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P15

  ..續本文上一頁阿羅漢才具足六種神通。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恒沙衆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爲難 于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爲難

  假使有人說佛法,能令無量恒河沙數的衆生,皆得阿羅漢的果位,皆具足六種神通。雖有這樣的益處,可是還不算是難事。

  在我滅度之後,有人若能奉持妙法蓮華經,這才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們凡夫要聽妙法蓮華經,就是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分身所化諸佛,也來到靈山法會聽妙法蓮華經。由此可知,妙法蓮華經如何之重要!此經是成佛之經典。要想成佛,必須受持此經,別無二法。

  在沒有講妙法蓮華經之前,我不說妙法蓮華經是難遭難遇的經典。現在講到此處,經文上也說得很明白。希望各位注意聽!能聽一遍法華經的功德,感應來生的智慧,無可限量。好像大海的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我們爲什麼有愚癡?爲什麼有脾氣?爲什麼有妄想?爲什麼有煩惱?一言以蔽之,皆因沒有聽過妙法蓮華經的緣故。此經有不可思議的好處。此種好處,不可心思、不可言議,只有行者自己去體會,便知其中的妙味。

  我爲佛道 于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于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釋迦牟尼佛說:“我爲教化衆生,皆成佛道的緣故,所以在無量諸佛國土,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廣泛解說很多經典。先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次說阿含經,再說方等及般若諸經,現在才說妙法蓮華經。在我所說諸經之中這部經爲第一。”這是最希有的經典。

  假使有人能受持此經,就是持諸佛的真身。佛的真身,就在妙法蓮華經之中。所謂“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這叁種就是受持佛的真身。

  諸善男子 于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于佛前

  自說誓言

  各位善男子!在我滅度之後,誰能受持此經、讀誦此經、解說此經、書寫此經、流通此經。現在應當在佛的面前,自己說出誓言。學佛的人,一定要發願,願力能鞭策自己向正道邁進,不會誤入歧途。發願不實行,好像開妄華的樹,沒有用處。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爲疾得 無上佛道

  這部妙法蓮華經是難受持的經典,沒有真正善根的人,不能受持。假使有人在今生暫時受持、讀誦此經,我很歡喜,諸佛也歡喜。爲什麼?因爲這個人的善根深厚,能擔當大任,將佛法流通于世間,令衆生能聞叁寶,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這個人受持法華經,爲十方諸佛所贊歎:這個人受持勇猛精進而不懈怠,嚴守戒律而不放逸。修行十二種頭陀行,很快會證得佛果。

  何謂十二頭陀行?1、著糞掃衣。2、但叁衣。3、常行乞食。4、次第乞食。5、日中一食。6、節量而食。7、過午不飲漿。8、住寂靜處。9、冢間坐。10、露地坐。11、樹下宿。12、常坐不臥。修苦行的行者,必守十二種的現定。爲什麼要這樣苦呢?因爲人有貪心。所謂“欲望無止境”,貪而無厭,越多越好,結果妄想紛飛,到處攀緣,影響修道。若能修十二種苦行,看輕自己的身體,就不做它的奴隸,只要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若無貪心,即無妄想。若無妄想,即能開悟。

  能于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于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這個人能在來世的時候,讀持法華經,才是真正佛的弟子,住在最純淳的善地,也就是佛地。

  在佛滅度之後,能了解此經典的義理,乃是諸天人之眼目。無論是天上的人,或人間的人,如果不誦讀受持法華經,好像沒有眼睛的盲人。

  在五濁惡世之中,能在須臾之間,解說法華經。這時,一切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應該供養這位說法華經的法師。

  妙法蓮華經

  提婆達多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四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可是,他處處和佛作對。有人說他與佛有仇恨,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他是屬于逆增上緣助道的人。而且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來幫助佛成就道業。由于他以反面人物來助成佛道,所謂“逆助”者也。

  提婆達多是梵語,翻譯爲“天熱”,因爲他在世時,專門從反面來幫助人,使人心裏感到很熱惱,天氣也變成炎熱了,以此因緣爲名。爲什麼他要反面來幫助佛成道呢?這也有一個因緣的。

  在久遠以前,有一位大富長者,名須檀。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名須摩提,次子名修毗耶。在他去世之後,這兩個兒子打算繼承父親的遺産。這時須摩提就想:“如果我分一半給修毗耶,那麼我不就要少了一半財産嗎?”于是他就約他的弟弟修毗耶到靈鹫山去遊玩,當他們攀登到山頂上時,須摩提就把他弟弟推下山崖,修毗耶就當場粉身碎骨而死,然後,須摩提又用石頭抛擊他的屍體,怕他傷殘不死,一個哥哥用如此毒辣方法,來謀殺他的親弟弟,只爲了奪取其父之遺産。當時的須摩提即是釋迦牟尼佛,修毗耶就是提婆達多。他父親,須檀就是阿阇耆王。而這一品是佛說提婆達多幫助佛成就道業的因緣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衆。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這一段經文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爲求無上菩提。布施外財、內財,一切所有都爲求法而布施。說完了見寶塔品之後,佛又不問而說,告訴諸菩薩及天上的人、人間的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在過去無量劫中,爲求法華經的妙理,時刻未曾生出一念懈怠及疲倦的心。在許多劫中,我常爲國王。曾經有一次,我發願求無上的菩提,心不退轉。欲要滿足六種波羅蜜的法門:1、布施:勤修布施的法門,心不生悭吝。我把所有的各種寶貝:如寶馬、金、銀、琉璃、砗磲、赤珠、珍珠、瑪瑙、國家、城邑、妻妾、子女、奴婢、仆人,只要他人所需,我都一一布施給別人。以上所說的是屬于外財,還有內財布施,即是頭、目、腦、髓、骨肉、手、足。如是毫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爲了救度一切衆生出離苦海而行布施。

  釋迦牟尼佛爲了圓滿六波羅蜜,所以把依報、正報,依正二報都爲求早證佛果,而一起舍去,這是行真正菩薩道的行爲。2、持戒:就是止惡防非,防止七支,即身叁口四的過惡。身叁:殺、盜、淫。口四:绮語、妄語、惡口、兩舌。3、忍辱:難忍能忍,打罵不報。4、精進: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始有終,身心不懈,才是精進。5、禅定:四禅八定,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到初禅的境界,呼吸氣沒有了。二禅境界上,脈搏停止了。叁禅境界,念也停住。四禅境界,念已斷了。初禅又叫離生喜樂地,離開煩惱而生出快樂的境界。二禅是定生喜樂地。叁禅是離喜妙樂地。四禅是舍念清淨地。八定是除了四禅以外,還有空無邊定等。6、般若:發出自性的真正智慧,貪等之毒斷除不再鬥爭等,這就是真正的般若之力。這是大乘的教義,也就是菩薩所修的方法。

  六度波羅蜜的義理很多。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就是一種布施波羅蜜;不兩舌就是持戒波羅蜜;不惡口就是忍辱波羅蜜;不绮語就是精進波羅蜜;不貪嗔就是禅定波羅蜜;不邪見就是般若波羅蜜。

  六種波羅蜜又有叁種講法:(一)對洽。(二)相生。(叁)果報。

  (一)對治:(1)布施就是對治貪吝。(2)持戒對治毀犯。(3)忍辱對治嗔恨。(4)精進對治懈怠。(5)禅定對治散亂。(6)般若對治愚癡。

  (二)相生:持戒時,遇辱則能忍,能忍則能精進,精進則能調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調伏了則能攝入于法界,能攝入法界即是般若。

  (叁)果報:布施能得富貴的果報;持戒能得諸根具足的果報;忍辱能得相貌端正果報;精進能得大勢力的果報;禅定能得長壽的果報;般若能得辯才無礙的果報。

  每一種波羅蜜又有十種的利益:布施波羅蜜——(一)能降伏貪吝之煩惱。(二)舍念相續,能真正行布施。(叁)與一切衆生平等,不起分別心。(四)生富貴家。(五)生生世世發布施心。(六)四衆愛敬。(七)入衆中不怯畏,善惡的人都不生怖畏心。(八)勝名遍處。(九)手足柔軟。(十)能遇真正善知識。

  “持戒”是止惡防非;“止惡”是諸惡莫作,“防非”是衆善奉行。毋以善小而不爲,毋以惡小而爲之。要知道大善是由小善累積成的。所謂:持戒清淨,就可得到十種利益:(一)圓滿一切智。(二)入佛所學—以戒爲師,因金剛光明寶戒是諸佛的本體。(叁)智者不毀—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毀謗,而且還贊歎。首先,就不要爭第一,要老老實實躬行實踐,心真則事實,自然你就是第一。(四)誓願不退—發求佛道的心。頭目腦髓、身肉手足,乃至性命,永不退轉于菩提心。(五)安住正行—不生攀緣心,常利益他人。(六)棄舍生死—能舍一切而認真修道。(七)慕念涅槃—趣向常樂我淨涅槃四德。(八)無纖心—心不被貪嗔癡慢疑所纖住。(九)得甚勝叁昧—得超然殊勝的叁昧。(十)不乏信財—有信心是一種財寶,才能生出菩提心。

  忍辱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忍”字上面有一把刀插在心上,而且還是刀刃,刀刃按在心上,“忍”就像一把刀刺在心裏,可見不容易忍。若不容易忍而能忍,就能把忍的一關打破了。這時,就得到忍辱波羅蜜。由生死的此…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