便堕入山涧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觉,不要贪睡。经过一天的时间,没有睡觉。为什么?不敢睡。因为如果睡著了便身堕山涧,性命就完了。为了生存,于是得忍著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实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禅中睡著了。身体向前一倾,果然从倒挂莲华上落到万丈的山涧中,他心中在想,这回可完了,绝对没有生存的希望。于是将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个长觉吧!
高峰妙禅师的身体,下落到一半的时候,韦陀菩萨前来护法,在虚空中将他托住,送到上边来。他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向上升起,最后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询问:“那位善神来护法我?”韦陀菩萨回答:“护法韦陀。”他听到韦陀之言,乃生骄傲心。在心里想:“我能感应韦陀菩萨来护法,大概世界上像我这样精进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于是乃向韦陀菩萨问:“韦陀菩萨!在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进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韦陀菩萨说:“像你这样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贡高我慢的心,我在八万大劫中,再也不护你的法!”说完之后,转身而去。
高峰妙禅师在此时,生起惭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韦陀菩萨不护我的法,我也要参禅打坐,修行道业。因此,打起精神,开始坐禅。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著了。于是又堕落山涧中。他想:这回一定没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有护法善神将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虚空中问:“是那位护法?”韦陀菩萨说:“护法韦陀。”高峰妙禅师一听,发起脾气地说:“老韦!你说在八万大劫中不护我的法,为何你现在又救我?你岂不是犯了打妄语戒吗?”韦陀菩萨说:“因为你一哭,生忏悔心,非常虔诚,而且认真,所以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既然超过时间,我就应该来护你的法。”由此可证,一念的忏悔,可以超过八万大劫。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中没有讲话,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也没有讲话。这五十小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是因为佛的神通力缘故,令大众觉得好像只有半天的时间。换言之,虽然在半日,可是已经超过五十小劫。虽有五十小劫,犹如半天一样。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当尔之时,四众也藉著佛大威神力的缘故,看见从地涌出诸大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究竟能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
现在讲讲时间的问题。在经上说:四王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二百年。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时间加一倍计之。四王天的天人寿命为五百岁。忉利天的天人寿命为一千岁。夜摩天的天人寿命为二千岁。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寿命加一倍计之。
佛住世的时候,有位外道问摩诃迦栴延(议论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来生,若是有来生,为什么人死了之后,不回来报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狱中,怎能回来呢?”外道又问:“生到天上的人,为什么不回来报告受乐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会儿,第三天回来送信,可是人间已过几百年。你怎能见到呢?”这时,外道无话可说,告辞而退。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在无量百千万亿大菩萨之中,有四位大导师。第一位导师,名叫上行。第二位导师,名叫无边行。第三位导师,名叫净行。第四位导师,名叫安立行。因为他们所修的行门,是最高上、最无边、最清净、最安隐。这四位导师在这些大菩萨之中,是他们的首领,是他们唱导之师,也就是唱赞的领袖。
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这四位导师菩萨,在大众的前面,各各合其掌来,观瞻释迦牟尼佛的尊颜,而问讯说:“世尊!现在您老人家没有病痛吧?没有烦恼吧?对于四种安乐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得到安乐吧!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很容易教化吗?不会有什么障碍吧!不会令世尊生疲倦吧!不会令世尊劳苦吧!”
身安乐行:就是身当远离十种之事:1、豪势。2、神人邪法。3、凶险嬉戏。4、栴陀罗(屠夫)。5、二乘众。6、欲想。7、五种不男之人。8、危害之处。9、讥嫌之事。10、畜养年少之沙弥。
口安乐行:就是口当远离四种之语:1、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2、不轻慢他人。3、不赞叹他人,也不毁谤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乐行:就是意当远离四种之过:1、嫉谄。2、轻骂。3、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4、争竞。
愿安乐行:是对于妙法莲华经不闻、不知、不觉的众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导众生入是法中。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当尔之时,上行菩萨、无边行菩萨、净行菩萨、安立行菩萨,这四位大菩萨,用偈颂来问候释迦牟尼佛的近况,也就是问安的意思。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世尊!您很安乐(身舒无危为安,心明无忧为乐)吧!也没有疾病,也没有忧恼。所教化的众生,一定很愉快,没有疲倦的感觉吧!又者,一切众生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会有什么困难?他们不会令世尊生起疲劳吗?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在无量菩萨大众之中,就这样地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各位善男子!如来我很安乐,也没有病痛,也没有忧恼。所有一切众生,都很容易教化度脱。因为他们努力修道,勇猛精进,所以我不感觉疲劳。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所有的众生,他们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现在,常常受我的教化。他们也在过去生中,恭敬诸佛、尊重诸佛,种植无量无边的善根。”
此诸聚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释迦牟尼佛又说“现在我所教化这些众生,一开始见到我的身,闻到我所说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之后,即刻生出信心,受教奉行,所以有的证得罗汉果位,有的证得缘觉果位,有的证得菩萨果位。(罗汉分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果位。菩萨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五十一果位。)证得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后入到佛的智慧,证得妙觉的果位。”
“入如来慧,除去先修习学小乘的人,不…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