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罗汉才具足六种神通。
若人说法 令千万亿 无量无数 恒沙众生 得阿罗汉
具六神通 虽有是益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若能奉持
如斯经典 是则为难
假使有人说佛法,能令无量恒河沙数的众生,皆得阿罗汉的果位,皆具足六种神通。虽有这样的益处,可是还不算是难事。
在我灭度之后,有人若能奉持妙法莲华经,这才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们凡夫要听妙法莲华经,就是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分身所化诸佛,也来到灵山法会听妙法莲华经。由此可知,妙法莲华经如何之重要!此经是成佛之经典。要想成佛,必须受持此经,别无二法。
在没有讲妙法莲华经之前,我不说妙法莲华经是难遭难遇的经典。现在讲到此处,经文上也说得很明白。希望各位注意听!能听一遍法华经的功德,感应来生的智慧,无可限量。好像大海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为什么有愚痴?为什么有脾气?为什么有妄想?为什么有烦恼?一言以蔽之,皆因没有听过妙法莲华经的缘故。此经有不可思议的好处。此种好处,不可心思、不可言议,只有行者自己去体会,便知其中的妙味。
我为佛道 于无量土 从始至今 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
此经第一 若有能持 则持佛身
释迦牟尼佛说:“我为教化众生,皆成佛道的缘故,所以在无量诸佛国土,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广泛解说很多经典。先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次说阿含经,再说方等及般若诸经,现在才说妙法莲华经。在我所说诸经之中这部经为第一。”这是最希有的经典。
假使有人能受持此经,就是持诸佛的真身。佛的真身,就在妙法莲华经之中。所谓“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这三种就是受持佛的真身。
诸善男子 于我灭后 谁能受持 读诵此经 今于佛前
自说誓言
各位善男子!在我灭度之后,谁能受持此经、读诵此经、解说此经、书写此经、流通此经。现在应当在佛的面前,自己说出誓言。学佛的人,一定要发愿,愿力能鞭策自己向正道迈进,不会误入歧途。发愿不实行,好像开妄华的树,没有用处。
此经难持 若暂持者 我则欢喜 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诸佛所叹 是则勇猛 是则精进 是名持戒 行头陀者
则为疾得 无上佛道
这部妙法莲华经是难受持的经典,没有真正善根的人,不能受持。假使有人在今生暂时受持、读诵此经,我很欢喜,诸佛也欢喜。为什么?因为这个人的善根深厚,能担当大任,将佛法流通于世间,令众生能闻三宝,发菩提心,成无上道。
这个人受持法华经,为十方诸佛所赞叹:这个人受持勇猛精进而不懈怠,严守戒律而不放逸。修行十二种头陀行,很快会证得佛果。
何谓十二头陀行?1、著粪扫衣。2、但三衣。3、常行乞食。4、次第乞食。5、日中一食。6、节量而食。7、过午不饮浆。8、住寂静处。9、冢间坐。10、露地坐。11、树下宿。12、常坐不卧。修苦行的行者,必守十二种的现定。为什么要这样苦呢?因为人有贪心。所谓“欲望无止境”,贪而无厌,越多越好,结果妄想纷飞,到处攀缘,影响修道。若能修十二种苦行,看轻自己的身体,就不做它的奴隶,只要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若无贪心,即无妄想。若无妄想,即能开悟。
能于来世 读持此经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灭度后
能解其义 是诸天人 世间之眼 于恐畏世 能须臾说
一切天人 皆应供养
这个人能在来世的时候,读持法华经,才是真正佛的弟子,住在最纯淳的善地,也就是佛地。
在佛灭度之后,能了解此经典的义理,乃是诸天人之眼目。无论是天上的人,或人间的人,如果不诵读受持法华经,好像没有眼睛的盲人。
在五浊恶世之中,能在须臾之间,解说法华经。这时,一切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应该供养这位说法华经的法师。
妙法莲华经
提婆达多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四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可是,他处处和佛作对。有人说他与佛有仇恨,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他是属于逆增上缘助道的人。而且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来帮助佛成就道业。由于他以反面人物来助成佛道,所谓“逆助”者也。
提婆达多是梵语,翻译为“天热”,因为他在世时,专门从反面来帮助人,使人心里感到很热恼,天气也变成炎热了,以此因缘为名。为什么他要反面来帮助佛成道呢?这也有一个因缘的。
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大富长者,名须檀。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须摩提,次子名修毗耶。在他去世之后,这两个儿子打算继承父亲的遗产。这时须摩提就想:“如果我分一半给修毗耶,那么我不就要少了一半财产吗?”于是他就约他的弟弟修毗耶到灵鹫山去游玩,当他们攀登到山顶上时,须摩提就把他弟弟推下山崖,修毗耶就当场粉身碎骨而死,然后,须摩提又用石头抛击他的尸体,怕他伤残不死,一个哥哥用如此毒辣方法,来谋杀他的亲弟弟,只为了夺取其父之遗产。当时的须摩提即是释迦牟尼佛,修毗耶就是提婆达多。他父亲,须檀就是阿阇耆王。而这一品是佛说提婆达多帮助佛成就道业的因缘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这一段经文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为求无上菩提。布施外财、内财,一切所有都为求法而布施。说完了见宝塔品之后,佛又不问而说,告诉诸菩萨及天上的人、人间的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在过去无量劫中,为求法华经的妙理,时刻未曾生出一念懈怠及疲倦的心。在许多劫中,我常为国王。曾经有一次,我发愿求无上的菩提,心不退转。欲要满足六种波罗蜜的法门:1、布施:勤修布施的法门,心不生悭吝。我把所有的各种宝贝:如宝马、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珍珠、玛瑙、国家、城邑、妻妾、子女、奴婢、仆人,只要他人所需,我都一一布施给别人。以上所说的是属于外财,还有内财布施,即是头、目、脑、髓、骨肉、手、足。如是毫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而行布施。
释迦牟尼佛为了圆满六波罗蜜,所以把依报、正报,依正二报都为求早证佛果,而一起舍去,这是行真正菩萨道的行为。2、持戒:就是止恶防非,防止七支,即身三口四的过恶。身三:杀、盗、淫。口四:绮语、妄语、恶口、两舌。3、忍辱:难忍能忍,打骂不报。4、精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终,身心不懈,才是精进。5、禅定:四禅八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初禅的境界,呼吸气没有了。二禅境界上,脉搏停止了。三禅境界,念也停住。四禅境界,念已断了。初禅又叫离生喜乐地,离开烦恼而生出快乐的境界。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三禅是离喜妙乐地。四禅是舍念清净地。八定是除了四禅以外,还有空无边定等。6、般若:发出自性的真正智慧,贪等之毒断除不再斗争等,这就是真正的般若之力。这是大乘的教义,也就是菩萨所修的方法。
六度波罗蜜的义理很多。由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一种布施波罗蜜;不两舌就是持戒波罗蜜;不恶口就是忍辱波罗蜜;不绮语就是精进波罗蜜;不贪嗔就是禅定波罗蜜;不邪见就是般若波罗蜜。
六种波罗蜜又有三种讲法:(一)对洽。(二)相生。(三)果报。
(一)对治:(1)布施就是对治贪吝。(2)持戒对治毁犯。(3)忍辱对治嗔恨。(4)精进对治懈怠。(5)禅定对治散乱。(6)般若对治愚痴。
(二)相生:持戒时,遇辱则能忍,能忍则能精进,精进则能调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调伏了则能摄入于法界,能摄入法界即是般若。
(三)果报:布施能得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得诸根具足的果报;忍辱能得相貌端正果报;精进能得大势力的果报;禅定能得长寿的果报;般若能得辩才无碍的果报。
每一种波罗蜜又有十种的利益:布施波罗蜜——(一)能降伏贪吝之烦恼。(二)舍念相续,能真正行布施。(三)与一切众生平等,不起分别心。(四)生富贵家。(五)生生世世发布施心。(六)四众爱敬。(七)入众中不怯畏,善恶的人都不生怖畏心。(八)胜名遍处。(九)手足柔软。(十)能遇真正善知识。
“持戒”是止恶防非;“止恶”是诸恶莫作,“防非”是众善奉行。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要知道大善是由小善累积成的。所谓:持戒清净,就可得到十种利益:(一)圆满一切智。(二)入佛所学—以戒为师,因金刚光明宝戒是诸佛的本体。(三)智者不毁—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毁谤,而且还赞叹。首先,就不要争第一,要老老实实躬行实践,心真则事实,自然你就是第一。(四)誓愿不退—发求佛道的心。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乃至性命,永不退转于菩提心。(五)安住正行—不生攀缘心,常利益他人。(六)弃舍生死—能舍一切而认真修道。(七)慕念涅槃—趣向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八)无纤心—心不被贪嗔痴慢疑所纤住。(九)得甚胜三昧—得超然殊胜的三昧。(十)不乏信财—有信心是一种财宝,才能生出菩提心。
忍辱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忍”字上面有一把刀插在心上,而且还是刀刃,刀刃按在心上,“忍”就像一把刀刺在心里,可见不容易忍。若不容易忍而能忍,就能把忍的一关打破了。这时,就得到忍辱波罗蜜。由生死的此…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