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P3

  ..續本文上一頁佛初成佛時叁轉四谛*輪,度五比丘令其開悟,就是講以上的道理。

  佛、菩薩、緣覺及聲聞合稱四聖法界。六凡法界是天、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五)天法界:六凡法界中,最高爲天,不懂佛法之人,誤以爲生天乃最快樂之境界,其實天亦屬六凡法界而已,未能超出六道輪回。縱使非非想處天人的壽命爲八萬大劫,壽終仍會墮落人間,善業成熱就轉生善道,惡業成熟則轉生惡道。

  (六)阿修羅法界:阿修羅是梵語,此雲無端正,又叫無酒,男醜女美。凡阿修羅都是好勇鬥狠。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道中皆有阿修羅,故天、人、阿修羅則稱爲叁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則稱爲叁惡道。又者,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爲四惡趣。

  (七)人法界:人道中各有不同階層背景的人,上至皇帝公侯,下至貧民乞丐。有富貴、貧賤、美醜之分,皆是因果輪回所感召。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報應絲亳不爽。

  (八)畜生法界:因爲愚癡,所以被人支配。

  (九)餓鬼法界:因爲嗔心太重,愛發脾氣。

  (十)地獄法界:因爲貪心,貪而無厭。

  所謂“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如果常生貪、嗔、癡就墮落叁惡道。修四谛法,則轉生聲聞。修十二因緣法,則轉生緣覺。發菩薩心修六度萬行,將來便成佛。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由心所生。且看這個“心”字:“叁點如星布,彎鈎似月牙,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故說十法界不離現前一念心。心在佛果,將來便成佛。心趣地獄,便墮地獄,可見因果應驗不爽。

  一切相之本是無相。菩薩觀十法界皆空,從真空中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空,不礙妙有。真空是實相之別名,實相乃外無所貪,內無所求;內外皆空,內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觀六根、六塵及六識皆空,十二處及十八界皆空。然而一切法空是否一無所有呢?不是的,而是空入實相,故妙不可言。人常參禅打坐能入實相,到時內空六根,外空六塵,中空六識,十八界皆空。

  衆生在六道裏輪回,一不小心錯因果便很容易墮落,甚至墮成糞裏的蟲子。莫譏笑蛆蟲生活于糞便中,這樣汙穢。其實人肚裏也裝滿了糞便,皮膚上又依附著無量細菌,而不自知。故說:“衆生無邊誓願度”,單是身體上的細菌微生物已不計其數。若你度不了這些衆生,這些衆生就來度你。蟲子的靈性稀小,生性愚蠢,只會寄生他人身體,只會化緣而不知布施。如何度這些衆生呢?陽光能殺菌,我們自性中的陽氣增加,亦能克服這些衆生。

  切勿自作聰明以爲殺這些細菌就會犯戒。我有一個弟子,受菩薩戒前問我:他每天駕車在路上行駛,輾死蟲蟻算犯戒嗎?駕車時可念“南無阿彌陀佛”爲無意中輾死的蟲蟻回向,無意殺生是不算犯殺戒的。

  從前有一個軍人,初遇佛法即皈依叁寶,後出家,名弘奎,在南華寺受戒。此人口齒伶俐。後來共産黨在中國當權,他便從江西南下香港,住于東普陀一所簡陋房子中,可能他慣于揮霍,所以不能適應清苦的生活。在香港新界沙田道峰山,有一個基督徒設立的組織,專門鼓勵出家人還俗,供給出家人住食及零用錢。若出家人欲配偶,則爲之撮合姻緣。弘奎在道峰山當廚子,月薪叁百元。做飯時常殺雞宰鴨,他爲了自我安慰,便邊殺邊念“南無阿彌陀佛”,日子久了,他便神經錯亂。後來搬回東普陀住,屢次求見我而不遂,半年後自刎而死。

  你說,這人究竟是大菩薩化身,以身犯戒顯示果報,以警醒出家不可殺生呢?或是出家道心不夠堅固而生退韓轉俗呢?學佛法除了要有堅固心外,更要持之以恒,長年累月勤學習佛法。不學佛法的人,到臨死時毫無把握;精進學習佛法的人,自知時至,無疾而終,才算在生死事上真有把握。

  我有一弟子名李裕超,皈依我後發願希望能發財,發財後便建立佛教醫院。又常求我爲他批八字及相命。我屢次婉拒,他仍不罷休。有一天他准備往紐約去,臨行前,又來求我批八字,我鄭重的教訓他:“你這次到紐約去不可求出家人批八字。批八字是屬五邪命之一,真正修道人不會爲人批八字相命,所以你若求出家人批八字,就是侮辱出家人。”自此以後他便不敢再求了。他又問爲何發願求財,猶不能滿願呢?我答:“讀書求學也要按部就班,從小學到中學,再晉升大學,經長期用功才得大學畢業。那有不勞而獲,單靠發願而求財的道理呢?發願要有長遠心,栽培福慧,生生世世繼續自己的願力,不可有始無終。”

  學習佛法又要有誠心,不論任何人加以破壞,挑撥離間,也要矢志不移。甯舍身命也要護持。往昔釋迦牟尼佛布施了一千身,爲憐憫衆生,不惜舍身喂虎,割肉飼鷹: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遇到一只鷹欲捕捉鴿子爲食,鴿子飛到佛身旁求庇護,佛爲之向鷹求情。鷹說:“你憐憫它,但我無以爲食,我也會餓死!”佛陀于是割自己身上的肉飼鷹,乃至身上的肉都割光,割無可割了,佛陀便叫鷹自己飛過來吃肉。此時,鷹及鴿子隨即騰空,現出原形,原來是天人來試驗老修行的慈悲心!以科學眼光看這類事情,似乎不合情理,應該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佛教裏妙不可言的事情多得很,只要誠心到極點便有感應,所謂“心誠則靈”。

  “如實相”、“不顛倒”即持乎中道。“如”即不落于空不落于有,“空”“假”“中”叁谛如一。空即假,假即中;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叁谛如一是“如”。“實”即非七方便。七方便即小乘之七賢位也。超過七方便之果位,就是如實相。

  “不顛倒”:凡夫有四倒: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二乘“顛倒”:常計無常,樂計爲苦,我計非我,淨計非淨;以上是二乘人的顛倒。菩薩仍有顛倒,唯有佛是大覺者。故九法界衆生都是生存于顛倒中,念念遷流,有時覺得好,有時覺得不好。其實沒有好與不好之分,一切都是出于衆生之顛倒想。若能持乎中道即不顛倒。學習佛法就是要不顛倒,不學習佛法就是顛倒。守規矩就是不顛倒,不守規矩就是顛倒。我們應猛自反省,若所作所爲顛倒,則趕快急流勇退!

  “不動”即定,無所恐懼;打坐時如如不動,不被境界所轉。打坐時見到老虎也不生恐懼心,置生死于度外,視生死一如。有人說:“我不怕死,所以不用學佛法。學佛法爲要了生死,我既不怕死,故不甪學佛法了。”你不怕生死,不學佛法,生死不斷,所以生死不能了。打坐時不爲生死所動,即是“定”力。生死有兩種: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凡夫而言。凡夫各人有一個身份及一段壽命,故名分段。二乘人證羅漢果位後便了分段生死,但仍有變易生死,即是微細的妄想念念遷流,未曾斷盡。分段是叁界內的生死,變易是叁界外的生死。羅漢斷了分段生死,菩薩斷了變易生死。

  “不退”,智悲不退轉,身心寂滅沒有妄想,故有大智大慧。也就是了性平等,不生退屈。

  “不轉”,不受輪回所轉,不在凡夫生死中轉,亦不在二乘上轉凡爲聖。

  “如虛空”,就像虛空一樣,華嚴經雲:“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一無所有爲“虛空”,一切所有皆彼虛空包含。“如虛空”是個代表名字,雖然有個名字,但無自性,中道觀智也只有個名字,其實空無所有。不要頭上安頭,到處找尋虛空。

  “無所有性”即沒有自性,沒有他性,沒有共性,沒有因性,也沒有果性,一切皆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謂:“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能離這四句,絕百非,則能入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明白其中妙處,就是明白妙法蓮華經。若不明其中妙處,即對此經之妙處不能心領神會。

  你們之中有些人很用功,有些人仍盡打妄想。打妄想的人應收攝身心,製心一處。暑假班快圓滿結束,今年冬天開始有一百天的坐禅班,每天要坐二十一小時禅,跑香、坐香沒有休息,誰能不怕辛苦可早日報名參加。

  “不生”,不生無明,不生智慧;既不生無明亦不生智慧,即入“不思善,不思惡”之妙境界。沒有無明沒有智慧是本來自性之大光明藏,所以沒有所破,亦沒有能破,此乃“不生”之理體。在這境界上,行、位、因、果等都不生。

  “不出”即不入,無出無入。如來修行的本體上,達到究竟處,所以沒有出沒有入,沒有無明,亦沒有智慧可言。

  “不起”,證得如此理體,使一切方便權法皆寂。

  “無名”,沒有一種名稱可代表這個道理。從不顛倒到不起,沒有一個名字可稱。此是性空。

  “無相”,沒有任何相可把它表現出來。從不顛倒到不起,沒有任何形相可以形容。此是相空。

  “實無所有”,贊歎中道之觀體,不落于邊,不落于空,不落于有,一無所有。

  “無量”即無數量之法。有數量之法如五陰——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合稱十二入(又稱十二處),加上六識,爲十八界。以上都是有數目之法。中道之觀是無數可量,即全數,是無欠無余之量。

  “無邊”,無邊無際。小乘中一切法皆有一定,故有邊際。無有定法乃無邊無涯。

  “無礙”,中道觀智能遍入一切法,而無所障礙。

  “無障”,沒有一法可遮障中道觀智。

  “觀一切法”至“無障”經文爲十九句,“觀一切法”爲總標。後十八句加以分別解釋,是爲別釋。其中道理乃無窮無盡,講經只能略述大概而已。“觀一切法空”後十八句經文,可以依照大般若經之十八空來解釋;又可以一切法作解釋。一切法如實相、一切法不顛倒、一切法不動、一切法不退、一切法不轉、一切法如虛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語言道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出、一切法不起、一切法無名、一切法無相、一切法實無所有…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