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P16

  ..續本文上一頁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事事都能好。”彌勒菩薩又有一首偈頌說:“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忍辱波羅蜜有十種利益:

  (一)火不能燒—因爲內心裏沒有嗔火,外邊的火就無法傷害。所謂“沒有內虛,不招外感”。其理一也。

  (二)刀不能傷—因爲內心沒刀槍武器和傷害的心,故外邊之刀槍也不能爲害。

  (叁)毒不能害—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所以達摩祖師被外道下毒六次,而他不中毒也不死。因爲他在無量劫以前修忍辱行圓滿了。內無毒心,外害不能染也。(四)水淹不死。(五)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擁護。(六)身相清淨莊嚴,人人見了,心生愛敬。(七)永遠不墮叁惡道。(八)得生梵天。(九)晝夜安樂。(十)身心常生歡喜。

  精進即是不躲懶偷安,勤奮向道。譬如:在聽經的時候,睡覺、打妄想或與他人講話,這都不算精進。那麼如何才算精進呢?就是不貪睡、不打妄想、不和他人講話、必恭必敬、全神貫注的聽經,才是精進。又能晝夜六時無有疲倦,時刻念佛、念法、念僧,這即是身心精進。精進有十種利益:

  (一)他不能折伏—因爲定力堅固,與任何人辯論,必定能百戰百勝。

  (二)佛所攝護。

  (叁)非人所護—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來護持。

  (四)聞法不忘—一曆耳根,永爲道種。

  (五)未聞能聞—沒有機會聽到的法,即可聽聞到。

  (六)增長辯才—得到辯才無礙能令聽者法喜充滿。

  (七)得叁昧性。

  (八)少病少惱。

  (九)心得輕安。

  (十)露優波華及優昙缽華(這類華要叁千年才開一次),能日日漸增。

  所以,修行人必須要勇猛精進,把大懶蟲化爲精進龍。

  禅那波羅蜜,這禅那是梵語,中文簡稱爲“禅”,譯爲思惟修。通常是參“念佛是誰?”故叫參禅。如用一個錐子鑽一個洞,又如貓捕鼠,老鼠代表我們的無明,參禅就是要把這真性抓住。又如龍養珠,能時刻念玆在茲,就是觀自在,若不能觀自在,就是在打妄想。所謂“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人爲什麼貧窮?就是因爲心裏有貪嗔癡,猶如無底之坑,若能舍下,不貪外緣,不執著色塵,那才是一個真正富貴的人。若把私欲斷盡了,才是真正的福報,參禅也有十種利益:

  (一)安住威儀——能參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能“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二)行慈境界——能慈悲攝受教化一切衆生。

  (叁)無有煩惱。

  (四)守護六根——眼不跟色塵跑,耳不隨聲塵跑,鼻不跟香塵跑,舌不跟味塵跑,身不跟觸塵跑,意不跟法塵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智慧光遍滿叁千大千世界。

  (五)禅悅爲食,法喜充滿。

  (六)離開愛欲——人爲什麼有生死?因爲愛欲沒有斷,所以在六道輪回。若能斷欲去愛,地獄門也就關閉了,就不會再墮落惡趣。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七)修禅不空——能時時刻刻修禅,一定會增長慧命,開大智慧。

  (八)解脫魔業——魔無法障礙你的道業。

  (九)安住佛境——安住在佛的境界。

  (十)解脫成熟——無挂無礙,得清淨法身。

  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梵語。譯爲智慧。爲什麼這兩個字沒有讀成“智慧”呢?因爲“般若”這兩個字能形容佛超然的智慧,與凡夫所說的智慧不同,故不翻。“般若”又包含叁種意義:

  1、文字般若——一切佛所說經藏都屬于文字般若。2、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深谙佛教的經典,遂生出一種觀照的智慧。3、由觀照般若,再達到實相般若。實相本來是無相,但無所不相,故稱實相。也就是非空非有。文宇般若就是有;觀照般若就是空;若能從有而達空,空而達到非空非有,這樣必能了悟真空妙有的境界,故稱實相般若。

  人人有智慧,就是般若;人若沒有智慧,便是愚癡。若人知道自己愚癡,那就是開始有般若。因爲能有自知之明,智慧光明必然現前。若自認爲自己對,不肯改進,那就沒有般若智慧了。

  般若也就是沒有執著。所謂“智光常明”,如果我們能修持般若,一定也能得到般若的十種利益:

  (一)布施不取能施相——不取受布施的相,無所執著,也即是叁輪體空,即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若不執著能施(施者)和所施(受者),故叫不取能施相。我們不要學梁武帝,他曾問達摩祖師:“我造了這麼多寺院,修了這麼多橋梁,布施給這麼多僧衆等人,你說我有多大功德呢?”達摩祖師因不順乎人情,對他講真話,故說:“沒有功德。”其實,沒有功德就是無有執著,無所執著就是功德。這功德猶如虛空,不能測量。

  (二)不依戒——若有人以爲自己守持戒律是最好的,而且很了不起,那是錯的,因爲仍然有我相的執著。若不執著于持戒,能不持而持,持而無心,這才是真正持戒。

  (叁)不住忍力——不執著自己存有能忍的力量,才是真忍。真忍是沒有能忍心,能忍而不忍,根本不以爲然。若說我在忍辱,就等于頭上安頭。所以真正修忍辱道的人,要明白諸法空相,那才是真正修道。

  (四)不離身心而精進——身心都能精進,但是也不可執著自己終日在精進。若有所執著,就不算是般若精進了。般若精進是精進而不著精進想,不爲精進而精進,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降伏其心,還要離降伏之相。

  (五)禅無所住——參禅能到無所執著上,就可破我法二執,得大解脫,故名般若禅。

  (六)魔不能擾——魔來擾亂,但心不動搖,不失正知正見。

  (七)他言論不能動——譬如沒有智慧的人,念了叁天阿彌陀佛的聖號,聽見他人說念密宗的阿(音同觸ㄔㄨˋ)毗佛最好,他的心就跑到那兒去了。人心若不定,很容易跟著此人的言論跑。在此謹述一個公案:從前,沩山老人住在一間破茅蓬,這一間破茅蓬破得不能擋風遮雨。當時,裴休相國,看見這位老修行住在這破爛不堪的茅蓬,于是就發大菩提心,供養叁百兩銀子,來造一間新的寺廟。裴休相國就把叁百兩銀子放在茅蓬門口的草堆裏,遂離去。過了叁年,他又回來看沩山老人。發覺老人仍住在那間破茅蓬,于是他想:“到底這位老和尚拿了叁百兩銀子做什麼呢?怎麼沒有蓋廟呢?”于是即問他:“老法師!以前我給你叁百兩銀子,你用到什麼地方去了呢?爲什麼沒有拿來建廟呢?”沩山老人說:“你以前把叁百兩銀子放到那裏,就到那裏去找啰!”于是,裴休相國便到草堆裏檢查,果然那叁百兩銀子,原封不動,才知道這位老和尚是一位真正修行人,敬仰彌笃,遂親自來替他建廟。然後,再把他兒子(翰林)送來出家(法海禅師)。

  又有一個公案:從前,有兩位師兄弟,發心一起修行,一日一食,忍苦耐勞。有一天,他們走到五臺山,當時下大雪,于是就住在一間破茅蓬裏。因爲沒有糧食,所以一連挨餓了叁天。這時,師弟就打了一個妄想:“師兄他是富有人家出身,從來沒有挨餓過,這次卻跟我在這裏挨餓了叁天,真可憐啊!要是有人來供養一碗面條,那就好了。”他打了這個妄想,土地神知道了,也焦急起來。因爲看他們這兩位真正修行者餓了叁天,如果不發心來幫助他們,可能他們會餓死的。于是,土地神就托夢給住在後山的一對夫婦,叫他們供養這兩位修行人。第二天早上,這對夫婦就送了二大碗面條給他們吃。師弟一見到這對夫婦走來,高興得哈哈大笑。這時師兄知道這必是他打吃面條的妄想,于是就大發脾氣,與他分道揚镳。修行若有足夠的功夫,是不會向外起攀緣的心。一切言論也不能搖動他的定力,而他能製住一切向外馳求的妄心。

  (八)達生死底——達到涅槃的境界,離生死之此岸,而證得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之彼岸。

  (九)增上慈——增加慈悲心。

  (十)不樂住二乘地——不願住在二乘的果位上,願在大乘的道路走,回小向大,修大乘般若法。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爲于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在無量劫以前,佛做國王,當時他能舍去生命,修六度萬行。那時的人民,壽命很長。因爲這國王要求法的緣故,所以把他的王位舍了,把所有的權利交給太子,然後,打起鼓來向人民宣布:“我要到四方求法,那一位有道德的人能爲我說大乘法,我這一輩子,侍豐奉他、供養他、追隨他。”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釆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爲床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于千歲。爲于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就有一位仙人,來對國王說:“我有一部大乘經典,名爲妙法蓮華經,假使你不違背我的教誨,我就爲你宣說。”國王聽了這位長壽仙說後,心生歡喜踴躍,立刻隨從仙人,供養他一切所需,又到山上采果、挑水、砍柴、煮飯、炒菜,乃至用他的身體當做仙人的床座,這樣子來供養仙人,而身心不生一點疲倦。如此經過一千年,爲虔诙求法的緣故,所以一點也不懈怠,令仙人沒有任何缺乏。

  當爾之時,世尊欲把前面的義理,重說一遍,故說出一首偈頌言:

  我念過去劫 爲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椎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爲我解說 身當爲奴仆

  時有阿私仙 來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爲汝說

  我回憶過去無量劫以前,因爲求大乘法的緣故,雖…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