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槃的彼岸。“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使它,事事都能好。”弥勒菩萨又有一首偈颂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忍辱波罗蜜有十种利益:
(一)火不能烧—因为内心里没有嗔火,外边的火就无法伤害。所谓“没有内虚,不招外感”。其理一也。
(二)刀不能伤—因为内心没刀枪武器和伤害的心,故外边之刀枪也不能为害。
(三)毒不能害—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所以达摩祖师被外道下毒六次,而他不中毒也不死。因为他在无量劫以前修忍辱行圆满了。内无毒心,外害不能染也。(四)水淹不死。(五)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拥护。(六)身相清净庄严,人人见了,心生爱敬。(七)永远不堕三恶道。(八)得生梵天。(九)昼夜安乐。(十)身心常生欢喜。
精进即是不躲懒偷安,勤奋向道。譬如:在听经的时候,睡觉、打妄想或与他人讲话,这都不算精进。那么如何才算精进呢?就是不贪睡、不打妄想、不和他人讲话、必恭必敬、全神贯注的听经,才是精进。又能昼夜六时无有疲倦,时刻念佛、念法、念僧,这即是身心精进。精进有十种利益:
(一)他不能折伏—因为定力坚固,与任何人辩论,必定能百战百胜。
(二)佛所摄护。
(三)非人所护—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来护持。
(四)闻法不忘—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五)未闻能闻—没有机会听到的法,即可听闻到。
(六)增长辩才—得到辩才无碍能令听者法喜充满。
(七)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恼。
(九)心得轻安。
(十)露优波华及优昙钵华(这类华要三千年才开一次),能日日渐增。
所以,修行人必须要勇猛精进,把大懒虫化为精进龙。
禅那波罗蜜,这禅那是梵语,中文简称为“禅”,译为思惟修。通常是参“念佛是谁?”故叫参禅。如用一个锥子钻一个洞,又如猫捕鼠,老鼠代表我们的无明,参禅就是要把这真性抓住。又如龙养珠,能时刻念玆在兹,就是观自在,若不能观自在,就是在打妄想。所谓“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人为什么贫穷?就是因为心里有贪嗔痴,犹如无底之坑,若能舍下,不贪外缘,不执著色尘,那才是一个真正富贵的人。若把私欲断尽了,才是真正的福报,参禅也有十种利益:
(一)安住威仪——能参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能“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二)行慈境界——能慈悲摄受教化一切众生。
(三)无有烦恼。
(四)守护六根——眼不跟色尘跑,耳不随声尘跑,鼻不跟香尘跑,舌不跟味尘跑,身不跟触尘跑,意不跟法尘跑。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智慧光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五)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六)离开爱欲——人为什么有生死?因为爱欲没有断,所以在六道轮回。若能断欲去爱,地狱门也就关闭了,就不会再堕落恶趣。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七)修禅不空——能时时刻刻修禅,一定会增长慧命,开大智慧。
(八)解脱魔业——魔无法障碍你的道业。
(九)安住佛境——安住在佛的境界。
(十)解脱成熟——无挂无碍,得清净法身。
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译为智慧。为什么这两个字没有读成“智慧”呢?因为“般若”这两个字能形容佛超然的智慧,与凡夫所说的智慧不同,故不翻。“般若”又包含三种意义:
1、文字般若——一切佛所说经藏都属于文字般若。2、观照般若——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深谙佛教的经典,遂生出一种观照的智慧。3、由观照般若,再达到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是无相,但无所不相,故称实相。也就是非空非有。文宇般若就是有;观照般若就是空;若能从有而达空,空而达到非空非有,这样必能了悟真空妙有的境界,故称实相般若。
人人有智慧,就是般若;人若没有智慧,便是愚痴。若人知道自己愚痴,那就是开始有般若。因为能有自知之明,智慧光明必然现前。若自认为自己对,不肯改进,那就没有般若智慧了。
般若也就是没有执著。所谓“智光常明”,如果我们能修持般若,一定也能得到般若的十种利益:
(一)布施不取能施相——不取受布施的相,无所执著,也即是三轮体空,即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若不执著能施(施者)和所施(受者),故叫不取能施相。我们不要学梁武帝,他曾问达摩祖师:“我造了这么多寺院,修了这么多桥梁,布施给这么多僧众等人,你说我有多大功德呢?”达摩祖师因不顺乎人情,对他讲真话,故说:“没有功德。”其实,没有功德就是无有执著,无所执著就是功德。这功德犹如虚空,不能测量。
(二)不依戒——若有人以为自己守持戒律是最好的,而且很了不起,那是错的,因为仍然有我相的执著。若不执著于持戒,能不持而持,持而无心,这才是真正持戒。
(三)不住忍力——不执著自己存有能忍的力量,才是真忍。真忍是没有能忍心,能忍而不忍,根本不以为然。若说我在忍辱,就等于头上安头。所以真正修忍辱道的人,要明白诸法空相,那才是真正修道。
(四)不离身心而精进——身心都能精进,但是也不可执著自己终日在精进。若有所执著,就不算是般若精进了。般若精进是精进而不著精进想,不为精进而精进,扫一切法,离一切相,降伏其心,还要离降伏之相。
(五)禅无所住——参禅能到无所执著上,就可破我法二执,得大解脱,故名般若禅。
(六)魔不能扰——魔来扰乱,但心不动摇,不失正知正见。
(七)他言论不能动——譬如没有智慧的人,念了三天阿弥陀佛的圣号,听见他人说念密宗的阿(音同触ㄔㄨˋ)毗佛最好,他的心就跑到那儿去了。人心若不定,很容易跟著此人的言论跑。在此谨述一个公案:从前,沩山老人住在一间破茅蓬,这一间破茅蓬破得不能挡风遮雨。当时,裴休相国,看见这位老修行住在这破烂不堪的茅蓬,于是就发大菩提心,供养三百两银子,来造一间新的寺庙。裴休相国就把三百两银子放在茅蓬门口的草堆里,遂离去。过了三年,他又回来看沩山老人。发觉老人仍住在那间破茅蓬,于是他想:“到底这位老和尚拿了三百两银子做什么呢?怎么没有盖庙呢?”于是即问他:“老法师!以前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你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为什么没有拿来建庙呢?”沩山老人说:“你以前把三百两银子放到那里,就到那里去找啰!”于是,裴休相国便到草堆里检查,果然那三百两银子,原封不动,才知道这位老和尚是一位真正修行人,敬仰弥笃,遂亲自来替他建庙。然后,再把他儿子(翰林)送来出家(法海禅师)。
又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两位师兄弟,发心一起修行,一日一食,忍苦耐劳。有一天,他们走到五台山,当时下大雪,于是就住在一间破茅蓬里。因为没有粮食,所以一连挨饿了三天。这时,师弟就打了一个妄想:“师兄他是富有人家出身,从来没有挨饿过,这次却跟我在这里挨饿了三天,真可怜啊!要是有人来供养一碗面条,那就好了。”他打了这个妄想,土地神知道了,也焦急起来。因为看他们这两位真正修行者饿了三天,如果不发心来帮助他们,可能他们会饿死的。于是,土地神就托梦给住在后山的一对夫妇,叫他们供养这两位修行人。第二天早上,这对夫妇就送了二大碗面条给他们吃。师弟一见到这对夫妇走来,高兴得哈哈大笑。这时师兄知道这必是他打吃面条的妄想,于是就大发脾气,与他分道扬镳。修行若有足够的功夫,是不会向外起攀缘的心。一切言论也不能摇动他的定力,而他能制住一切向外驰求的妄心。
(八)达生死底——达到涅槃的境界,离生死之此岸,而证得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之彼岸。
(九)增上慈——增加慈悲心。
(十)不乐住二乘地——不愿住在二乘的果位上,愿在大乘的道路走,回小向大,修大乘般若法。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在无量劫以前,佛做国王,当时他能舍去生命,修六度万行。那时的人民,寿命很长。因为这国王要求法的缘故,所以把他的王位舍了,把所有的权利交给太子,然后,打起鼓来向人民宣布:“我要到四方求法,那一位有道德的人能为我说大乘法,我这一辈子,侍丰奉他、供养他、追随他。”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釆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就有一位仙人,来对国王说:“我有一部大乘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假使你不违背我的教诲,我就为你宣说。”国王听了这位长寿仙说后,心生欢喜踊跃,立刻随从仙人,供养他一切所需,又到山上采果、挑水、砍柴、煮饭、炒菜,乃至用他的身体当做仙人的床座,这样子来供养仙人,而身心不生一点疲倦。如此经过一千年,为虔诙求法的缘故,所以一点也不懈怠,令仙人没有任何缺乏。
当尔之时,世尊欲把前面的义理,重说一遍,故说出一首偈颂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椎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我回忆过去无量劫以前,因为求大乘法的缘故,虽…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