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在龙女到南方无垢世界演说妙法的时候,在娑婆世界很冬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看见龙女成佛,普为当时法会的人天说法。所有的一切众等皆心生大欢喜,法喜充满,大家共同敬礼龙女。无量无边的众生,听闻到佛法,还彻底了解一切法,得不退转的果位。又有无量众生,得受成佛之记。在无垢世界有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震吼击属于声,动涌起属于形。修道人修到某种程度,就会觉得六根(眼、耳、鼻l、舌、身、意)会有这六种震动。每六种震动可分为三,故有十八界。就是分为六根、六尘、六识。这时,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得不退转的果位,皆发大菩提心,又得佛授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法会大众,默然相信和接受圣义。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四 劝持品第十三
何谓劝持?劝是劝说;持是奉持。即是你能用种种言语来劝说他人,欢喜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或者欢喜奉持这部妙法建华经,那么,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不信的话,不妨试试看!一读此经,觉得妙不可言。想不读诵,也不能停止了。因此,天天读诵此经,天天奉持此经,有无量的功德。
你们天天听妙法莲华经,更有无量的功德。妙法莲华经是经中之王,是成佛的经典,所以诸佛、菩萨、罗汉等,都劝说人们读诵、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
这一品在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之中,属于第十三品,故称为劝持品第十三。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释迦牟尼佛说完提婆达多品之后,接著说劝持品。在这个时候,药王大菩萨和大乐说大菩萨,以及二万菩萨眷属在一起,一同来到佛的座前,发这种的誓言:“我们大众惟愿世尊放心,不要为这件事而忧虑。待世尊入涅槃之后,我等大众应当奉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应当恭敬供养这部妙法莲华经。”
药王菩萨在往昔的时候,名为星宿光。当时有日藏比丘,宣布正法。他将阿黎勒诸药,奉献于日藏及大众,发愿来世,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世世为良医,善能治病,有药到病除之神效。他深谙草木金石四类的药性。如甘草是甜,黄连是苦。冷性能治热病,热性能治寒症。
大乐说菩萨,他具足四无碍辩:1、法无碍辩:能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于一切名相,无不了知。虽然知道诸法,但是不执著诸法。2、义无碍辩:能说诸法分别之义,通达无碍。虽然知道诸法之义理,但不取著。3、辞无碍辩:能在一言之中,含无量之义。对各种言辞通达自在,圆融无碍。4、乐说无碍辩:随顺众生的好乐,善巧方便为说佛法,所以称为大乐说菩萨。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在将来五浊恶世中的众生,人人不信佛,讲佛法也没有人听。为什么?因为众生善根渐渐转少的缘故,所以福就薄了。虽然增善根的人减少,可是增上慢的人多了。例如有人这样说:“你们知道我是谁?我就是佛。不但我已经成佛,人人都是佛。”这就是增上慢的表现。
这种人不知惭愧,对于佛所说的经典,他一部也不懂,居然大言不惭说自己是佛。这种人将来一定堕无间地狱。为什么说自己是佛?一言以蔽之,就是贪图利益、贪图供养。这样就增加不善根,永远离开解脱之道。何谓解脱?简要言之,就是没有一切执著,得到无拘无束的境界,身心自在。
这种, 人,, 虽然难可教化,可是我们大众用大忍耐之力来教导、度脱他们。用什么方法来度脱?或者读诵妙法莲华经,或者持说妙法莲华经,或者书写妙法莲华经,甚至不惜身命来供养妙法莲华经。
往昔有一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药王菩萨前身),他发心焚身供养佛及法华经。诸佛共同赞叹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智者大师读经到此处时,忽然入定。在定中见到灵山法会尚未散会,释迦牟尼佛仍然为诸大菩萨及诸大罗汉演说妙法莲华经。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五浊恶世的起因,乃是由心浊而来。如果人人能清心寡欲,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则心自然清净,成为人间净土。何谓五浊?就是1、劫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但因为福薄,渐渐减少,而入劫浊。劫浊本无体,以四浊为其体。2、见浊:众生因为见解不正碓,迷惑正见,遂成见惑,也就是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3、烦恼浊:六根对六尘,便生五钝使(贪、嗔、痴、慢、疑),而有种种烦恼产生。4、众生浊:因受见浊和烦恼浊的影响,众生的福报更加陨减,而苦报渐渐增重,所以多逢灾祸。5、命浊:众生因为烦恼丛生,身心交瘁。因此,寿命缩短,一旦无常,便成异物。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授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在这个时候,大众中有五百位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都得到释迦牟尼佛授记别号。他们大众一起向佛言:“世尊!我们五百阿罗汉,也自动发誓愿,到其他的国土去弘扬妙法莲华经,没有厌倦的时候。”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授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
又有有学比丘(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和无学比丘(四果阿罗汉),共八千人,皆得到释迦牟尼佛授记别号。大众一起从座站起,一同合掌向佛,而作这样的誓言:“世尊!我们八千人,也到十方不同的国土去,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没有休息及停止。”
初果罗汉为见道位。二果和三果罗汉为修道位,所以称为有学位。四果罗汉为证道位,所以称为无学位。
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嗔浊谄曲。心不实故。
为什么缘故?因为在娑婆(堪忍)国土中的人,其性情多数很弊恶。心中怀著贡高我慢的思想,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他们的功德又浅又薄、嗔恨最大、污浊最重、谄媚最强、弯曲最胜,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不实在的缘故。
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堪忍一切苦,以苦为乐,不知道修离苦得乐的法。整天在名利上用功夫,你争我夺,无有停止。因为起惑、造业,所以受报。如果能回光返照,万缘放下,自然脱离轮回,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在这个时候,佛的姨母,也就是佛的继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比丘尼,和有学比丘尼以及无学比丘尼,共六千人,一起从座站起。专一其心合起掌来,瞻仰佛的尊颜,目不暂舍,好像入定似的。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她是摩耶夫人(佛母)的亲妹妹。后随佛出家,成为第一位比丘尼,即是诸比丘尼的领导人。她们当时想出家修道,佛本不许可,后经阿难尊者再三向佛求情,最后佛无奈勉强答应。
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
在这个时候,世尊告诉憍昙弥(比丘尼上首):“你为什么用忧愁的样子来看我呢?在你的心中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说出你的名字,给你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记别号呢?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佛和颜悦色地问,令弟子们有和焦可亲,肃然起敬之感。
中国译经的规定,有五种不译:1、多含不译。2、尊重不译。3、顺古不译。4、秘密不译。5、此方无不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系顺古不译。
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
佛很慈祥的叫一声憍昙弥!我刚刚先总说一切声闻(闻佛声而悟道),我已经都予授记别号。现在你想知道自己的记别号吗?那么,你要记住。你在将来之世,应当在六万八千亿那样多的诸佛法之中,为大法师。以及其他六千有学比丘尼与无学比丘尼,一起都作为法师。
大法师有十德:1、善知法义。2、能广宣说。3、处众无畏。4、巧方便说。5、无断辩才。6、法随德行。7、威仪具足。8、勇猛精进。9、身心无倦。10、成就忍力。具足此十种德行,才够资格称为大法师。
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你像这样子经过六万八千亿诸佛,亲近诸佛、供养诸佛,渐渐具足菩萨道。等到三觉圆、万德备的时候,应当成佛。你的佛号,叫做一切众生喜见如来。你将具佛的十号,就是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应供(应九法界众生供养)、正遍知(佛智鉴照一切法,既正又遍)、明行足(三明属慧,五行属福,福慧双足)、善逝(修正道,入涅槃)、世间解(世出世一切相,悉皆了解)、无上士(修证到无修证地位)、调御丈夫(化导众生,制伏众生)、天人师(为人天的大导师)、佛(觉者)、世尊(世出世最尊贵之人)。具足这十种名号,才能称为世尊。
菩萨所修的法门,就是六度万行。何谓六度?就是六种波罗蜜到彼岸的法。所谓1、布施:分为三种。一为财施:即用财物救济贫穷的人。菩萨能舍内财(头目脑髓)和外财(国城妻子),没有舍不得。二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将自己所知道的善法,令大家…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