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四▪P20

  ..续本文上一页也知道,所谓“诸布施中,法施为最”。三为无畏施:有人在危险之处,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义不容辞,拯救难者出离水深火热的苦境。2、持戒:戒是止恶防非的规箴。所以在家人要守五戒或八戒。沙弥要守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无论在家或出家,受菩萨戒之后,要行菩萨道,为人不为己。3、忍辱:修道人一定要修忍辱,忍一切人所不能忍的事,受一切人所不能受的气,这样才能证得无生法忍。4、精进:就是勇猛向前,不懈怠不放逸,绝不退转。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有始无终。总之,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5、禅定:就是静虑。静是止息;虑是思虑。就是将意识上胡思乱想的杂念停止,一念不生,智慧现前。6、般若:译为智慧。有了智慧,晓得善恶、是非、黑白、正邪,就不会做颠倒的恶业。这种智慧从何而来?有两种方法,一为参禅,必参到山穷水尽时,便有柳暗花明的境界。二为诵经,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又叫一声憍昙弥!你成佛的名号,叫做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辗转次第互相授记。也就是第一位菩萨给第二位菩萨授记,乃至次第授记到六千菩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证得正觉位,而未证得正等和无上位。菩萨证得正等位,而未证得无上位。佛已经证得无上位,再没有比佛更高的位了。

  尔时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

  在这个时候,罗侯罗(覆障)尊者的母亲,耶输陀罗(华色)比丘尼,她在心中想:“我和佛有夫妇之名,为何佛给比丘和比丘尼皆授记,唯独不提我的名字?”她心里正在百思不解,但佛有他心通的智慧,故知道她的思想,所谓“若干众生心,如来悉知悉见”。

  罗侯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幼年出家,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称为密行第一。他在往昔生中,是位修行人。有一天,正在打坐,听到老鼠咬木头的声音,而起嗔心,将老鼠堵在洞中。六天后才想起此事,乃起大悲心,心想老鼠在洞中,岂不是饿死吗?于是才将老鼠洞的石头移开。因此之报,他在母亲腹中住了六年,所以叫“覆障”。

  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佛的表妹,容貌端正,非常美丽,远近闻名,故名华色。佛在十七岁时,和她结婚。有一天,她向佛要儿子,佛乃用手指她的腹部,她一惊而受孕。佛出家六年后,罗侯罗出生。当时释族议论纷纷,满城风雨,认为耶输陀罗不守妇道。耶输陀罗为表示清白,当众宣布:“如果罗侯罗不是悉达多(佛的俗名)太子的儿子,愿大火焚我们母子身。否则,大火不能烧我母子之身。”说完即刻抱著罗侯罗跳入大火中,大火现出莲华,母子安然坐在莲华之上。这时,释族知道耶输陀罗洁身如玉,乃向她道歉。经此场风波之后,她颇受人恭敬。后来跟摩诃波阇波提等一同出家修道,作为比丘尼上首。

  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佛告诉耶输陀罗:你在将来之世,于百千万亿诸佛法之中,修行六度万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作为大法师。渐渐成就佛道。在善良的国中,应当成佛,名号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十号具足。佛寿有无量阿僧祇(无央数)那样长寿。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大爱道比丘尼和华色比丘尼,以及其眷属们,获得佛给授记,皆大欢喜,得到未曾有的欣慰。即刻都到佛的座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 安隐天人 我等闻记 心安具足

  世尊!您是人天的大导师。您能令天上的人,得到安隐,也令人间的人,得到安乐。我等比丘尼大众们,听到世尊给我们授记别号,各各心中具足无比的安慰,无法可以形容出来。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广宣此经。

  诸位比丘尼说完这首偈颂之后,乃对佛说:“世尊!我们比丘尼也能在其他的国土中,弘扬这部妙法莲华经,广宣这部妙法莲华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轮。得诸陀罗尼。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注视八十万亿那由他(印度最大数目之一)那样多的大菩萨,都是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他们转不退大*轮,证得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些大菩萨同时从座位站起,一起来到佛前,恭恭敬敬,一心合掌。这表示身恭敬、心也恭敬。诸大菩萨共同这样的想念:“假使世尊告敕我们,持说妙法莲华经。我们大众一定遵从佛的教诲,广为众生宣说这种妙法。”

  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

  这些大菩萨又作这样的想念:“我们虽然共同发这种的心愿,可是佛现在默然不讲话,不见佛告敕我们。我们现在应当怎么办才好?是发愿弘扬妙法莲华经?还是等待佛的指示呢?”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当时,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话,这些八十万亿那由他诸大菩萨,为欲恭恭敬敬随顺佛的心意,并且欲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乃一起在佛前作师子吼(大无畏声),而发这种的誓言:“世尊!我们大众在如来灭度之后,周遍旋转于十方世界,往返十方世界。能使众生书写这部经典、受持这部经典、读诵这部经典。我们解说这部经典的义理,令众生明白而依照经义去修行,正常忆念。我们令众生不忘这部经典,这都是佛的大威神力所成就的。唯愿世尊慈悲,在他方遥见我们菩萨和众生,守护我们菩萨和众生。”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所有诸大菩萨,一起同时发出音声,异口同声地说出下边的偈颂。

  惟愿不为虑 于佛灭度后 恐怖恶世中 我等当广说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我们大众惟愿世尊放心,不要忧虑没有人弘扬妙法莲华经,我们现在发愿弘扬这部经典。在佛入涅槃之后,在恐怖恶世之中,我们应当广说妙法莲华经。

  如有无智慧的人,其行为粗暴,爱恶口好漫骂,或者用刀杖打人。我们会接受他们的虐待,不和他们计较。我们修忍辱法门,应当忍受。

  如有人骂你,你不接受(不理他),这个骂还要归还他自己。好像有人送人家的礼物,人家不接受,只得将礼物带回去,是同样的道理。再举出一个譬喻,有人仰面唾天,最后口水还是落在自己的面上,自受其果报。

  弥勒菩萨的忍辱功夫修到家,有人向他面上吐口水,他没有反应,也不用手去擦,让它自己干掉。人人若能有这种涵养功夫,世上就没有争争吵吵的事发生。

  聪明的人,皆有修养,被人咒骂,全当听歌来欣赏,或者当赞叹来安慰。有这样的雅量,自然化干戈为玉帛,所谓“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多么逍遥!

  不但咒骂要忍受,就是用刀来杀,用棒来打,也要忍受,这是菩萨的作风。有人说:“我是菩提萨埵。”可是被人一骂,无明火起三丈高,拚个你死我活,这是个什么菩萨呢?

  恶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谓为得 我慢心充满

  或有阿练若 纳衣在空闲 自谓行真道 轻贱人间者

  在五浊恶世中的比丘和比丘尼,他(她)们的心中,有邪知邪见之思想。总是看人不如己,觉得自己了不起,目空一切。这类有邪智慧而无正智慧的人,教他讲经说法,他讲不通说不明;可是对饮酒赌钱等,却不学自通。

  他们的心性谄曲。谄是谄媚,见到有钱有势的人,生起攀缘心、说些恭维话,令人生欢喜心。为什么?无非为贪图名闻利养。曲是弯曲,对人不说直话,拐弯抹角说些虚情假意的话,所谓“巧言令色”。这是小人的行为,而不是君子的作风。

  有些修道人,没有得道,对人说已得道;没有证果,对人说已证果,这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犯了这种大妄语,将来一定要堕拔舌地狱。

  这种人犯了贡高我慢的毛病,瞧不起任何人。我慢充满了心胸,说自己是佛,说自己开悟,自我宣传,到处卖广告。为什么?因为攀缘心在作怪,希望有人来供养。

  或者有住在阿练若(寂静处)的比丘,穿著纳衣(粪扫衣)而在较寂静处修行。自说自己在行真道:“我是苦行僧,我是行道的高僧。”便轻视人间讲妙法莲华经的法师。

  阿练若是没有喧哗的地方,是苦行者所居之处。也就是离开争吵闹市的山林,静心修行之处所。他们晚间在树下打坐不睡觉,所谓“夜不倒单”。纳衣是补纳之衣,也就是出家人穿的衣服。出家人为了要除贪心,所以不穿好衣服。这种衣服,乃是用旧布制成,容易破损。于是,那个地方破了,就补那个地方,所谓“千针万线补纳衣”。纳衣成为千钉万补的衣服,表示修道的年龄。

  又为粪扫衣,缘起是在垃圾堆中捡来的破衣烂布(人家不要的),用水洗净,而裁成衣服。

  贪著利养故 与白衣说法 为世所恭敬 如六通罗汉

  是人怀恶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练若 好出我等过

  这些恶比丘他们有贪图利养心,为白衣(在家人)说法。说的不是真道的法,可是装模作样,为世人所恭敬,好像恭敬六通阿罗汉一样…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