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五▪P12

  ..续本文上一页初发心的菩萨,在佛灭度之后,若是听到这种道理,或者不会相信,或者不会受行。为什么?因为初发心的菩萨,认为年轻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萨。他们既然不相信这种事,就会生出谤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业,将来要堕落于三恶道,所谓“起惑、造业、受报”。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为这种缘故,我们大众请求世尊,愿为解说,解除在法会大众的疑惑。不但解除我们大众的疑惑,也解除未来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们闻到这种事之后,也不会生起疑惑之心。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愿意再重新宣说这种道理。用偈颂来说明。

  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树 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 不染世间法 如莲华在水 从地而涌出

  弥勒菩萨说:释迦牟尼佛是从释姓种族出生,后来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成佛。世尊从成佛到现在,时间很短,不过四十多年。

  这些无量从地涌出的菩萨,皆是佛之子,其数无边,不可以测量。就是菩萨的智慧,也无法晓得究竟有多少?他们在很久以前,已经修行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变化无穷。

  他们善于修习六度万行之菩萨道,不受世间法所污染。他们修清净出世法,好像莲华在水一样的清净,所谓“出污泥而不染”。现在他们从地涌出,来到灵山法会,聆听佛演畅法华妙法,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盛会。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难思议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为除众疑 如实分别说

  从地涌出的菩萨,对于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这种事情,真是不可思议。这种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

  为什么会令人不相信?因为佛得道的时间甚近,所成就又是这样之多,教化菩萨又无量无边。希望世尊慈悲,为我们大众解说一番,解除大众的疑惑。恳祈世尊实实在在告诉我们,分别为我们说明白。

  譬如少壮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岁子 发白而面皱

  是等我所生 子亦说是父 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

  譬如有个年少力壮的人,他的年龄只有二十五岁。可是指著百岁的人,说是他的儿子。这位老人,头发也白了,脸面也皱了。

  这个少壮人说:这个老人是我亲生的儿子。那个老人也说:他就是我的亲生父亲。这种父亲年少,儿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会有人相信这种道理的。

  世尊亦如是 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世尊也是这样的情形,从成佛到现在,没有很长的时间,可是教化的菩萨,所立的志向,非常坚固,犹如金刚。所发的誓愿,非常广阔,犹如大海。他们的心没有恐惧,他们的意没有怯弱,所谓“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这些菩萨,从无量劫以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善巧解答难问,所谓“辩才无碍”。其心无所畏惧,不受威胁,皆成就四种无所畏。是那四种呢?1、总持无畏。2、知根无畏。3、决疑无畏。4、答难无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赞 善能分别说

  不乐在人众 常好在禅定 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他们用忍辱心来决定。他们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三十二相。他们的威德十分严肃,令人起敬。十方诸佛也赞叹他们的功德,他们善于分别说一切佛法。

  各位学佛法,要会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则,境界来考验,就糊涂了。若是认识境界,就能转境界。若是不识境界,就被境界转。所谓“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无论是顺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执著它。若能不动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什么是顺境界?就是有人赞叹你。这位法师,严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又持银钱戒,除了三衣一钵之外,身无长物,真了不起。你听了这些奉承话,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还要甜。这就被境界转了。

  什么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诽谤你。这个法师,好吃懒做不修行,终日睡觉不做事,简直是依佛吃饭,靠佛穿衣来混生活。你听了之后,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黄连还要苦,这就被境界转了。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认识境界,没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转,那就失了道业。

  从地涌出无量大菩萨,不欢喜住在闹市中,愿意住在寂静之处。他们常常在禅定中,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轻安境界。为求佛道的缘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虚空中。

  我等从佛闻 于此事无疑 愿佛为未来 演说令开解

  若有于此经 生疑不信者 即当堕恶道 愿今为解说

  弥勒菩萨又说:我们大众闻佛所说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又见到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因为亲见亲闻的缘故,所以对于此事不再怀疑。愿佛为未来初发心的菩萨,演说这种道理。因为他们的信根不坚固,善根不深厚的缘故。

  假使有人对妙法莲华经的境界,不能开解而生怀疑心,不生信仰心,将来会堕三恶道。唯愿世尊慈悲,怜愍未来的众生,解说这种的因缘。

  是无量菩萨 云何于少时 教化令发心 而住不退地

  这些无量无边的菩萨,怎能在很少的时间,教化他们发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

  何谓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萨位,不退于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对于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于四谛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对于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

  妙法莲华经

  如来寿量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五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如来是佛十号之一。何谓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具此十号,故名为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为如来。何谓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乘是如如的智,来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来观察如如之境。境智如如,智境合一。换言之,也没有境,也没有智。道是因,觉是果。这是因圆果满的境界,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有二身,就是真身和应身。真身是法身,应身是化身,虽然名词不同,但是体用相同。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为众生说法。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举例而言: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应身好像水中的月影。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净无浊,皆能现出月光。可是水中的月没有去,天上的月也没有来。所以说如来是不来不去。

  释迦牟尼佛虽然来到这世界示生,可是他没有生;虽然示灭,也没有灭。为什么?因为他的本体没有动。这是无生示生,无灭示灭的境界,令众生不要执著有生有灭。佛是不生不灭,佛的寿命也是没有限量,在时间上是无限,在空间上是无量。

  如来有三身,就是:1、清净法身昆卢遮那佛,译为遍满一切处。他的智慧光照遍虚空,所谓“尽虚空遍法界”。佛的法身无在无不在。为什么?因为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纯一清净。所谓“真佛无形”,所以无处不是法身所在处。

  有人打妄想:“大概在不清净的地方,没有佛的法身吧!”告诉你!佛的法身无所不在。清净不清净,那是就凡夫的分别心而言。在佛的境界来说,就是不清净也会变为清净。在本经前边所讲三变土地,就是把不清净变为清净。

  2、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译为净满。就是诸惑皆净,智慧圆满之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就现千丈卢舍那身,为法身大士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小乘人见佛只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谓“有眼不见卢舍佛,有耳不闻圆顿教。”这是形容小乘人没有大乘的根性,虽然在场,如同瞎子聋子一样。

  有人问:“二乘是圣人,尚且不见佛不闻法;我们是凡夫,为何能见到华严经典?”

  答:“因为二乘人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不闻大乘法。我们能见到华严经,要感激龙树菩萨的恩典。我们在往昔种下善根,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结了法缘,所以今生得闻此经典。”

  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约有六百年前后,印度龙树菩萨降生于世。他有超人的智慧,无论何经何典,过目不忘,背诵如流。他把世间所有的经典读完,到无书可读,龙王便请他到龙宫藏经楼阅读大乘经典。他发现大方广佛华严经,共有上中下三册。上册和中册的偈颂太多,不是世间人所能接受。只有下册,仅有十万偈颂。他费了三天的时间,阅完十万偈,牢记在脑海中,返回印度,一字不漏抄在贝叶上,成为“不可思议经”,流通于世。我们所见的华严经,就是这部经典。我们的因缘成熟了。将来把妙法莲华经讲完之后,接著就讲此经。我计画在十年内,讲完这部法界经。

  讲到此处,又有人打妄想:“龙树菩萨怎样到龙宫呢?他会潜水吗?”凡是证果的人,都有神通,能入地如水,履水如地。他到大海岸时,海水自然分开成路,他的脚不沾水,便走到龙宫,你说妙不妙!你想到龙宫去观光吗?赶快参禅打坐,获得五眼六通,无论想到何处?皆遂心如意,不受任何限制。

  3、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译为能仁寂默。身口意三业,离诸过恶而静寂之义。佛能随类示现其身,而教化众生。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现羊,鹿中现鹿。总之,应众生之机,而现身说法。不但在这世界说法,还到十方无量世界说法,教化众生。

  清凉国师赞叹如来的…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