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五 安樂行品第十四
安樂行亦即菩薩行,菩薩身心皆能安居于菩薩道上,並樂于行菩薩道。前面法師品、提婆達多品及勸持品都是很重要,這一品更重要,何以能安樂呢?坐如來座,著如來衣,入如來室,修安樂行,乃行菩薩道必經步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爲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于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當爾之時。文殊師利是梵語,中譯爲“妙德”或“妙吉”,因此菩薩出世時有十種祥瑞。他修菩薩行時不妄語、不殺生、不偷盜,謹守戒律。何以證明他嚴守戒律而不偷盜呢?有一次,他對其他菩薩說:“我自發心修行以來,嚴持不盜戒,所以現在沒有人偷盜我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人盜取我所有之物品,縱然我將珍寶置于路上,亦無人來拾取。”聽者不信,要以實例試驗證明文殊師利所說是否真實?文殊遂把一顆貴重之寶珠置于城門前路中顯眼處,爲期叁日,試驗是否無人來拾取?此處行人熙來攘往,絡繹不絕。果然,叁日後寶珠仍在原處,各菩薩始相信文殊師利菩薩往昔實在清淨持盜戒,故今生沒有人來偷他的東西。
文殊師利菩薩有大智慧。他從開始行菩薩道以來便勤修般若,所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叁般若,故得大智。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曾隨妙光法師學佛,妙光法師亦即文殊師利菩薩。故人修行受戒後,必須嚴守戒律,若不謹守戒律,將來成道之果亦不真實。吾人應效法文殊師利菩薩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認真遵守五戒。
“法王子”,佛乃法中之王,天中天,聖中聖。菩薩則爲法王之子,故謂“法王子”。“菩薩摩诃薩”,“菩薩”是半梵語,具足爲菩提薩埵。菩提即覺,薩埵即有情,譯爲覺有情,善能覺悟一切有情。此菩薩亦是在有情中之覺悟者。“摩诃薩”即大,意謂文殊師利菩薩是菩薩中之大菩薩。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信心不夠堅固,容易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行菩薩道亦然,初發菩提心,遇考驗即退轉。昔人有偈雲:“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叁事因中多,如期結果少。”奈摩羅是出産于印度的一種植物,開花多結果少。魚産卵亦多,孵化成魚者少。故以魚子及奈摩羅,譬喻初發心菩薩衆多,但稍遇考驗則退縮不前。文殊師利大菩薩對佛說:“世尊!現在您面前發大誓願的諸菩薩甚爲難能可貴。他們皆敬重順從佛而發大誓願,于五濁惡世中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之苦行,于後世時代護持讀說法華經這部經典。”
現在我們在說法華經,定有無數菩薩來護持道場,因往昔他們曾發宏誓願要護持這經典故。如多寶如來曾發願,凡是有講法華經處,他必爲之做證明。
世尊。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爲衆生。演說是經。
世尊!所有欲弘揚此經之大菩薩,于將來惡貫滿盈之世界上,人人好勇鬥狠,人與人爭,家與家爭,國與國爭,世界與世界爭,甚至于星球與星球爭。故人類欲移居月球,月球的人又想到地球來;在如此惡世中,何以能說妙法蓮華經呢?佛告文殊師利說:“若有發心弘揚此經之大菩薩,在將來惡世欲講說這妙法蓮華經,應該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安居于菩薩所修行的地方,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願、力、智),及菩薩所親近的境界上,才能演說此經。”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文殊師利!何謂菩薩摩诃薩行處呢?若菩薩修行忍辱行門,住忍辱地上,能柔和善順,而不卒暴。
往昔釋迦牟尼佛爲忍辱仙人時,遇歌利王割解其身體,對他百般侮辱,但他不曾生一念嗔恨心,即是真正住于忍辱地。往昔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于山中修忍辱行,在山中無人幹擾,又如何修忍辱行呢?他居于山中,縱使受一切蚊蟲虎豹等侵襲,爲避免嚇怕它們,故忍辱而不反抗。有一次,歌利王帶同妃嫔大臣及侍從到山中狩獵,各人在山中打獵時,妃嫔們便四處遊覽。遇忍辱仙人,見其留須長發,貌甚怪異,即欲躲避。忍辱仙人叫她們不用驚慌,妃嫔們見他說話便留下來,問他何以在山中?忍辱仙人答:“我在山中修忍辱行。”妃嫔們聽後,好奇而圍著他,與他交談。此時,歌利王聽聞妃嫔們在山中與人談話聲,便走來看個究竟。見妃嫔們與忍辱仙人暢談,便妒火中燒,他問忍辱仙人在山中做甚麼?忍辱仙人回答他在山中修忍辱行,能忍受一切痛打辱罵而不反抗。歌利王不相信,說:“世上那有受人打罵也能忍受的呢?”隨即揮寶劍把忍辱仙人耳朵割下,但見其面色坦然,毫無愠色。王又把他另一只耳朵也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認爲他在打妄語,那會有被割耳朵而不生嗔恨的人呢!又把忍辱仙人的鼻子割下,叫他說實話。忍辱仙人仍說能忍,歌利王又把他一只手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說:“既然你能忍受,我就助你完成道業好了。”隨著便把忍辱仙人另一只手也割下。後又把他兩條腿也割下,忍辱仙人仍不生嗔恨。歌利王問:“何以證明你不生嗔恨心呢?”忍辱仙人答:“若我生嗔恨心,將來就不能成佛,乃至墮地獄。若我沒有生嗔恨心,我的耳朵、鼻子、四肢即複原如初。”說罷,其耳朵、鼻子、四肢立即恢複原狀。這時歌利王大爲震驚,以爲面對妖怪,命令隨從把忍辱仙人宰殺。卻觸怒護法善神,天即打雷降雹,歌利王大驚,向忍辱仙人求救。忍辱仙人爲他向護法善神求饒,並發願成佛後首先度此斷他四肢之人——歌利王。歌利王大受感動痛哭流涕,希望能于佛成道後成爲佛第一個弟子。佛成道後先度憍陳如即昔日之歌利王。由此可見佛教中無仇無怨,沒有不可解之冤。所謂“冤宜解不宜結”。
我們應扪心自問,能否效法釋迦牟尼佛修忍辱行時,雖被人割去耳鼻四肢仍能忍受呢?要回光返照,檢討一番。
行忍辱行要做到“無忍”,忍而無所執著,做到有若無,實若虛,才算真忍。有人罵你,你若執著忍受他人責罵,仍是有所執著。若無所執著,根本不會有被罵這個念頭,完全若無其事,才是真忍。有人問:既是忍而不忍,何以釋迦牟尼佛又記得以往他爲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時,被歌利王割四肢之事呢?其實佛是記而不記。
人被人一而再,再而叁地侮辱,便會生無明火,無明火能燒盡功德之林。修忍辱行之大菩薩必須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具足定力而無所驚怖。大菩薩于一切法皆無所執著,行而不行,行所無事,因爲他觀諸法皆空。一般人聽一切法空,就不修行了。菩薩知一切法空而入實相,以不行不分別,以上爲大菩薩身安樂行處。
何謂大菩薩親近處呢?大菩薩不向國王攀緣,甚至不與王子、大臣及長官等人交往。
修行入不主動向彼等攀緣,可是若彼等自動到廟上禮佛,你爲之說法則算如法。但不可設法引誘權貴來到廟上,否則亦算攀緣。六祖慧能受武則天多次邀請入宮供養,他都拒而不赴。四祖道信受唐太宗多次邀請亦拒絕,可見其遵守法華經中訓示——不攀權貴。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讀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間訊。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菩薩摩诃薩絕不接近外道梵志(即外道出家人),尼犍子(梵語,是九十六種外道之一,中譯爲離系,意思即將得解脫而未得解脫),造世俗文筆(編寫一般世俗令人生淫欲心的小說或劇本),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譯爲惡論,教人造惡之論(如師父破弟子之論,常表現自己有獨特見解,比弟子高明),逆路伽耶陀(背逆常理之論,弟子反駁師父之理論)。亦不親近諸有凶戲(不看充滿暴力血腥的電影或戲劇),相叉相撲(互相搏鬥),及那羅(大力士)等人,種種變現之戲(變魔術的表演),又不親近旃陀羅(印度四種階級(1)婆羅門。(2)刹帝利。(3)吠舍。(4)旃陀羅)之一,印度階級觀念特重,旃陀羅是從事屠豬行業的人,地位卑微。也不親近畜豬羊雞著,畋獵漁捕著,諸惡律儀(穿著奇裝異服,引人注目著)。如是等人,或時來者,則爲之說法,無所希望或生攀緣心。又不接近小乘的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人,不與他們問訊,因行門及志樂不同,或在房中,或經行處,或在講堂中,不與惡人共處。有來者,則爲他們說法,無所希求,不與之攀緣。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爲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爲法。猶不親厚。況複余事。
釋迦牟尼佛對文殊師利菩薩說:菩薩摩诃薩對女人不應生欲想相,生淫欲想或爲女人的相貌所動心。亦不願意見女人,因女人身不淨。若是“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有這種定力時又另當別論。若有特別因緣到俗人家中,也不與女孩子、處女(未結婚的女子)、寡女(喪失守寡之女)單獨相處。
亦不與五種不男之入((1)生:就是生來而無男根。此乃往昔搞同性戀之果報,有入形而無男根。(2)鍵:就是有男根被割除,或因病致潰爛而無根。(3)妒:就是…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