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爲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衆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衆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叁千衆生住不退地。叁千衆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衆會。默然信受。
在龍女到南方無垢世界演說妙法的時候,在娑婆世界很冬的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都看見龍女成佛,普爲當時法會的人天說法。所有的一切衆等皆心生大歡喜,法喜充滿,大家共同敬禮龍女。無量無邊的衆生,聽聞到佛法,還徹底了解一切法,得不退轉的果位。又有無量衆生,得受成佛之記。在無垢世界有六種震動:震、吼、擊,動、湧、起。震吼擊屬于聲,動湧起屬于形。修道人修到某種程度,就會覺得六根(眼、耳、鼻l、舌、身、意)會有這六種震動。每六種震動可分爲叁,故有十八界。就是分爲六根、六塵、六識。這時,在娑婆世界叁千衆生得不退轉的果位,皆發大菩提心,又得佛授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法會大衆,默然相信和接受聖義。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四 勸持品第十叁
何謂勸持?勸是勸說;持是奉持。即是你能用種種言語來勸說他人,歡喜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歡喜奉持這部妙法建華經,那麼,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果不信的話,不妨試試看!一讀此經,覺得妙不可言。想不讀誦,也不能停止了。因此,天天讀誦此經,天天奉持此經,有無量的功德。
你們天天聽妙法蓮華經,更有無量的功德。妙法蓮華經是經中之王,是成佛的經典,所以諸佛、菩薩、羅漢等,都勸說人們讀誦、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
這一品在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之中,屬于第十叁品,故稱爲勸持品第十叁。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爲慮。我等于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釋迦牟尼佛說完提婆達多品之後,接著說勸持品。在這個時候,藥王大菩薩和大樂說大菩薩,以及二萬菩薩眷屬在一起,一同來到佛的座前,發這種的誓言:“我們大衆惟願世尊放心,不要爲這件事而憂慮。待世尊入涅槃之後,我等大衆應當奉持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應當恭敬供養這部妙法蓮華經。”
藥王菩薩在往昔的時候,名爲星宿光。當時有日藏比丘,宣布正法。他將阿黎勒諸藥,奉獻于日藏及大衆,發願來世,能治衆生身心兩病,世世爲良醫,善能治病,有藥到病除之神效。他深谙草木金石四類的藥性。如甘草是甜,黃連是苦。冷性能治熱病,熱性能治寒症。
大樂說菩薩,他具足四無礙辯:1、法無礙辯:能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對于一切名相,無不了知。雖然知道諸法,但是不執著諸法。2、義無礙辯:能說諸法分別之義,通達無礙。雖然知道諸法之義理,但不取著。3、辭無礙辯:能在一言之中,含無量之義。對各種言辭通達自在,圓融無礙。4、樂說無礙辯:隨順衆生的好樂,善巧方便爲說佛法,所以稱爲大樂說菩薩。
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在將來五濁惡世中的衆生,人人不信佛,講佛法也沒有人聽。爲什麼?因爲衆生善根漸漸轉少的緣故,所以福就薄了。雖然增善根的人減少,可是增上慢的人多了。例如有人這樣說:“你們知道我是誰?我就是佛。不但我已經成佛,人人都是佛。”這就是增上慢的表現。
這種人不知慚愧,對于佛所說的經典,他一部也不懂,居然大言不慚說自己是佛。這種人將來一定墮無間地獄。爲什麼說自己是佛?一言以蔽之,就是貪圖利益、貪圖供養。這樣就增加不善根,永遠離開解脫之道。何謂解脫?簡要言之,就是沒有一切執著,得到無拘無束的境界,身心自在。
這種, 人,, 雖然難可教化,可是我們大衆用大忍耐之力來教導、度脫他們。用什麼方法來度脫?或者讀誦妙法蓮華經,或者持說妙法蓮華經,或者書寫妙法蓮華經,甚至不惜身命來供養妙法蓮華經。
往昔有一位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藥王菩薩前身),他發心焚身供養佛及法華經。諸佛共同贊歎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智者大師讀經到此處時,忽然入定。在定中見到靈山法會尚未散會,釋迦牟尼佛仍然爲諸大菩薩及諸大羅漢演說妙法蓮華經。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五濁惡世的起因,乃是由心濁而來。如果人人能清心寡欲,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則心自然清淨,成爲人間淨土。何謂五濁?就是1、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但因爲福薄,漸漸減少,而入劫濁。劫濁本無體,以四濁爲其體。2、見濁:衆生因爲見解不正碓,迷惑正見,遂成見惑,也就是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3、煩惱濁:六根對六塵,便生五鈍使(貪、嗔、癡、慢、疑),而有種種煩惱産生。4、衆生濁:因受見濁和煩惱濁的影響,衆生的福報更加隕減,而苦報漸漸增重,所以多逢災禍。5、命濁:衆生因爲煩惱叢生,身心交瘁。因此,壽命縮短,一旦無常,便成異物。
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于異國土廣說此經。
在這個時候,大衆中有五百位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都得到釋迦牟尼佛授記別號。他們大衆一起向佛言:“世尊!我們五百阿羅漢,也自動發誓願,到其他的國土去弘揚妙法蓮華經,沒有厭倦的時候。”
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于他國土廣說此經。
又有有學比丘(初果、二果、叁果阿羅漢)和無學比丘(四果阿羅漢),共八千人,皆得到釋迦牟尼佛授記別號。大衆一起從座站起,一同合掌向佛,而作這樣的誓言:“世尊!我們八千人,也到十方不同的國土去,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沒有休息及停止。”
初果羅漢爲見道位。二果和叁果羅漢爲修道位,所以稱爲有學位。四果羅漢爲證道位,所以稱爲無學位。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谄曲。心不實故。
爲什麼緣故?因爲在娑婆(堪忍)國土中的人,其性情多數很弊惡。心中懷著貢高我慢的思想,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他們的功德又淺又薄、嗔恨最大、汙濁最重、谄媚最強、彎曲最勝,這是因爲他們的心不實在的緣故。
娑婆世界的衆生,能堪忍一切苦,以苦爲樂,不知道修離苦得樂的法。整天在名利上用功夫,你爭我奪,無有停止。因爲起惑、造業,所以受報。如果能回光返照,萬緣放下,自然脫離輪回,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爾時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
在這個時候,佛的姨母,也就是佛的繼母,摩诃波阇波提(大愛道)比丘尼,和有學比丘尼以及無學比丘尼,共六千人,一起從座站起。專一其心合起掌來,瞻仰佛的尊顔,目不暫舍,好像入定似的。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她是摩耶夫人(佛母)的親妹妹。後隨佛出家,成爲第一位比丘尼,即是諸比丘尼的領導人。她們當時想出家修道,佛本不許可,後經阿難尊者再叁向佛求情,最後佛無奈勉強答應。
于時世尊告憍昙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耶。
在這個時候,世尊告訴憍昙彌(比丘尼上首):“你爲什麼用憂愁的樣子來看我呢?在你的心中是不是因爲我沒有說出你的名字,給你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記別號呢?是不是因爲這個緣故?”佛和顔悅色地問,令弟子們有和焦可親,肅然起敬之感。
中國譯經的規定,有五種不譯:1、多含不譯。2、尊重不譯。3、順古不譯。4、秘密不譯。5、此方無不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系順古不譯。
憍昙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于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爲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爲法師。
佛很慈祥的叫一聲憍昙彌!我剛剛先總說一切聲聞(聞佛聲而悟道),我已經都予授記別號。現在你想知道自己的記別號嗎?那麼,你要記住。你在將來之世,應當在六萬八千億那樣多的諸佛法之中,爲大法師。以及其他六千有學比丘尼與無學比丘尼,一起都作爲法師。
大法師有十德:1、善知法義。2、能廣宣說。3、處衆無畏。4、巧方便說。5、無斷辯才。6、法隨德行。7、威儀具足。8、勇猛精進。9、身心無倦。10、成就忍力。具足此十種德行,才夠資格稱爲大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衆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你像這樣子經過六萬八千億諸佛,親近諸佛、供養諸佛,漸漸具足菩薩道。等到叁覺圓、萬德備的時候,應當成佛。你的佛號,叫做一切衆生喜見如來。你將具佛的十號,就是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應供(應九法界衆生供養)、正遍知(佛智鑒照一切法,既正又遍)、明行足(叁明屬慧,五行屬福,福慧雙足)、善逝(修正道,入涅槃)、世間解(世出世一切相,悉皆了解)、無上士(修證到無修證地位)、調禦丈夫(化導衆生,製伏衆生)、天人師(爲人天的大導師)、佛(覺者)、世尊(世出世最尊貴之人)。具足這十種名號,才能稱爲世尊。
菩薩所修的法門,就是六度萬行。何謂六度?就是六種波羅蜜到彼岸的法。所謂1、布施:分爲叁種。一爲財施:即用財物救濟貧窮的人。菩薩能舍內財(頭目腦髓)和外財(國城妻子),沒有舍不得。二爲法施:就是講經說法。將自己所知道的善法,令大家…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