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發心的菩薩,在佛滅度之後,若是聽到這種道理,或者不會相信,或者不會受行。爲什麼?因爲初發心的菩薩,認爲年輕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薩。他們既然不相信這種事,就會生出謗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業,將來要墮落于叁惡道,所謂“起惑、造業、受報”。
唯然世尊。願爲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爲這種緣故,我們大衆請求世尊,願爲解說,解除在法會大衆的疑惑。不但解除我們大衆的疑惑,也解除未來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們聞到這種事之後,也不會生起疑惑之心。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個時候,彌勒菩薩願意再重新宣說這種道理。用偈頌來說明。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湧出
彌勒菩薩說:釋迦牟尼佛是從釋姓種族出生,後來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成佛。世尊從成佛到現在,時間很短,不過四十多年。
這些無量從地湧出的菩薩,皆是佛之子,其數無邊,不可以測量。就是菩薩的智慧,也無法曉得究竟有多少?他們在很久以前,已經修行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變化無窮。
他們善于修習六度萬行之菩薩道,不受世間法所汙染。他們修清淨出世法,好像蓮華在水一樣的清淨,所謂“出汙泥而不染”。現在他們從地湧出,來到靈山法會,聆聽佛演暢法華妙法,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盛會。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爲除衆疑 如實分別說
從地湧出的菩薩,對于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這種事情,真是不可思議。這種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
爲什麼會令人不相信?因爲佛得道的時間甚近,所成就又是這樣之多,教化菩薩又無量無邊。希望世尊慈悲,爲我們大衆解說一番,解除大衆的疑惑。懇祈世尊實實在在告訴我們,分別爲我們說明白。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譬如有個年少力壯的人,他的年齡只有二十五歲。可是指著百歲的人,說是他的兒子。這位老人,頭發也白了,臉面也皺了。
這個少壯人說:這個老人是我親生的兒子。那個老人也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父親年少,兒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會有人相信這種道理的。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世尊也是這樣的情形,從成佛到現在,沒有很長的時間,可是教化的菩薩,所立的志向,非常堅固,猶如金剛。所發的誓願,非常廣闊,猶如大海。他們的心沒有恐懼,他們的意沒有怯弱,所謂“堅忍不拔,百折不撓”。
這些菩薩,從無量劫以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善巧解答難問,所謂“辯才無礙”。其心無所畏懼,不受威脅,皆成就四種無所畏。是那四種呢?1、總持無畏。2、知根無畏。3、決疑無畏。4、答難無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衆 常好在禅定 爲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他們用忍辱心來決定。他們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叁十二相。他們的威德十分嚴肅,令人起敬。十方諸佛也贊歎他們的功德,他們善于分別說一切佛法。
各位學佛法,要會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則,境界來考驗,就糊塗了。若是認識境界,就能轉境界。若是不識境界,就被境界轉。所謂“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觌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無論是順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執著它。若能不動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
什麼是順境界?就是有人贊歎你。這位法師,嚴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又持銀錢戒,除了叁衣一缽之外,身無長物,真了不起。你聽了這些奉承話,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還要甜。這就被境界轉了。
什麼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誹謗你。這個法師,好吃懶做不修行,終日睡覺不做事,簡直是依佛吃飯,靠佛穿衣來混生活。你聽了之後,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黃連還要苦,這就被境界轉了。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認識境界,沒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轉,那就失了道業。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不歡喜住在鬧市中,願意住在寂靜之處。他們常常在禅定中,得到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的輕安境界。爲求佛道的緣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虛空中。
我等從佛聞 于此事無疑 願佛爲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于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爲解說
彌勒菩薩又說:我們大衆聞佛所說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又見到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因爲親見親聞的緣故,所以對于此事不再懷疑。願佛爲未來初發心的菩薩,演說這種道理。因爲他們的信根不堅固,善根不深厚的緣故。
假使有人對妙法蓮華經的境界,不能開解而生懷疑心,不生信仰心,將來會墮叁惡道。唯願世尊慈悲,憐愍未來的衆生,解說這種的因緣。
是無量菩薩 雲何于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怎能在很少的時間,教化他們發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
何謂叁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薩位,不退于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對于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于四谛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對于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
妙法蓮華經
如來壽量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是佛十號之一。何謂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具此十號,故名爲世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稱爲如來。何謂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乘是如如的智,來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來觀察如如之境。境智如如,智境合一。換言之,也沒有境,也沒有智。道是因,覺是果。這是因圓果滿的境界,所以叫做“如來”。
如來有二身,就是真身和應身。真身是法身,應身是化身,雖然名詞不同,但是體用相同。應衆生之機類而現身,爲衆生說法。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舉例而言: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應身好像水中的月影。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淨無濁,皆能現出月光。可是水中的月沒有去,天上的月也沒有來。所以說如來是不來不去。
釋迦牟尼佛雖然來到這世界示生,可是他沒有生;雖然示滅,也沒有滅。爲什麼?因爲他的本體沒有動。這是無生示生,無滅示滅的境界,令衆生不要執著有生有滅。佛是不生不滅,佛的壽命也是沒有限量,在時間上是無限,在空間上是無量。
如來有叁身,就是:1、清淨法身昆盧遮那佛,譯爲遍滿一切處。他的智慧光照遍虛空,所謂“盡虛空遍法界”。佛的法身無在無不在。爲什麼?因爲佛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純一清淨。所謂“真佛無形”,所以無處不是法身所在處。
有人打妄想:“大概在不清淨的地方,沒有佛的法身吧!”告訴你!佛的法身無所不在。清淨不清淨,那是就凡夫的分別心而言。在佛的境界來說,就是不清淨也會變爲清淨。在本經前邊所講叁變土地,就是把不清淨變爲清淨。
2、圓滿報身盧舍那佛,譯爲淨滿。就是諸惑皆淨,智慧圓滿之義。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時,就現千丈盧舍那身,爲法身大士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小乘人見佛只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謂“有眼不見盧舍佛,有耳不聞圓頓教。”這是形容小乘人沒有大乘的根性,雖然在場,如同瞎子聾子一樣。
有人問:“二乘是聖人,尚且不見佛不聞法;我們是凡夫,爲何能見到華嚴經典?”
答:“因爲二乘人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聞大乘法。我們能見到華嚴經,要感激龍樹菩薩的恩典。我們在往昔種下善根,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結了法緣,所以今生得聞此經典。”
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約有六百年前後,印度龍樹菩薩降生于世。他有超人的智慧,無論何經何典,過目不忘,背誦如流。他把世間所有的經典讀完,到無書可讀,龍王便請他到龍宮藏經樓閱讀大乘經典。他發現大方廣佛華嚴經,共有上中下叁冊。上冊和中冊的偈頌太多,不是世間人所能接受。只有下冊,僅有十萬偈頌。他費了叁天的時間,閱完十萬偈,牢記在腦海中,返回印度,一字不漏抄在貝葉上,成爲“不可思議經”,流通于世。我們所見的華嚴經,就是這部經典。我們的因緣成熟了。將來把妙法蓮華經講完之後,接著就講此經。我計畫在十年內,講完這部法界經。
講到此處,又有人打妄想:“龍樹菩薩怎樣到龍宮呢?他會潛水嗎?”凡是證果的人,都有神通,能入地如水,履水如地。他到大海岸時,海水自然分開成路,他的腳不沾水,便走到龍宮,你說妙不妙!你想到龍宮去觀光嗎?趕快參禅打坐,獲得五眼六通,無論想到何處?皆遂心如意,不受任何限製。
3、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譯爲能仁寂默。身口意叁業,離諸過惡而靜寂之義。佛能隨類示現其身,而教化衆生。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現羊,鹿中現鹿。總之,應衆生之機,而現身說法。不但在這世界說法,還到十方無量世界說法,教化衆生。
清涼國師贊歎如來的…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