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知道,所謂“諸布施中,法施爲最”。叁爲無畏施:有人在危險之處,要有見義勇爲的精神,義不容辭,拯救難者出離水深火熱的苦境。2、持戒:戒是止惡防非的規箴。所以在家人要守五戒或八戒。沙彌要守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條戒。無論在家或出家,受菩薩戒之後,要行菩薩道,爲人不爲己。3、忍辱:修道人一定要修忍辱,忍一切人所不能忍的事,受一切人所不能受的氣,這樣才能證得無生法忍。4、精進:就是勇猛向前,不懈怠不放逸,絕不退轉。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有始無終。總之,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5、禅定:就是靜慮。靜是止息;慮是思慮。就是將意識上胡思亂想的雜念停止,一念不生,智慧現前。6、般若:譯爲智慧。有了智慧,曉得善惡、是非、黑白、正邪,就不會做顛倒的惡業。這種智慧從何而來?有兩種方法,一爲參禅,必參到山窮水盡時,便有柳暗花明的境界。二爲誦經,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憍昙彌。是一切衆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又叫一聲憍昙彌!你成佛的名號,叫做一切衆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輾轉次第互相授記。也就是第一位菩薩給第二位菩薩授記,乃至次第授記到六千菩薩,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果位,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證得正覺位,而未證得正等和無上位。菩薩證得正等位,而未證得無上位。佛已經證得無上位,再沒有比佛更高的位了。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在這個時候,羅侯羅(覆障)尊者的母親,耶輸陀羅(華色)比丘尼,她在心中想:“我和佛有夫婦之名,爲何佛給比丘和比丘尼皆授記,唯獨不提我的名字?”她心裏正在百思不解,但佛有他心通的智慧,故知道她的思想,所謂“若幹衆生心,如來悉知悉見”。
羅侯羅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幼年出家,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稱爲密行第一。他在往昔生中,是位修行人。有一天,正在打坐,聽到老鼠咬木頭的聲音,而起嗔心,將老鼠堵在洞中。六天後才想起此事,乃起大悲心,心想老鼠在洞中,豈不是餓死嗎?于是才將老鼠洞的石頭移開。因此之報,他在母親腹中住了六年,所以叫“覆障”。
耶輸陀羅是釋迦牟尼佛的表妹,容貌端正,非常美麗,遠近聞名,故名華色。佛在十七歲時,和她結婚。有一天,她向佛要兒子,佛乃用手指她的腹部,她一驚而受孕。佛出家六年後,羅侯羅出生。當時釋族議論紛紛,滿城風雨,認爲耶輸陀羅不守婦道。耶輸陀羅爲表示清白,當衆宣布:“如果羅侯羅不是悉達多(佛的俗名)太子的兒子,願大火焚我們母子身。否則,大火不能燒我母子之身。”說完即刻抱著羅侯羅跳入大火中,大火現出蓮華,母子安然坐在蓮華之上。這時,釋族知道耶輸陀羅潔身如玉,乃向她道歉。經此場風波之後,她頗受人恭敬。後來跟摩诃波阇波提等一同出家修道,作爲比丘尼上首。
佛告耶輸陀羅。汝于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爲大法師。漸具佛道。于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佛告訴耶輸陀羅:你在將來之世,于百千萬億諸佛法之中,修行六度萬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作爲大法師。漸漸成就佛道。在善良的國中,應當成佛,名號爲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具足。佛壽有無量阿僧祇(無央數)那樣長壽。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大愛道比丘尼和華色比丘尼,以及其眷屬們,獲得佛給授記,皆大歡喜,得到未曾有的欣慰。即刻都到佛的座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世尊!您是人天的大導師。您能令天上的人,得到安隱,也令人間的人,得到安樂。我等比丘尼大衆們,聽到世尊給我們授記別號,各各心中具足無比的安慰,無法可以形容出來。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國廣宣此經。
諸位比丘尼說完這首偈頌之後,乃對佛說:“世尊!我們比丘尼也能在其他的國土中,弘揚這部妙法蓮華經,廣宣這部妙法蓮華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诃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注視八十萬億那由他(印度最大數目之一)那樣多的大菩薩,都是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他們轉不退大*輪,證得陀羅尼(譯爲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這些大菩薩同時從座位站起,一起來到佛前,恭恭敬敬,一心合掌。這表示身恭敬、心也恭敬。諸大菩薩共同這樣的想念:“假使世尊告敕我們,持說妙法蓮華經。我們大衆一定遵從佛的教誨,廣爲衆生宣說這種妙法。”
複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雲何。
這些大菩薩又作這樣的想念:“我們雖然共同發這種的心願,可是佛現在默然不講話,不見佛告敕我們。我們現在應當怎麼辦才好?是發願弘揚妙法蓮華經?還是等待佛的指示呢?”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于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于如來滅後。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衆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當時,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話,這些八十萬億那由他諸大菩薩,爲欲恭恭敬敬隨順佛的心意,並且欲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乃一起在佛前作師子吼(大無畏聲),而發這種的誓言:“世尊!我們大衆在如來滅度之後,周遍旋轉于十方世界,往返十方世界。能使衆生書寫這部經典、受持這部經典、讀誦這部經典。我們解說這部經典的義理,令衆生明白而依照經義去修行,正常憶念。我們令衆生不忘這部經典,這都是佛的大威神力所成就的。唯願世尊慈悲,在他方遙見我們菩薩和衆生,守護我們菩薩和衆生。”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所有諸大菩薩,一起同時發出音聲,異口同聲地說出下邊的偈頌。
惟願不爲慮 于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我們大衆惟願世尊放心,不要憂慮沒有人弘揚妙法蓮華經,我們現在發願弘揚這部經典。在佛入涅槃之後,在恐怖惡世之中,我們應當廣說妙法蓮華經。
如有無智慧的人,其行爲粗暴,愛惡口好漫罵,或者用刀杖打人。我們會接受他們的虐待,不和他們計較。我們修忍辱法門,應當忍受。
如有人罵你,你不接受(不理他),這個罵還要歸還他自己。好像有人送人家的禮物,人家不接受,只得將禮物帶回去,是同樣的道理。再舉出一個譬喻,有人仰面唾天,最後口水還是落在自己的面上,自受其果報。
彌勒菩薩的忍辱功夫修到家,有人向他面上吐口水,他沒有反應,也不用手去擦,讓它自己幹掉。人人若能有這種涵養功夫,世上就沒有爭爭吵吵的事發生。
聰明的人,皆有修養,被人咒罵,全當聽歌來欣賞,或者當贊歎來安慰。有這樣的雅量,自然化幹戈爲玉帛,所謂“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多麼逍遙!
不但咒罵要忍受,就是用刀來殺,用棒來打,也要忍受,這是菩薩的作風。有人說:“我是菩提薩埵。”可是被人一罵,無明火起叁丈高,拚個你死我活,這是個什麼菩薩呢?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謂爲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閑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在五濁惡世中的比丘和比丘尼,他(她)們的心中,有邪知邪見之思想。總是看人不如己,覺得自己了不起,目空一切。這類有邪智慧而無正智慧的人,教他講經說法,他講不通說不明;可是對飲酒賭錢等,卻不學自通。
他們的心性谄曲。谄是谄媚,見到有錢有勢的人,生起攀緣心、說些恭維話,令人生歡喜心。爲什麼?無非爲貪圖名聞利養。曲是彎曲,對人不說直話,拐彎抹角說些虛情假意的話,所謂“巧言令色”。這是小人的行爲,而不是君子的作風。
有些修道人,沒有得道,對人說已得道;沒有證果,對人說已證果,這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犯了這種大妄語,將來一定要墮拔舌地獄。
這種人犯了貢高我慢的毛病,瞧不起任何人。我慢充滿了心胸,說自己是佛,說自己開悟,自我宣傳,到處賣廣告。爲什麼?因爲攀緣心在作怪,希望有人來供養。
或者有住在阿練若(寂靜處)的比丘,穿著納衣(糞掃衣)而在較寂靜處修行。自說自己在行真道:“我是苦行僧,我是行道的高僧。”便輕視人間講妙法蓮華經的法師。
阿練若是沒有喧嘩的地方,是苦行者所居之處。也就是離開爭吵鬧市的山林,靜心修行之處所。他們晚間在樹下打坐不睡覺,所謂“夜不倒單”。納衣是補納之衣,也就是出家人穿的衣服。出家人爲了要除貪心,所以不穿好衣服。這種衣服,乃是用舊布製成,容易破損。于是,那個地方破了,就補那個地方,所謂“千針萬線補納衣”。納衣成爲千釘萬補的衣服,表示修道的年齡。
又爲糞掃衣,緣起是在垃圾堆中撿來的破衣爛布(人家不要的),用水洗淨,而裁成衣服。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爲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這些惡比丘他們有貪圖利養心,爲白衣(在家人)說法。說的不是真道的法,可是裝模作樣,爲世人所恭敬,好像恭敬六通阿羅漢一樣…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