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P17

  ..續本文上一頁然是世間上一個大國家的國王,但不貪戀五欲之樂(色、聲、香、味、觸)。于是,我用椎擊鍾鼓,宣告四方:“誰懂得大乘佛法者,若能爲我解說,我雖是國王身份,但我願做他的奴仆。”因爲他願求無上法的緣故,當時有一位阿私仙(壽無比、法無比的仙人),而來向國王說:“我有最高上、最微妙的法,這種法是世間很希有,假使你要依法修行,不違背我的教化,我應當爲你說此妙法。”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于所須

  釆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爲諸衆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爲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爲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爲汝說

  這時國王聽到仙人對他說的話,心裏生出極大歡喜,立刻隨從仙人,供給仙人所需要的東西,上山去砍柴,采果、瓜之類,隨時恭敬侍候仙人,爲什麼呢?因爲他要求得無上妙法的緣故,所以身心不懈怠的來侍奉仙人。這不是爲自己的利益,而是欲明白一切法,然後普度一切衆生。所以他很精進以求大法。他不是爲自己的身心利益或求五種的欲樂,雖是一位大國王,但因勤求法而終獲得無上的妙法,乃至圓滿了無上菩提。我現在把我過去行菩薩道的因緣,告訴你們。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佛說完了以上的偈頌之後,告訴大衆,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過去無量劫前的那位把國家舍了,侍奉阿私仙的國王,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當時的阿私仙即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梵語。“提婆”譯爲天,“達多”譯爲“熱”,故名“天熱”。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的善知識,也曾爲釋迦牟尼佛的師父。釋迦牟尼佛曾當提婆達多的傭人,終于,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法。那麼在釋迦牟尼佛的本身,提婆達多不做他的善知識,卻做他的惡知識,就是專門反對釋迦牟尼佛,他大顯神通,把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個弟子都搶去了。這五百個弟子都被他以利誘所攝去。提婆達多企圖破壞僧團,故別開生面,立五法:(一)盡形壽乞食。(二)盡形壽穿糞掃衣。(叁)盡形壽露地坐。(四)盡形壽不食酥鹽。(五)盡形壽不食魚肉。專門與佛作對,要比釋迦牟尼佛高一等。有些好高骛遠的比丘,就跟著他學習。提婆達多也曾經出佛身血,一天,佛從靈鹫山下走過,他在山頂用一塊大石頭,往山下推。這時護法神著急起來,就用他的寶杵,把那塊石頭打碎,可是其中一塊小石頭剛巧打中釋迦牟尼佛的腳指頭。他又殺過阿羅漢,蓮華色比丘尼是一位證果的阿羅漢,提婆達多一拳,就把她打死了,並且,他又破和合僧,令比丘衆等不和。又唆使阿阇世王弑父弑母,所以五逆罪他都全犯了。雖然他是一位惡知識,專門從反面來與佛作對,可是將來他也會成佛。而實際上來講,他已經在無量劫中成佛了。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釋迦牟尼佛說:從提婆達多,這位善知識來教我的緣故,所以使我圓成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現在再以我釋迦牟尼佛的因緣來解釋六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一)修布施波羅蜜,解除自己的悭貪。(二)莊嚴自性菩提。(叁)自利利他。(四)後世得大果,尊貴富有。

  持戒波羅蜜:(一)修諸善滅諸惡業。(二)莊嚴菩提攝受衆生。(叁)住臥平安,身心愉快。(四)後世受涅槃樂。

  忍辱波羅蜜:(一)能破不忍。(二)莊嚴菩提攝受衆生。(叁)彼此離怖畏。(四)後世沒有嗔心,得眷屬和氣。不受苦惱,得涅槃樂。

  精進波羅蜜:(一)能破懈怠心。(二)莊嚴菩提攝受衆生。(叁)增長善法,故自利。不惱他,故利他。(四)以大力,得菩提。

  禅定波羅蜜:(一)破散亂心。(二)莊嚴菩提攝受衆生。(叁)身心寂靜,故自利。不惱衆生,故利他。(四)安隱得到究竟涅槃。

  般若波羅蜜:(一)破無明。(二)莊嚴菩提攝受衆生。(叁)有智慧,故自利。又能教化衆生,故利他。(四)得真正大智慧,除智慧障礙。

  佛圓滿了六種波羅蜜,又得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能給衆生樂,悲能拔衆生苦,喜令衆生生歡喜。舍,難舍能舍。佛以四無量心圓滿菩提。成佛之後再用四無量心來教化衆生。佛又得叁十二大丈夫相。藏教謂修持戒而得叁十二相;通教謂修布施忍辱而得叁十二相;別教謂修諸法空,而成就叁十二相;圓教謂授記而成就叁十二相。以上是由藏、通、別、圓來判這叁十二相。佛又得到八十種隨形相好。佛的圓滿報身現出一種最殊勝的紫磨金色。佛有十力、四無所畏。佛說法時,猶如獅子吼,無所恐怖,又有菩薩的四無所畏:(一)總持不忘,把所有的法記得一清二楚,故得善說法要無所畏。(二)盡知法藥,知道那一種藥來根洽某一種衆生的病。(叁)問答法無所畏。(四)能解衆疑,說法無所畏。佛又用四攝法來攝受衆生:1、布施。2、愛語。3、利行——身口意行善。4、同事——和衆生做一樣的事情。

  佛又得到十八不共法。1、身無失:佛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保持法身慧命,沒有過失,身不犯殺、盜、淫,故身無失。2、口無失:口所說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3、無忘:名念無失。4、無異想:佛唯有生生世世求無上覺道,沒有其他的妄想和欲念。5、無不定心:佛不但沒有其他的妄想,而且生生世世修持禅定,故有甚深妙定,心不散亂。6、無不知己舍心:佛對一切法悉知悉了,但是對一切法無所著住,把一切法舍了,故了無可得。7、意無減:佛生生世世願意教化衆生,接引有情,無退轉心。8、精進無減:只有精進,沒有後退的時候。9、念無減:念叁世一切諸佛所修的法,而不間斷,時刻不減少。10、慧無減: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11、解脫無減:漸漸得到解脫,一天比一天自在。12、解脫知見無減。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現。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過去的智慧無障。17、未來的智慧無障。18、現在的智慧無障。

  這十八種的法唯佛獨有,在菩薩、緣覺、聲聞叁乘不能共這十八種法,故名十八不共法。佛有無量神通,乃至于成正等覺,成就菩提。廣度衆生,皆是藉著提婆達多教化的力量,而成就佛道。

  告諸四衆。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爲衆生。說于妙法。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發緣覺心。恒河沙衆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佛又告訴諸四衆,提婆達多從現在起到將來無量劫,當得成佛,名號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成佛的世界名天道世界。當時天王佛住世二十個中劫。我們的世界每一增一減,爲一劫。人壽以一百年減一歲,身高每一百年減一寸,由人壽八萬四千歲,慢慢的減到十歲,從十歲又慢慢的增加到八萬四千歲,故一增一減,名一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個中劫爲一大劫。

  在二十個中劫,天王佛爲所有衆生廣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這時有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衆生,得證阿羅漢的果位,無量無邊的衆生發緣覺乘的心,有恒河沙數的衆生發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他們都得到無生忍,到了不退轉的境界。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璎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衆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這時,這位天王佛所應該教化的衆生,已經教化完了,所應度的衆生也度盡了,佛圓滿了他所發的誓願,故入涅槃。佛在世時候,正法住世有二十個中劫。佛滅度後,將佛全身的舍利存在金、銀、琉璃、玻璃、砗磲、珍珠、瑪瑙七寶造成之塔。塔高六十由旬(表示六度),縱廣四十由旬(表示四念處)。所有的諸天人民,都用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璎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恭敬禮拜、恭敬供養這七寶妙塔。在天王佛入滅之後,還有無量的衆生,證得阿羅漢果;無量的衆生,得辟支佛的果位;不可思議的衆生,悉發菩提心,至不退轉的果位。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說:未來的世界中,假使有修五戒行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能聽到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心裏沒有染汙法。淨心信敬,而不懷疑。如果有人批評提婆達多是個惡人,那是大錯特錯。其實,他的確是一位大菩薩,只不過他現反面尊者相來助佛度人。要相信生生世世來反對你的人,或者給你苦頭吃的人,都是在幫助你成佛的。這又好像在大冶洪爐裏,鍛煉一樣,鍛煉得一點習氣毛病都沒有了,心性柔和,若能如此,才算是“真信”。能把所遭所遇的怨嗔恚惱,當成自己的真正善知識,真正能生出恭敬善知識的心。譬如鍾需要用木錘來敲擊它,才能發出洪聲,真金需要用火來燒,才成精金。梅花需要經過一番寒冷,才芬芳四溢,所以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雖然提婆達多所行所作很惡劣,但是我們若能對這一品不生分別心,不生疑惑,就是證明我們有真正的聞思慧和修慧,永不墮于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常常能供養諸佛,又能親近叁寶,得聞無上妙法。…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