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界:“故我世尊,十身初滿,正覺始成。乘願行以彌綸,混虛空爲體性。富有萬德,蕩無纖塵。湛智海之澄波,虛含萬象。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不起樹王,羅七處于法界。無違後際,暢九會于初成。”就是形容佛叁身的境界。
這一品是爲決衆疑而說:“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如來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本品說明佛的報身功德和智慧,上符實相,下契衆生。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衆。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複告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又複告諸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
釋迦牟尼佛在說完從地湧出品之後,將要說如來壽量品之前,就在這個時候,佛告訴在法華會上的一切菩薩及大衆說:“各位善男子!你們應當清淨其心,收攝其意,注意聆聽!應當相信了解如來真實誠谛之語。”何謂誠谛?淺言之,就是實義。從前說叁乘法,是方便說,不名誠谛。現在說一乘法,是佛隨著自意而說,故名誠谛。
悲心切切的世尊,深恐在法會中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們打妄想不注意聽法,所以再說一遍:“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所以佛所說的話,都是真真實實的。
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爲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叁白已。複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在這個時候,在大會中的菩薩們,聽到佛如此叁次的勸告。彌勒(慈氏)菩薩,代表大衆,向佛恭敬合掌,而對佛說:“世尊!惟願您爲我們說誠谛之語。我們應當深信接受佛所說的話,絕對不會懷疑佛所說的法。”這樣說了叁次,佛仍是默然不語(叁次請法,以表示至誠懇切)。彌勒又說:“惟願世尊爲我們說,我們決定信受佛所說的話。”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叁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在這個時候,佛知諸菩薩叁次請法而不停止,便對諸菩薩說:“你們要仔細地聽著!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和阿修羅,他們都是這樣地說:“現在釋迦牟尼佛,離開淨飯王的宮殿,去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叁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爲微塵。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
然而,善男子!我實實在在成佛以來,一直到現在,已經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中國的計數,十千爲萬、十萬爲億、十億爲兆、十兆爲京、十京爲垓、十垓爲秭、十秭爲穰、十穰爲溝、十溝爲澗、十澗爲正、十正爲載、載天地不能載)。並不是現在才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譬如有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無量數)那樣多的叁千大世界。假使有人把這樣多的大千世界,統統磨碎成爲微塵,一直向東方走,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的國土,就放下一粒微塵。像這樣繼續向東行,次第放下一粒微塵。這樣把所有的微塵放盡,一粒不存爲止。
諸善男子。于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各位善男子!你們的意思如何?像這樣的世界有多少呢?你們可以思惟,可以校計,它究竟有多少數目,你們能知道確實的數目嗎?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彌勒菩薩及一切菩薩,同時對佛說:“世尊!這些世界是無量無邊,不是算數所能算出來的數目,也不是一般人的心力所能想像得到。就是一切聲聞和緣覺們,用他們的無漏智來思惟,也不能知道其數目。我們菩薩衆,皆住在不退地,對于這些世界的數目,也不能了達。世尊!這些世界,沒有數量,沒有邊際。簡直是不可說,無法可形容了。”
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在法會中的大菩薩說:“各位善男子!我現在應當對你們分別宣示。向東方行,經過這樣無量的世界,或者放下一粒微塵,或者未放下一粒微塵,再把這些世界,統統磨碎成爲微塵。一粒微塵當做一劫來計算,我從成佛到現在,已經超過這個微塵數劫,有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樣多之大劫。自此以來,我常在這娑婆世界說法教化衆生,也在其他世界教化衆生。在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樣多的國土,教導利益一切衆生。”
所謂“觀機逗教,因人說法。”觀察此人的根性,若有小乘根性,便說四谛十二因緣法;若有大乘根性,便說六度萬行法。總而言之,說法要對機,否則不契機,就得不到法益。
諸善男子。于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複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各位善男子!我從最初成佛,到現在靈山法會爲止,在這中間,我曾經說過:“我在然燈佛時代,名叫善慧菩薩。後遇然燈佛,他給我授記,在賢劫時期,應當作佛,名號爲釋迦牟尼佛。”我又說:“然燈佛在何時入涅槃?”我所說這些法,實在是方便法,爲對衆生的根性,而說出這種因緣、本迹的事情。實際上並非是這樣,不過方便分別說而已。你們不要把它當作真實的。
諸善男子。若有衆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複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
多位善男子!假使有衆生,來到我的處所,我用佛眼來觀察他的五根(信、進、念、定、慧)是利還是鈍。隨其應感,而爲說法。
若有信根的人,一聽佛法,便相信其理,不生懷疑心,守規矩不放逸。信仰佛法之後,還要精進,努力修行。否則,有信根沒有進根,便成爲“口頭禅”。能說不能行,等于空談,對實際上無益。有了進根,沒有念根,互相不配合,也是無用處。要念玆在玆,行住坐臥念念不忘,才有功效。不然的話,把所學的法門,不切實研究,不專心讀誦,甚至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就永遠得不到解脫。念根不退,才能生出定根。有了定根,才會生慧根。這五根都有連帶的關系。沒有定根的人,境界來考驗,便迷糊了。爲什麼?因爲沒有慧根的緣故,所以慧根最爲重要。由五根而生五力,幫助道業有所成就。
再言之,利代表聰明人;鈍代表愚癡人。聰明人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惡的境界能轉爲善的境界;逆的境界能轉爲順的境界。愚癡的人,恰好相反,把好事做成壞事,善事做成惡事,盡做顛倒事。爲什麼聰明?多做功德,不做缺德事。所謂“聰明乃是陰骘助,陰骘引入聰明路,不行陰骘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何謂陰骘?簡而言之,所做的功德事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例如無條件幫助人,無企圖救助人,對社會有所貢獻,對國家有所成就,這就是陰骘的表現。做善事想令人知道,那是沽名釣譽的作風,與陰骘相差十萬八千裏,背道而馳。古人雲:“萬事皆虛善不虛,萬物皆空德不空。”無心行善才是陰骘。人爲什麼愚癡?因爲不做功德事,盡想占便宜,不肯吃虧。要曉得“吃虧便是占便宜”。這個道理,各位自己琢磨一番!便知其中義。
老子曾經說過這樣幾句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意是這樣:大道沒有了,才去講仁講義。有智慧的人出來,世上就有奸僞的事情發生。爲什麼?因爲有智慧的人,可以欺騙沒有智慧的人。家庭不和,才顯出孝慈。國家昏亂,才顯出忠臣。俗語說:“沒有高山不顯平地”。國家太平盛世的時候,人人都是好人,分不出忠奸。到國家存亡的關頭,泾渭分明,忠臣報國,奸臣賣國,古今有明鑒。
佛隨著所應度的衆生,到處說法,教化他們。所以在在處處而自說自身的名號,或說毗盧遮那,或說虞舍那,或說釋迦牟尼。雖然名字各別,可是都是一人。佛住世的年紀,或大或小,或老或幼,各有所異。又對弟子說:“我現在應當入涅槃。”其實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常在常寂光淨土說法。又用種種方便法門,演說微妙不思議法,能令衆生,生歡喜心。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各位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衆生的根性,而爲說法。有的衆生,歡喜小乘法,就爲他說小乘法。有的衆生,歡喜大乘法,就爲他說大乘法。對于福薄德淺,或煩惱垢重、鈍根衆生便說:“我在少年的時候,就出家修道(佛在十九歲出家),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覺果。”
可是我從真實成佛以來,一直到現在,時間很久遠,已經超過了如是阿僧祇塵劫(前邊所說的塵劫數)。但用方便權巧法門來教衆生,令他們改邪歸正,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證入佛道,所以才做這樣的說法。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爲度脫衆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各位善男子!如來所說一切的經典,皆爲度脫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說。因爲衆生有八萬四千塵勞,所以才說出八萬四千法門。每種法門對治某種塵勞。對貪心重的衆生,說不淨觀的法;對嗔心重的衆生,說慈悲觀的法;對癡心重的衆生,說因緣觀的法。總而言之,對症下藥,才有功效。佛用種種法門,對治衆生種種習氣毛病,成爲特效藥,最近一般人,研究佛學,但不修佛法,那和研究藥方不吃藥…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