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P14

  ..續本文上一頁一樣的可笑!

  佛教化衆生,或說自己的身,或說諸佛的身,以身作則,給衆生做榜樣。或示現己身,或示現他佛,作爲示範,令衆生學習。或示自己本生本事的因緣,或示諸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的本生本事的因緣。其言說都是真實不虛。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叁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叁界見于叁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來以真如實智的知見,照見叁界之相,沒有生死。在佛本身來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退,也沒有出,也不住世,也不入滅。

  一般凡夫觀一切法是實有;二乘觀一切法是空相;佛觀一切法是非實非虛。換言之,乃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也不是非如非異。怎叫非如?不是一個。怎叫非異?也不是兩個。不像叁界中的衆生,見到叁界,有個叁界。在佛份上來溝,沒有生死,沒有叁界。像這樣的事情,只有如來才能明見,沒有錯謬。

  以諸衆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幹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因爲所有的衆生,都有種種的習性,種種的嗜欲,種種的業行,種種憶想分別的緣故,佛欲令衆生種一切善根,故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種種的言辭,種種的說法。所做的佛事,從久遠以來,未曾暫時廢止。換言之,天天大做佛事,沒有休息。

  何謂衆生?凡是有血有氣有生命者,皆爲衆生。也就是由衆緣和合而生。飛潛動植皆爲有情衆生,草木金石爲無情衆生,有情衆生在說法,無情衆生也在說法。不過,我們凡夫不曉得而已。證得五眼六通的聖人,悉知悉見,一目了然。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好像前邊所說,我自成佛以來,其時間甚爲久遠,有無量阿僧祇劫那樣長的壽命,常住在常寂光淨土,也不生也不滅。並不是只在菩提樹下證道,雙樹林入滅,那樣的無常。那不過是方便示現而已。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複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

  各位善男子!我在往昔行菩薩道的時候,所成的壽命,至今猶未能盡。比上邊所說的塵劫數,更爲長遠。現在我要入涅槃,不是實在入滅度,只是方便說法,便唱言應當取滅度。如來爲方便教化衆生,而如是說。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

  佛爲什麼有滅度,又說沒有滅度?佛本來是不生不滅的。假使佛久住于世,不入涅槃,那麼,福薄之人,就生起依賴心,不想種善根。心想:“反正佛住世,我慢慢種善根,也來得及,來日方長,有很多的時間。”所以佛示現涅槃的本意,是令衆生早種善根,早成佛道。

  講到此處,想起在東北的時候,皈依我的弟子很多,但是修行的弟子很少。教他們修行,有的說:“將來再修行,以後的時間很長。”有的說:“我沒有時間修行,等我家成業就再修行也不遲呀!”後來我離開東北,來到香港。有的皈依弟子來信說:“某某人現在修行,非常努力,而不懈怠。”因爲師父不在,他才修行。如果師父在,他還不會修行。我到香港之後,也有很多人皈依,可是修行不認真,敷衍了事。我離開香港,來到美國,這時他們才知沒有師父在,發生困難,就無法解決。于是,這個來信請師父回去,那個來信請師父幫忙。總之,天天見面,不覺得重要;見不到時,便知重要。

  佛不住于世的原因,乃因貧窮下賤的衆生,貪著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快樂,不知不覺墮落在顛倒憶想妄見之網中。遂把智慧覆蓋,失去光明,盡做顛倒事。

  人爲什麼貧窮?因爲前生未做功德事,也不種善根,盡想占便宜,患得患失,所以今生不得福報。

  在佛印禅師叁世因果勸世文上說得非常清楚:“今生富貴是何因?前生舍財裝佛金;今生貧賤是何因?前世不肯濟窮人。”不用解釋,各位皆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于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貪戀五欲的衆生,如果見到佛常住于世,而不入滅度,他們便生出驕傲恣意之心,就放肆不守規矩。他們天天見佛,時時見佛,便生厭煩懈怠的心,而不能生起難遭難遇佛住世之想,不生恭敬叁寶的心。因爲這個緣故,所以如來方便說:“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十方諸佛出現于世,是不容易遇到的。”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衆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于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爲什麼說很難遇到佛呢?因爲一切福薄之人,經過無量百千萬億那樣多劫,或者有的見到佛,或者有的見不到佛。因爲這個緣故,所以我才說:“各位比丘們!如來是很難相見的。”這些衆生,聽到我這樣說,必然生起難遭難遇佛出世之想,心中便戀慕于佛,渴仰于佛,便種下善根了。因爲這個緣故,所以如來雖然不是真實入滅度,而方便說入滅度。其實,佛現在仍然在靈山法會演說妙法蓮華經,尚未散會。有何證明?在隋朝天臺智者大師,他念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而見到此境界,由慧思大師印證:“非汝莫識,非我莫證。”由此可知,確有其事,並非虛構。祖師大德,不打妄語。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爲度衆生。皆實不虛。

  各位善男子!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是說這樣的法,所謂“佛佛道同”。爲教化衆生而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先說叁乘法,乃是爲實施權;現在說一乘法,乃是開權顯實。先叁後一,爲開迹顯本,本迹不離。這是泯叁歸一,泯迹歸本的法。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衆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余國。諸子于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

  佛爲說明這種道理,乃舉出十叁個譬喻來解釋。譬喻雖然不是真理,但是能說明真理。所以有譬喻經,流通于世。

  譬如有位最優良的醫生,他的智慧聰穎,明白藥性,善于醫治一切疑難雜症。這位良醫(代表佛),有若千兒子(代表衆生)。或者有十個(十地菩薩)兒子,或者有二十個(二乘)兒子,乃至百數(代表百法界)兒子。這位良醫,因爲有特別的病人,遠至其他的國土,于是無法照顧家中的諸子。家中的兒子,皆很年幼,無人照料,便把毒藥汁當做糖水,飲下後即中毒。心中悶亂(發狂),便在地上滾來滾去,痛苦不堪。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在這緊急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從國外歸來。這些小孩子,已經飲了毒汁,有的已經失去知覺,有的還清醒,中毒不深。他們在很遠的地方,就看見父親回來了,皆生大歡喜。有的叩拜,有的問訊。乃對父親說:“爸爸!您老人家平安歸來,無恙吧!我們兄弟太愚癡,把毒什當做糖水飲了。唯願爸爸原諒我們愚癡,祈求爸爸爲我們治療,令我們延年益壽,長命百歲。”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複衆患。

  這位良醫從國外回家,發現自己的兒子,因爲貪食而中毒,有的不省人事,有的尚在清醒中,可是都感到很痛苦,十分可憐。于是依照諸經的方法,尋求解毒最有效的藥草,其顔色好看,味道很甜美,所以說色香味俱全。令小孩子喜歡服此解毒藥(佛法)。良醫精心細製,將藥材碾碎,過篩子成爲細末,加上蜂蜜,和合爲丸,令兒子服之,便解除毒素,很迅速的恢複健康。

  然後父親對兒子說:“這是最好的大良藥,色也香,味也美,一應俱足。你們趕快把藥吞下,能解除你們的痛苦即刻痊愈,不會再有其他的病痛,這種藥是萬靈丹,能治百病。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這位良醫就是佛,諸子就是一切衆生。說佛到其他世界去,或者沒有出興于世,或者已入涅槃。這時的衆生,因爲沒有真正智慧,故不分有毒無毒的食物,見到就吃,便誤吃中毒。這種毒藥就是旁門左道的邪見,所講的道理不究竟。無知的衆生,把毒藥當做長生不老丹。爲什麼分別不清楚。因爲迷得太深,無法自拔。

  被迷太深的衆生,一見佛回來,便叩頭頂禮,請佛慈悲憐愍,拯救出苦海。因衆生有的肯吃藥,其毒除盡;有的不肯吃藥,其毒仍在。所以學佛法貴在行,不在說。

  良醫有, 妙手回春之神效。反之,若是庸醫,則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現在的醫生,大多數不講醫德,以病人爲試驗品。成功他就有名氣,失敗則病人倒楣。

  現在講一個公案,雖然是笑話,但是有教育的性質,可作爲醫生的警惕。有一天,閻羅王患病,令小鬼到陽間請醫生。小鬼說:“這件事我不能去!”閻羅王問:“爲什麼?”小鬼說:“我不知道那位醫生是良醫?”閻羅王說:“這事很簡單,你到藥鋪(醫院)門前看,鬼魂少就是良醫,就請他來陰間給我治病。”于是小鬼奉命,來到陽間,到處找遍,也找不到良醫。看每個診所的門前,皆有無數的冤鬼,哭哭啼啼在討命。小鬼實在沒有辦法,想回來交差,又怕閻羅王發脾氣,無精打采向前走。忽然發現一家診所的門前,只有兩個冤鬼。小鬼便請這位醫生到閻羅王處,給閻羅王治病。

  這位醫生來到閻羅王病室,受到熱烈的招待。又敬煙又敬茶,令他細心診脈。閻羅王問:“請你診脈,我患何病?”醫生說:“不需要診脈。無論什麼病,只要服下一粒特效藥,皆有藥到病除之效。”閻羅王一聽,覺得莫名…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